学龄前儿童,有哪些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2022-07-03 06:53
上海

原创 水木之华 儿少心理

随着社会转型、生活节奏的变快,人与人交往越来越少,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更不容乐观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已出现低龄化趋势。

心理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是个体的心理素质,例如具有内向、敏感、脆弱、多疑性格的人,在受到挫折与精神打击下,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坚强、稳定、外向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与精神压力,发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就会减少。这些性格特征不是到成人期才形成,而是从幼儿期萌芽,到学龄前期不断发展,再经过儿童和青少年期逐渐塑造而成。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等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其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观念的建立,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变成了人格的一个部分。因此,这些能力和观念要从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

只有从小关注心理健康,注重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成人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只有从小注重道德观念的熏陶,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在成年后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去约束和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虽然说儿童期的心理疾病与成人期的心理疾病不大相同,但是,许多成人期心理疾病有着儿童期的发病根源,或者是儿童期心理疾病的延续。

例如,成人期的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与儿童期的品行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关。部分儿童品行障碍者到成人后发展成为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到成人期后仍然可以被诊断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他们发生物质依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另外,一些成人强迫症、焦虑症患者也是从儿童期发展而来。

儿童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与成人相比,差异就会更大。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发育问题

1、智力障碍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孤独症类疾病:

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语言发育障碍:

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4.运动发育障碍:

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二.

行为问题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注意集中障碍和冲动多动行为。

2.幼儿攻击性行为:以攻击他人和破坏物体为主要表现。

3.咬指甲:表现为反复啃咬指甲及其周围的皮肤。

4.吸吮手指:表现为反复吸吮手指行为。

5.暴怒发作:表现为受到挫折后大发脾气,在地上打滚、哭闹、情绪爆发等现象。

6.屏气发作:在受到挫折后情绪爆发时,出现呼吸暂停,伴有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甚至有倒地抽搐、意识丧失等现象。

7.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出现双腿伸直交叉摩擦,或以会阴部倚靠在物体上摩擦,并伴有面红出汗的现象。

8.进食问题:表现为偏食、挑食、厌食、吃饭速度慢以及异食癖等各种进食行为问题。

9.睡眠问题: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醒、磨牙、梦魇、梦惊和睡行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

10.抽动性障碍:表现为反复刻板地、不自主地出现眨眼、挤眼、缩鼻、歪嘴、摆头、点头、张嘴、耸肩、肢体抖动、清嗓子、喉中发出怪声和秽语等症状。

11.遗尿症:表现为5岁以后的儿童还反复出现夜间或午睡时小便尿在床上的现象。

三.

情绪问题

1.儿童恐怖症:过分地害怕某些特殊物体、特殊动物、特殊场景的现象。

2.社交恐怖症: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过分胆小害怕,紧张不安。

3.儿童分离性焦虑:害怕与亲人分离而拒绝上幼儿园,一旦分离或面临分离时就焦虑、紧张、身体不适和哭闹,回到亲人身旁一切恢复正常。

4.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没有明显原因的过分紧张、不安、惶恐、害怕的现象。

5.儿童强迫症:表现为行为过度刻板,重复某种无意义的行为或想法,不能经过解释劝说摆脱的现象。

6.儿童抑郁症:表现为没有明显原因的、连续持续1周以上不快乐、不开心、兴趣降低、活动减少的抑郁情绪状态。

由于儿童期的心理疾病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忽视或被延误诊断,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例如,婴幼儿期孤独症由于在3岁以下症状不典型,往往被家长忽视,造成诊断时间比发病时间至少晚1-2年,错过了语言功能最佳干预期,导致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早期干预高危儿童,及时治疗语言障碍、运动障碍、感觉统合失调等疾病,那么到学龄期或青少年期的多动症、学习障碍的发生率也会相应地降低。

在重重的社会压力之下,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帮助父母了解一些基本的儿少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成人期的精神障碍致残率。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