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在服饰、舞蹈等方面,它又用了《韩熙载夜宴图》——跑到五代十国去了,跑到李后主那里去了。但是这里的人物(借)用的不是韩熙载的,而是用了王霭的。王霭,是宋太祖的御用画家,现在通常看到的宋太祖画像,就是王霭画的。宋太祖画像
《梦华录》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也很传统,就是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个穷书生考上了进士以后就要受皇帝赐婚,然后就抛弃自己的原配妻子,或者是青楼女子。很多故事都是这样的,因为宋朝的科举制才真正向寒门开放。虽然唐朝搞科举制,但是唐朝因为有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那就是贵族的,它分为九品),真正在唐朝能进入科举的人还都是家里有品的。到了宋朝,科举才真正向寒门开放,所以宋朝就有一种风气,很多寒门子弟为了转变自己的命运,和现在一样,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达到这个目的。每年考不上的这些人怎么样呢?大家就要集中在一起再复习,第二年再考。慢慢地,有些人就觉得,我也考不上,就不考了,我也看不上这个考试了。那他们就有一个书会,就在这个书会里,开始写剧本,揭露这些负心郎,然后大家在舞台上唱。所以,南戏最早就是这么开始的,最早是在温州的永嘉开始,所以叫永嘉南戏。现在昆曲的源头就要找到永嘉去。关汉卿的北剧也是学了南戏的。《梦华录》剧照
所以,我认为男主角顾千帆代表了宋代的另一种美。这种宋代美是什么呢?美少年的象征。就是人们喜欢宋代美,除了仪式美之外,还有一个美少年的形象。这个美少年的形象是一种叛逆。其实赵盼儿也是叛逆的,她要从乐籍叛逆出来,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叛逆,而且任何时候都会表达她的叛逆情绪,同时她也很有智慧,能够应对、支撑她的叛逆。男主角其实也具有这种叛逆,他具有一种叛逆的审美。顾千帆可以进翰林院,但他觉得翰林院都是老朽,他不喜欢那个体制,他要实现他的一些理想和抱负。这是《梦华录》里给我们提供的,除了茶仪、点心、服饰,包括船、人(之外的一种美)。其实它的语言也很好,偶尔引一两句古诗,有《诗经》的风格。我认为《诗经》的这种风格才能够达到宋朝风雅颂的审美理念。《只此青绿》剧照
《只此青绿》这种突破非常棒,就是我们现在对宋人的美的理解,从舞蹈的层面进入来看《千里江山图》。它的舞蹈语言、它的服饰、它的形式都非常的美。但是它有局限,在哪里呢?就是它的舞蹈语言还是叙事性的、模仿性的,没有抽象出来,就像我们讨论传统的绘画还在像与不像之间徘徊。它的色彩呈现是非常的美,但是《千里江山图》的山,当它面对白天、夜晚,面对太阳、月亮,面对风狂风或者暴雨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你怎么把它表现出来?同时它是宋朝的一个理想国,最后怎么把它怎么呈现出来?所以,舞蹈语言的抽象能力是现在我们舞蹈编剧非常应该注重的。从艺术哲学的角度,如果把它的舞蹈语言抽象出来,我觉得那一定是非常美的不行的,我觉得我都愿意参加他们的讨论。比如说荆浩画这幅中国山水画,它是一种全景式的,这就是它的原创。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觉得可能还要再深入发掘。还有里边王希孟这个角色,他仍然没有脱离励志的叙事,如果王希孟脱离励志,它应该怎么样去表达一个画家内在的精神和情绪?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还有《清平乐》的开始给我的印象特别好,就是一个王子能够牢记孝道。同时它选出的这个人物形象,至少有我感觉的那种对现代年轻人的影响,就是他具有一种现代性的东西:善。我们的生活如果从存在主义角度讲,应该是存在真善美的这个层面上,你才有价值。当然他出来的时候也很忧伤,还是表达了宋人的风雅颂理念,也有我们传统的那种含蓄的人伦情怀,我觉得这也挺好的。《清平乐》剧照
《清平乐》片头选取了多幅宋朝知名画作来呈现“宋朝印象”,您在《走进宋画》书里收录了近20位名家的100余幅宋画来讲述宋朝美学。您认为,我们怎样通过宋画来欣赏宋朝美学?《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李冬君/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2年7月版
那为什么从这开始,而不是从唐呢?大家已经看到唐朝有很多美人图,因为艺术在这个时代开始发生了。艺术是什么?它就是人表达的一种情绪,个体的一种追求、一种精神状态,还有一种他怎么去看、去解读我们周边发生的(事)。这些在宋之前是没有的。那宋之前有没有画呢?有,我们如果从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万多年以前就有了岩画,那么一直到唐以前发生的这些画,它们是什么呢?它们是工具,不是艺术。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讲文以载道,比如要宣传一个模范女性,那么我就画一幅女性的画。我们在汉的帛上或者战国时期的帛书上都看到了画的一些图,那都是有目的的,有功能的。所以在这之前,中国,包括世界上,首先都是人物画,因为人物——圣人、皇帝或者神话人物——它都是作为一种教化功能的,要教化你我向这样的人看齐,向那样的人膜拜。只有从五代十国开始,那属于一个艺术的大爆发,绘画有了艺术的独立姿态,我不为了教化而画。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除了我讲的《韩熙载夜宴图》之外,周文矩有一幅图叫做《唐宫春晓图》或者叫《宫中图》,他画了80个南唐后宫的仕女。在这80个仕女图里没有一个能作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那种淑女的形象,全部是真实样子的表达,每一个场景都是她们很自由、很放松、很欢快,甚至可以说很放肆的景色。而这在此之前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就能看出来,这个时候艺术的萌芽已经抬头了,包括山水画。周文矩《唐宫春晓图》局部
山水画原来是没有的,它的出现,培养了一个士阶层。士阶层除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语境里之外,还有个体的需求,同时他还有参政的需求。这个需求从哪里进入呢?从传统的语境里,他进入不了,个体的情绪,只能在感性的宣泄里。感性的宣泄在哪里?在艺术里。首先就在山水里。在这之前,宫廷的山水叫“金碧山水”,比如我们看的《千里江山图》,还不能够叫“金碧山水”,到了宋徽宗的时候,他要引进士人山水的这种画法——皴法。皴法作为绘画技巧的一个小原子,它非常小,非常自由。我认为,皴法是最早的印象派,它就是一个印象,用皴法来把它皴出来,突破了原来线条对画家的拘束。现在的画家还在想泼墨什么的,这些在宋代已经完成了。我们从这两种角度去欣赏宋画,我想能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