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性格最受欢迎?研究说:看这7点

2022-06-22 15:39
上海

原创 月食APP KnowYourself

策划、撰文 / Chris、草芽君

编辑 / KY主创们

这两天,和朋友聊起了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数。

朋友说自己差不多每条只有不到10个,而要好的同事小姐姐每条都能有小100个赞。

“她的人缘一直很好,是那种人见人爱的性格,和她相处很舒服自然,大家都愿意和她交朋友,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她说着特别羡慕,“不仅不嫉妒,甚至想和她学习一下人际交往。”

听她描述同事小姐姐的性格时,我也想到了我的一些朋友——从认识的时候就让我觉得很舒服,接触下来只想要和ta们更进一步了解和交往。这样的人有没有一些值得参考的共同点呢?

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文章。

什么样的性格最讨人喜欢?

研究这样说……

1、积极评价他人的人也能收获积极印象!

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不吝啬赞美

不随意评判、吐槽他人的缺点与不足

生活中,我们往往是通过社交活动来了解他人。但研究发现,当我们在社交中慷慨地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时,自身也会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Mae et al., 1999)。

比如,如果你赞扬某人很可爱,和你聊天的人往往会觉得你也变得更可爱了;反之,如果你吐槽某人脾气差,即使你平常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和你说话的人往往也会留下你脾气差的心理印象。

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与自发的特质移情有关,当一个人形容他人身上的某种特质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这个特征与说这句话的人联系起来。并且,即使这个特征与人们先前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致,这种影响也会发生。

同时,积极评价他人与一个人的热情、快乐、善良、礼貌、情绪稳定性和能力有很强的关联。心理学教授Dustin Wood说:“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己的性格,积极地看待他人会显示出自己的积极特质,而大量负面人格特征都与负面看待他人有关。”

另外,人们看待他人的积极态度,还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受他人喜爱的程度。

2、充满好奇心的人在社交上会让他人感觉更亲近!

喜欢探索未知的事物

喜欢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好奇心”长期以来一直和智力发展、记忆学习等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好奇心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好奇心可能是一种有助于社交亲密度的特征(Kashdan & Roberts, 2004)。

实验设置了“参与者”和“研究志愿者”轮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结果显示,研究志愿者更容易被更有好奇心的参与者吸引,会感觉彼此更亲近。并且,即使考虑了参与者受到的情绪和社交焦虑程度的影响,好奇心仍然与亲密度得分有着独特的联系。

此外,更有好奇心的参与者也能更好地预测自己被研究志愿者接受的程度。另一个研究也发现,好奇的人也可能更擅长“阅读”他人。比起那些不太好奇的人,非常好奇的人能够更好地预测随机分配对象的外向性和开放程度。这可能是因为好奇的人在捕捉语言和非语言线索方面更准确。

因此,人们往往会被表现出好奇心的人吸引,在社交上对ta们感到更亲近。

心理学家Todd Kashdan说:“当你表现出好奇,提出有意思的问题,发现对方有趣的事时,对方也会愿意谈论更多、分享更多,并以同样地回应你,问你问题,以此建立起了一个给予和获得的螺旋,促进关系的亲密性。”

3、响应性高的人更具有吸引力!

在聊天中认真倾听、觉察对方的想法

肯定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研究发现,一个令人心动的重要特质是一个人对他人的想法和情绪的积极响应,这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响应性(responsiveness)”。

当我们与一个高响应性的人相处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被ta敏锐地觉察、理解、肯定和关心,ta们也往往能够对那些我们重视的东西表示支持(Birnbaum & Reis, 2012)。

研究者让参与者们与异性随机配对,谈论近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消极事件,并在交谈后,评估对方在互动过程中的响应性,以及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渴望与对方发生性关系。结果发现,高响应性的人会被对方认为更具有性吸引力(Birnbaum & Reis, 2012)。

对方的高响应性,会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被觉察、理解和“看见”了,而这正是关系中亲密感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响应性对吸引力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高响应性的女性在男性看来更有吸引力,也更让男性愿意与她们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Brinbaum et al., 2014)。

4、专注当下的人更有魅力!

觉察和接纳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不纠结过去或焦虑未来

如果在男生眼中高响应性的女生尤其具有吸引力,那在女生眼中什么样的男生更有吸引力呢?

