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赵:一个“90后”的成长史

澎湃新闻记者 于亚妮 实习生 邹佳雯 钱雅妮 秦芳
2018-01-04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都叫他“小赵”,即便他留了一脸胡子,长得高高壮壮——年纪大的人这样叫他也就罢了,偶尔冒出个楞头小子也这样叫。

“小赵”真名叫赵昶通,是一名摄影师、纪录片导演。他用影像记录过世的亲人、变迁的家乡、贫困山区的孩子……他的作品屡次获奖,有社会机构还出资,为他镜头下的孩子们盖了一所学校。

他自己也曾被一位导演拍摄,片名叫《少年小赵》。在那架时光摄影机里,20岁的少年穿着军装,挥舞国旗,大步穿行在山西平遥的街头,嘶声呐喊:“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宝岛,放我船长!”

赵昶通在平遥街头挥舞国旗。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片子截取的是主人公19岁到22岁,生命长河的一小段。在这段河流里,有人说照见了青春,有人说映出了时代。

赵昶通早已顺流而下,长到27岁。“小赵”成了他的标签,有时他也会在朋友圈分享《少年小赵》的海报,摆拍张给少年点烟的照片,乐呵呵地说:“挺可爱的,虎头虎脑,愣头愣脑,有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儿。”

“就像有谁在他心头,那么轻轻地碰了一下”

初中团委书记梁喜兵对这个小孩印象深刻。有一次关于国家主题的演讲比赛,赵昶通又是主持人又是参赛者,他讲得激情澎湃,台下学生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达到狂热。

那时赵昶通迷恋平遥歌手郭兰英,上网下载《我的祖国》《南泥湾》,放在英语学习机里听。

他还喜欢《九九艳阳天》,“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那河~边”,越唱越觉得旋律好听,就像有谁在他心头,那么轻轻地碰了一下。

赵昶通高中时的打扮。

回忆这些,主人公也说不清这种情愫从何而来。

他出生于1990年12月26日。在山西平遥古城大院长大,爸爸画画,后来也搞装修,打些零工,爱打麻将。妈妈在学校门口摆摊卖炒冰,从早忙到晚,顾不上两个孩子。

赵昶通和一群孩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城墙,像小土猴一样从水口上钻进钻出。他们把城墙当战场,拿着树枝当枪使,学着电影里的模样歇斯底里地呼喊:“同志们,杀呀!冲呀!”“保卫平遥古城!保卫平遥人民!”

每年9月中旬,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很多摄影人来平遥采风。赵昶通看到在城里晃悠、左瞄右瞅的怪人们,果断拔出腰间的手枪(玩具)大喊:“不许动!”

那帮人见着这个鼻涕未干、脏兮兮的小孩,大笑着用镜头瞄准了他,“啪”“啪”几声脆响,把他变成了相机里的小人。怎么就将人放进去了?小孩百思不得其解。

赵昶通特别喜欢听故事,缠着掉了门牙的老爷爷给他讲,“咱平遥古城是一只金乌龟,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就是龟背上的花纹……”他越听越玄乎,小鸡啄米似地点头,真以为平遥古城是一只大乌龟。

2007年中考,赵昶通英语只考了二十几分,无缘城里的高中,妈妈托人给他送到县职业高中,上了半年,成绩还是不理想。他喜欢画画,又向往摄影,因此转班改学美术。

虽然成绩不好,但他在课外活动上的劲头丝毫未减。他对平遥民俗、建筑等极感兴趣,翻阅《县文物志》、《平遥县志》、《古城览要》一类的书籍,和当地许多文史民宿研究专家成了忘年交。一到周末就跨上大梁车,去书中介绍的地点实地“考察”,立志“走遍平遥”。

在QQ日志里,他记录了2008年6月19日第一次出发前的心情——就在我收拾好行囊准备出发时,墙上的老挂钟敲响了,当、当……一下、两下,当第三声钟响刚落,我的身体似乎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我猛地推开门大步流星向前奔去,我看见前面大龟一直在朝着我憨笑,它在呼唤我:“孩子,过来吧!”

