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青年:了解民族未来方向,定要知其过往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徐晓阳 李佳蔚
2017-11-09 21:0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海兴业路76号,正青春澎湃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13位党员代表和2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当时,毛泽东28岁,这也是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

九十六年后,许许多多80后、90后、00后、10后来到这幢上海石库门,追寻他们的足迹。旅游数据显示,在十九大闭幕后的一周内,中共一大会址一跃成为国内红色旅游景区热度首位。在近期前往红色旅游景点的游客中,半数以上年龄不到35岁。

2017年11月9日,游客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澎湃新闻记者 徐晓阳 摄

瞻仰

11月9日上午8点40分,中共一大会址前,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映照着熙攘的瞻仰队伍。

9点整,随着大门打开,瞻仰一大会址的人们依次进入一大会址纪念馆。9点01分33秒,大屏幕上的“今日到馆人数”已达39人。

梳着童花头、穿着背带裤的宋紫涵挣脱了奶奶的手,扑向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图,她趴在发亮的地图前,看得津津有味。

“让孩子知道中国历史,有必要。”宋紫涵的舅姥爷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们来自湖南长沙,孩子5岁,对一大会址未必有概念,但种下爱国的种子后,她长大后或许会明白。

展馆中有不少旧报纸,上海电力学院大二女生史欣然看着一张泛黄的《钱江晚报》旧报纸,她说在那些年,可能就是许多和她年纪相仿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小小一支笔发挥了巨大力量,“想到这些人,心里就有一股力量源源不断地激励着我。”

她说,自己还对一条打过好几个补丁的破棉裤印象深刻,“这条破棉裤让我仿佛回到一百年前。现在想,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我们可能还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吧。”

11月9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史欣然(后排左二)和同学合影。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佳蔚 摄

一大会址是17岁姑娘董心瑶上海游的重要一站。她今年高三,来自浙江金华,刚刚考完选考科目,来上海游玩。

选择来一大会址,在她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外公是老党员,从小对我讲党的历史。”在微微泛黄的《共产党宣言》前,戴着时髦黑框眼镜的董心瑶看得很仔细。

“墨汁为什么那么甜?原来,信仰是甜的。”1920年,浙江人陈望道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因为翻译时太专注,他将母亲送来的粽子蘸着墨汁吃,嘴角上全是墨,却下意识地回应“很甜,很甜”。

这个故事,同为浙江人的董心瑶耳熟能详,她说,看着《共产党宣言》,可以想象当时他的艰难奋斗。

宣誓

站在《共产党宣言》面前,高三男生小何久久伫立。他和朋友相约,当日6点多从浙江宁波出发,抵达虹桥火车站后换乘地铁,直奔一大会址。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刚参加完预备党校,许多党史都学过,但还是想来一大会址感受下,就在前一晚,他与朋友商量后决定直奔上海。

“更真实,有代入感。”参观行程过半时,小何已用手机拍了数十张照片。他说,电影《建军大业》曾提及一大召开、李大钊遇难,这次当李大钊肖像呈现在眼前时,自己深感震撼。

据新华社报道,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于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谈及在网上看到的这一报道,小何与朋友突然立正,挺直腰背,在13位中共一大党代表照片的环绕中,模仿当时的宣誓场景,举起右手,握拳过肩。

当有人从宣誓中看到坚定信念时,他们还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决心

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在一大会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也在思索初心的含义。

小何理解的初心,是为人民付出一切。他打算一到18岁,就提交入党申请书,然后选择工科专业,献身国家建设,“今天说过的话,我不会后悔。”

“想要了解一个民族未来的方向,一定要知道她的过往。”在华东理工大学大二男生郑用鑫看来,初心是回望中国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从中汲取复兴的力量。

他说,自己会通过团中央微信公号、知乎等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渠道,了解党与国家,“比如国内原创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会讲中国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新中国,造出两弹一星,这其中的感动,无法用言语形容。”

郑用鑫也感慨,中国正从艰苦中走出来,走上了复兴之路,“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奶糖都不是常吃,现在在上海有房有车。”

参观时,他在《新青年》杂志前驻足良久,对其中号召青年努力改变国家现状深有感触。他暗下决心:“到了这个年龄,确实要建立更大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维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