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特质竟然是“活在当下”——也称“正念“,缘起于佛教,是一种人们对当下的身心状态有意识、有目的而不加评判的态度去注意和觉知。

如果一个人能够常常处于正念的状态,那么ta在人格特质上往往也是高正念的(Brown & Ryan, 2003),也被称为特质正念(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高特质正念的人脑中没有太多“噪音”,具备把注意力保持在“此时此刻”的自我调节能力。Ta们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乐趣,焦虑、抑郁和压力水平也会更低(Tomlinson et al., 2018)。与这样的人相处,会更容易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好,关系更轻松与舒展。

在外表吸引力相当的情况下,女性参与者会更喜欢特质正念水平高的男性(Janz et al., 2015)。也就是说,那句“专注的男人最有魅力”还真是有科学依据的~

5、低神经质的人关系满意度更高!

情绪稳定,不过多抱怨以寻求安慰

很少发生冲突,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神经质是一种反映一个人情绪稳定程度的特征,而高神经质人格往往被认为对人际关系会有负面影响。

高神经质的人在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反应,难以使自己平静下来的,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大的情绪困扰、使关系满意度较低。比如,神经质的人往往对压力反应强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充满抱怨和愤怒,而这些倾向很可能会辐射到与ta们相处的人身上,并对关系造成威胁。

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令人满意的友谊”时发现,低神经质与较高的友谊满意度相关(Wilson et al., 2015)。

此外,在针对已婚夫妇调查中还发现,配偶中一方的高神经质,往往意味着低水平的关系和性满意度,且预示着离婚后的低恢复力(Kelly & Conley, 1987)。

6、外向的性格线上线下都更讨人喜欢!

喜欢参加社交与娱乐聚会

活泼开朗、社交主动

高外向性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交性”,ta们会把更多的心理能量投注到外部世界,喜欢交朋友,并能从中社交中获得乐趣。Ta们自身会更频繁地感受到积极情绪,这些积极情绪又能够感染他人,成为人们心中“开心果”一般的存在。

大量研究发现,高外向性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受欢迎(Swickert et al., 2002),那在线上的网络世界也如此吗?

一项研究对172,952名Facebook用户的人格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Facebook上受欢迎的用户在人格上和现实生活中受欢迎的人是一致的:外向性高的人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朋友的数量更多,在Facebook上也会有更多的联系人(Quercia et al., 2012)。

也就是说,外向的人在网络中也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互动,拥有更多的好友。这也说明在线互动在本质上和现实生活互动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的差异。

当然,如果你不是一个那么外向的人,并不代表你不讨人喜欢。内向者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比如能够心理能量投注在内心世界,从独处时的思考、感受和体验中汲取能量。

7、相似感是喜欢的函数!

与周围的人同步,是与他人建立融洽关系的重要方式。根据“喜欢-相似”效应,人们都愿意和自己相似的、有共同兴趣和观点的人待在一起。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但当涉及到社交互动时,我们会自然地与周围的人同步——当有人微笑时,我们也会报以微笑。这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婴儿会自然地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巧妙地模仿与我们交谈的人的手势、呼吸和身体姿势,让自己的声音和语气与对方相匹配,对方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我们和ta在同一波段。感同身受,将成为建立亲和力和联系的秘诀~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方不太对我们感兴趣,并不是我们不足够好,可能只是因为彼此性格本身差异太大,缺少同步和同频的熟悉感。

总之,人格特质没有“好坏”之分,世界上也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确”的性格。虽然有些性格很讨人喜欢,但不代表其他的性格没有独特的魅力~

你喜欢自己的性格吗?

以上。

References:

Birnbaum, G. E., Ein-Dor, T., Reis, H. T., & Segal, N. (2014). Why do men prefer nice women? Gender typicality mediates the effect of responsiveness on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 in initial acquaintance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10), 1341-1353.

Birnbaum, G. E., & Reis, H. T. (2012). When does responsiveness pique sexual interest? Attachment and sexual desire in initial acquaintance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7), 946-958.

Brown, K. W., & Ryan, R. M. (2003). 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 822-848.

Kashdan, T. B., & Roberts, J. E. (2004). Trait and state curiosity in the genesis of intimacy: Differentiation from related construc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6), 792-816.

Kelly, E. L., & Conley, J. J. (1987). Personality and compatibility: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marital stabil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1), 27.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Quercia, D., Lambiotte, R., Stillwell, D., Kosinski, M., & Crowcroft, J. (2012, February). The personality of popular facebook us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ACM 2012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pp. 955-964).

Tomlinson, E. R., Yousaf, O., Vitterso, A. D., & Jones, L. (2018).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Mindfulness (N Y), 9(1), 23-43.

Wilson, R. E., Harris, K., & Vazire, S. (2015). Personality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aily life: Do everyday social interactions accoun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9(2), 173-186.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