少年把史料、文物现状和调研见闻都写成文章,写了约五六万字,连续投稿当地文协刊物《平遥文学》。一来二去,被纳入文协,他成了唯一一个“90后”会员,其余会员有老干部,有中国作协成员。

平遥文学协会副主席张金花觉得,这个“90后”特别有热情,每次都积极参加县文联组织的纪念党的生日、国庆之类的活动,“像我们小时候那种特别崇拜英雄,热爱党,热爱国家,国家需要我们就可以奋不顾身冲上去的感觉。现在像这种年轻人太少了。”

他还玩贴吧,以网名“古城芳草”在平遥贴吧发表文章。导演范杰正想拍摄《走遍平遥》,给他留言“寻古城芳草”,还留了电话。没一会儿,赵昶通就打来电话找他聊,两人很投缘。就这样,范杰成了他电影入门的引路人,赵昶通一有时间就往他那跑。

后来山西省有一个关于生态汾河的摄影大赛,少年跟范杰借相机参赛,拍成《汾河的故事系列组照》,得了二等奖,奖金2000元。

“衣服后画了个毛主席”参加升旗仪式

在学校,赵昶通也是风生水起,他是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负责升国旗考核、设计板报。

他自撰“宣传部计划览要”,写道:“升旗是每个星期一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迸发爱国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还在学校成立了“吉甫文学社”,自制社旗,采风证,带领社员们外出采风,祭拜已故革命军人;积极参加校内外迎接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征文、演讲、歌唱比赛。

“吉甫文学社”外出采风。

2009年,赵昶通被学校评为“感动校园十大人物”,作为代表,给全校二十几个班级进行了巡回演讲。

赵昶通觉得自己真有演讲的天赋,本来打了个草稿,一上台就扔了,噼里啪啦讲个四五十分钟,“什么样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能够把理想付诸行动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好多年后他发现自己依然记得这个开头,觉得“就像搞传销的……”

那时候学校统一着装白校服,老师批评美术班的学生在校服后面乱写乱画:大写个“葬”字、画个杀马特发型的卡通:刘海遮眼睛、遮鼻子、遮嘴巴……

赵昶通拿红黑中性笔在衣服后画了毛主席,招摇地穿着校服去参加升旗仪式,窃喜自己“给老师憋出内伤”。

赵昶通上高中后才知道:毛主席也生于12月26日。他觉得“似乎是冥冥中的一种力量”,他特别崇拜毛主席,迷恋那个时代的歌曲、海报、衣服。

他花了100块钱买了套军装。那时候他心中的100块,大概抵上现在的1000块。弟弟记得哥哥对那套军装“惜如珍宝”。家里人要叠起来,哥哥紧张:“别乱动!”

赵昶通不仅买了军装,还买了配套的鞋子、果绿色的军用水壶、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军包。

弟弟心里偷偷想过要穿,但是哥哥哪能让?军装对赵昶通来说是盛装,盛装只有在重要场合才能登场。

9名男生的庆国庆游行

2009年,建国60周年,堂哥参加阅兵,小赵也想做点“有意义的事”。

他在各个班级召集了60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准备在9月中旬平遥国际摄影展时,上街来一场迎接建国60周年的“平遥90后爱国游行”。

说是游行,他也没有概念,之前知道奥运游行,感觉是“欢庆”。他查资料,游行要去公安局备案。也不能就自己莫名其妙去备案,少年去找县文学协会开了介绍信,拿着信去公安局。

他拉了500块钱赞助,找同学设计了60件游行T恤、挂在身上的游行名牌,觉得特别激动。不成想,最后60个人只剩下9个。

2009年9月20日,10点1分,9个男生拉着条幅一同走出大街,挥舞国旗,大喊“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万岁”!

赵昶通在事后记录了那一日的心情。

“今天,我要控诉!我要歇斯底里的控诉!‘90后’的我们并非是迷茫的一代、并非是颓废的一代、并非是失败的一代,‘90后’的我们完全能够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实现人生价值、去追求自己的美好明天!”

“胆怯顿时消失,似乎是冥冥中在召唤,心中的热血不觉沸腾。”

九个男生沿着平遥主街,来回走了两公里左右。在留下的照片里,队伍最前方的赵昶通挥舞大旗,感觉快飞了起来。

高涨的少年热情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关注,纪录片导演杜海滨也在。

2008年奥运会,2009年建国60周年,让30多岁的杜海滨开始思考“爱国”,却迟迟没有找到答案。碰巧他遇到了这个满腔爱国热情的19岁小伙子,想做个纪录片,思考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赵昶通爽快答应,他觉得这是件正能量的事。

游行归来的赵昶通又上报纸又上电视,在平遥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学校老师知道后,没批评他,毕竟做的不是什么坏事。文协成员赵静听说后,觉得这个孩子有胆识,有“先锋气质”。

但赵昶通回家后不敢炫耀自己在外的“英勇事迹”,免得找骂被打,不正经上学弄这些干什么?

