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在基层|教授孙颖:教学生过时的内容已跟不上时代

澎湃新闻记者 王哿
2017-11-16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十九大代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颖。  受访者供图

“我是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这次作为河北省高校系统唯一的一名基层代表参加十九大。开始的时候觉得压力挺大的,但后来通过每天不断地学习以及跟其他代表相处,感觉自己的境界和理论提升了很多,回来后在学校的宣讲还受到了校领导的表扬!”

11月14日,十九大代表、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颖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当好表率,埋头苦干,带动身边教师提高素质,为“双一流”建设作出实质性的贡献,继续做原创性研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截至11月14日,孙颖已经在河北师范大学、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宣讲十九大报告11场,主要是关于十九大报告中与科学教育相关的内容。

“我宣讲十九大报告精神时首先把大会的盛况和大家分享一下,其次是讲十九大报告框架以及涉及到跟科技教育以及和老百姓生活相关的内容,都是举例讲述,比如说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或者是河北省内还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看看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怎么去解决的。”

“我在给学生们宣讲的时候,给他们讲怎么坚定信念朝着大目标去努力,给他们鼓鼓劲,让他们明白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孙颖说,“我在给老师们宣讲的时候,主要讲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首先人的思想意识要转变,不能按照原来那样搞,要激发全体教师的创造力和活力,努力推进‘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育强国。”

孙颖表示,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育要产、学、研深度融合,我们要将最新基础研究的成果带进课堂,将应用研究最新的技术带进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鲜活的知识,才能被认可,“教学生过时的内容已经跟不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了”。

今年54岁的孙颖出生在河北石家庄,是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女性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颖1980年考入兰州大学,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河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1995年-1998年)在职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3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卡耐基研究所做访问学者。2005年,孙颖回国建立独立PI实验室。

孙颖带领研究团队在水稻类受体激酶跨膜信号转导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据《河北日报》2017年10月11日报道,1987年,硕士毕业的孙颖来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做了一名教师,同时潜心进行植物细胞方面的科学研究,一干就是30年。为了与国际科研“接轨”,2002年孙颖所在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开始向分子遗传学研究转型。“水稻类受体激酶跨膜信号转导研究应用广泛,可增强水稻抗病、抗盐、抗旱等能力进而提高产量。而且当时这方面研究,在国内国际上几乎是空白。”孙颖说,他们决定开拓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上述报道称,探索科学的前沿让孙颖面临诸多棘手问题,但她没有退缩:缺少相应设备,她就四处去借;碰到实验难题,她就多方求教;不懂研究手段,她就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学习最先进的技术……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然而水稻有上千种受体激酶,想找到关键的那几种并彻底搞清楚其作用机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水稻生长周期长,想出成果就更难了。漫长的研究周期和高难度实验让不少一起参加研究的人选择了放弃。

看着别人一个个离开,孙颖却选择了坚持,她常说:“难是难,可这是创新,值得!”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积累,孙颖有关水稻类受体激酶功能基因的创新成果相继在《植物细胞》等植物学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并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

这次参加党的十九大给孙颖最深的感受一是大会备受境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参与报道媒体记者人数接近代表人数;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很实在,老百姓关心的内容都有体现,不仅在现场的代表心潮澎湃,在电视机前的老百姓更是振奋不已;三是在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上,详细的数据展现了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孙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论述得非常精辟,就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问题分析清楚,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把短板补好,解决矛盾,满足人民的需要,也就指明了以后的奋斗目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