平遥少年坐上火车看世界

赵昶通高考落榜了。

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没有考上大学,他觉得是莫大的耻辱,没脸见人,他决定复读。妈妈王旭平托人把他送进了职业学校复读班,他“收敛”了不少。

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和日本巡逻船相撞,日方扣押了中国船长。在20岁少年的心里,这是件大事,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他拿出了“盛装”。

赵昶通身着军装挥舞国旗走上街头,在平遥街头声嘶竭力呐喊:“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宝岛,放我船长!”

赵昶通带领同学在平遥街头游行。

纪录片导演全程记录了这次游行。游行结束后,赵昶通在镜头前回忆过程,“有一个人,他竟然问我说,喂,你这干一天多少钱,我心中怒火中烧,真想揍他一顿”。

在人群看不到的地方,赵昶通从兜里掏出一瓶可口可乐,是一个路人塞给他的,“这个可口可乐不能拿出来,让人们看见这么爱国的行为,放上一个可口可乐简直是变味儿。”

比起儿子的宏伟壮志,父母还是希望他好好读书。复读那一年,他成了家里重点保护对象,家中奉行并坚定贯彻一条原则:一切为了赵昶通,为了赵昶通的一切。

妈妈王旭平跟儿子说不要让杜导来拍了,耽误学习。赵昶通没答应,但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早上5点,他会从睡梦中猛然惊醒,提上暖瓶跑下楼,周围黑黢黢的,还有狗叫,教室里没来电,他就用充电台灯照明。

一年后,赵昶通考上大学了,西南民族大学,摄影专业。家里放起了鞭炮,父母特别开心,不等问,他们就逢人便说:“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在天府之国的成都”。

家里为第一个大学生举办了升学答谢宴。

宴会那天,赵昶通喝了白酒,对着拍摄组聊起了家里的情况。说着说着,他就哭了。

赵昶通觉得自己对不起弟弟,他那么小就不上学,把挣的钱都给了家里。一旁的弟弟听到哥哥这样说,先是尴尬地笑,不让他讲,劝不住,把哥哥从镜头前架走。

那些话赵昶通大概在心里憋了好久,他从小听到父母因为交学费而吵架。他想出人头地,想活出个人样,不要让别人小看他们兄弟。

终于,从小“不敢走出城墙外,觉得城墙外是外国”的平遥少年,背着行李和脸盆,坐上火车,去看世界了。

“她那么直接、大胆,小赵却乖乖的,好像,还享受其中”

“妈呀,我们班上还有退伍军人过来读书啊”,赵昶通的出场让大学同学李明东吃了一惊:头戴解放军式样的帽子,穿了一身军装,拉着写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挥部”字样的行李箱,人长得也成熟。

胡潜玩“b—box”,跟人打招呼以“yoyoyo”开场。而赵昶通的床头贴了两张海报,一张毛泽东,一张周恩来。

赵昶通的大学宿舍。

虽然扮相独特,但同学们都觉得赵昶通人还不错,一见面就热情打招呼,上来就握手自我介绍。

军训时,赵昶通和李明东分享了打饭绝招:打一块米饭,拿三个盘子,三角、三角和四角地打,这样能打出两块钱的效果。

李明东一边觉得这家伙奇葩,一边又觉得他懂事,就着几毛钱的大白菜豆腐,人家都吃菜吃饱,赵昶通吃米吃饱。

说到吃的,山西少年离不开家乡的味道。他在超市发现山西陈醋时如获至宝。

系主任贺飞觉得遇到了个“神奇”的学生。下课赵昶通和他一起吃饭,从军用挎包里掏出了一瓶山西陈醋,什么都往上面蘸一下,还要给别人都尝尝。

上大学,赵昶通立志要好好学习。他曾下决心:上大学绝不谈恋爱,将来一定回平遥。

杜海滨用镜头记录了少年的初恋。赵昶通喊姑娘小蒋帮他晒被子,小蒋从宿舍拽拽衣襟跑出来,问他怎么不叫男生帮忙?少年不回答,眼里含笑。

小蒋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姑娘,赵昶通觉得她身上有一种“特别好特别好的品质”,就是学习特别用功。姑娘是四川人,漂亮,泼辣。

杜海滨感到有趣的是,本以为小赵会找到一个听他讲过去的女朋友,没想到找到一个对他的志趣没有多少感觉的姑娘,她那么直接、大胆,小赵却乖乖的,好像,还享受其中。

说起“恋爱”,镜头前的赵昶通半躺在宿舍椅子上,两手叠在脑后,笑得合不拢嘴,满脸甜蜜:“不知道为啥,感情上的事情好像不由主观。”

女朋友虽然起初觉得赵昶通很“奇葩”,但相处下来觉得他很热心,会照顾别人,傻萌傻萌的。

谈了恋爱的赵昶通依然认真学习。第一节大学语文课,老师张仲裁讲王观堂先生的纪念碑铭,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赵昶通听得入神,背诵了《碑铭》全文,几年后还能脱口而出。

张仲裁对赵昶通印象深刻,几年以后他收到了赵昶通从清华大学拍下的《碑铭》原文。他记得赵昶通上课时永远坐在第一排,课堂讨论上,即便很多同学反对他,他也不退缩,据理力争。

赵昶通入了校学生会宣传部,也参加很多课外活动,比如“一二九”的时候,参加配乐诗朗诵。

同学们一起彩排,“寒风凛冽,哀鸿遍野,华夏大地曾在屈辱中哭泣”,音乐声响起,赵昶通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让同学们把手放在一起,大声喊“加油”!

大学第一个生日,他和朋友们去了KTV。女朋友给他唱了生日快乐歌,他给朋友们唱了革命歌曲。

李明东记得,大家听到后笑懵了,都是他爸爸辈的歌,但又觉得赵昶通唱得特别好听,后来李明东也不知不觉跟着哼起来了。

B-box少年胡潜起初觉得,相比室友,自己的喜好更酷,他们各玩各的,并不表露对彼此的想法,后来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疯狂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

他们俩常交流电影、纪录片。胡潜记得赵昶通当时看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像贾樟柯、田壮壮的。赵昶通还找了大量文史类资料阅读,越看越感兴趣,像个无底洞。

“我希望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

大一暑假,赵昶通和胡潜、小蒋报名去大凉山支教。赵昶通是支教队的队长,队伍里有个同校的彝族大学生陈花,帮大家做翻译,和当地村民沟通。

尽管去之前大家就听说了大凉山很贫困,但贫困程度似乎还是超过他们的想象。

孩子们每天拿着比自己还高的柴火,走几个小时山路来上课,学校里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厕所。很多孩子不会说普通话,不会简单的算术,也不知道家乡以外的地方。

小蒋惊讶于孩子们对于“中国”没有概念,以为日本很大,对2008年奥运会无动于衷。她教孩子们认地图,想让他们了解中国很辽阔,很强大。

赵昶通从基本的汉语拼音开始教起,教他们说“我是中国人”。他带孩子们学唱国歌,去买了国旗,在山上给孩子们举行了人生第一次升国旗仪式。

升旗前,赵昶通对孩子们说:“我希望教育能够改变人的命运!”他举着国旗,带着孩子们高喊,“中国万岁!”有捣蛋鬼接着话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万岁,万万岁!”

赵昶通在大凉山支教,纪录片拍摄团队跟随。

队员彝族姑娘陈花因为支教才认识赵昶通,觉得队长笑呵呵的,对每个人都很温和。她记得孩子们去山上找野生蘑菇给老师吃,有人担心吃了会中毒,队长坚持不能辜负学生的爱心。

队长有天晚上还特地问她,家里人是怎么教育她的,能让她坚持读书。看着当地贫困的状况,赵昶通觉得陈花爸爸特别厉害。

他还去找当地孤寡老人,买酒给老爷爷喝,给当地村民拍了很多照片。

从大凉山回来,赵昶通把照片洗了出来,寄给村民。村民们爱惜这些照片,好多家都挂在了墙上。

赵昶通给大凉山孩子拍的照片。

后来,赵昶通几乎每年都回大凉山,去给孩子们拍照、摄像、带些物资。

他记得,第二次去的时候,孩子们在屋里烤火,小脸小手冻得通红。他进屋到墙角拍照,有几个小孩认识他,忽然一个小孩带头唱起了国歌,一堆孩子都唱了起来。

赵昶通热泪盈眶,他知道孩子们不会说汉语,用国歌跟他问候。

“我若是曾经那个颟顸少年”

支教回来的夏天,赵昶通爷爷家的房子拆迁,几个月后爷爷过世了。

家乡也变得陌生。

他在QQ日记里写道:“朴素的古城变得浓妆艳抹,人潮熙熙攘攘严重影响平遥人居住的环境,出行不便,物价飞涨。今日的古城全然不是我初识它的模样。”

赵昶通决定拿起摄像机,找出爷爷当年唱戏到的影像带,用镜头记录爷爷和家乡的故事。

他想用影像,让后人知道爷爷是谁。在大凉山,彝族人从小背家谱,这让赵昶通很触动,他不知道自己爷爷的爷爷是谁。

赵昶通意识到这是传统文化的断层,亲戚越走越远,人们也不再受“不偷不盗不抢”的宗族荣誉感的制约。

他想把亲人和家乡拍成一部纪录片,觉得无论从社会价值体系还是艺术表达来看,都是有意义的。

爷爷过世后,杜海滨的纪录片也停止了拍摄。片子末期,赵昶通剃了个光头,同学们说他变成了个愤青。

从2009年到2012年,杜海滨和摄像刘爱国长时间跟着赵昶通生活、拍摄,也刻意和少年的生活保持距离,尽量不干扰他的成长。

只是每次拍摄,少年不免都要被问什么是爱国?

拍摄结束后,没人再来追问他,但他心里却不断冒出问号:为什么爱国,为什么上大学?这些问题甚至让他成宿睡不着觉。

大三以前,赵昶通专业成绩优异,各项活动也很积极,老师们很喜欢他;大三以后,他开始外出实践,通过各种拍摄项目去了北京、上海、西藏……

他每年照例去大凉山给孩子们拍片,也把部分照片拿去参赛,作品《大凉山公益影像》获得第六届佳能感动典藏摄影大赛金奖。

有基金会关注到,拿出100万,给当地孩子们建了一所学校——向日葵小学。这是赵昶通认为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至少孩子们冬天上课不会挨冻了。

他也回家给爸妈拍照,在他们24年前合照的城墙上,以同样的姿势重拍一张,照片得奖,获得一次去泰国旅游的机会。他把机会给爸妈,让他们第一次坐了飞机,出了国。

不经意间,赵昶通的装扮开始变了,他开始蓄长发,包头巾,打耳洞,添了几件民族风的上衣。

再见朋友时,有人说他像契丹人,有人说像藏族人,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正在拍清朝戏。

他和学校老师保持良好的联系,自己的每一步计划都和老师商量。老师们认可赵昶通的作品,更认同他的人品。赵昶通翘课外出拍片,老师们开绿灯,期末作业用他的实践作品来代替。

2014年,赵昶通被选为老生代表给新生入学致辞,他把大一第一节语文课分享给了学弟学妹。同年,他被提名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

临近毕业,曾经决心毕业后一定回平遥的少年,写了一篇《回不去的家乡》。

“我若是曾经那个颟顸(音:mān hān)少年,没有出过远门,只是悠然地活在我的小城,我的故乡当中,也许寻一份简单的差事,也许开一个小店,但是会很满意富足。”

出了门的少年决定创业。

2015年,他和李明东在成都合伙创办公司,大学老师们也帮他。他也常提携学弟学妹,优先照顾家里条件不是很好的。

他是李明东眼里的工作狂,常工作到半夜两三点,对拍摄细节要求严苛。领路人范杰看他现在拍片,“他就想把镜头拍好,他不会考虑为了这个镜头花了多少钱,钻牛角尖做到他心中满意为止。”

赵昶通和大学同学合伙创业 。

赵昶通依然在为大凉山、平遥古城拍纪录片,这是一个耗时长久的事。公司平日里也接拍一些广告宣传片,微电影等。

不管哪一类,赵昶通要求自己一年里一定做出几个拿得出手的片子,哪怕钱少赚一点,要在创作力最旺盛的时光,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2017年7月末到8月中旬,赵昶通去北京进修电影,在那里遇到了杜海滨。他们如今是好朋友,聊生活也聊业务。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七年前”

杜海滨把赵昶通四年的成长剪成纪录片《少年小赵》,片子在国际上获奖。

从2015年开始,赵昶通和导演去各地参加放映会,时常面对问答环节中的尴尬问题。

杜海滨在2013年给片子配音时,让赵昶通看过粗剪片,他不发表意见。杜海滨追问,赵昶通说尊重导演。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他静静坐在最后一排,心里不安。

现场问答环节,有一个观众对所有人说:“小赵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我们无权指责他的过去,所以小赵如果你在场,你也放宽心。”

他从心底感谢那个观众。

赵昶通喜欢《阿甘正传》,把英文名也起作Forrest,希望单纯做自己,认真努力做喜欢的事,期望傻人有傻福。

他很少主动跟朋友提起《少年小赵》,看过片子的亲友各有各的感受。

妈妈王旭平把片名记成《快乐小赵》,她只看过一次,看到儿子上大学谢师宴上哭的那段,她也忍不住流泪,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初恋女友小蒋第一遍看片头时,“哇,怎么这样?通哥牛呀。”她从不知道自己交往过近三年的男友做过这些。片子看下去,她会深深感动。

摄影师刘爱国回顾片子,觉得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几年里,有意识地自由成长,就像一棵树,在不断长高时,有些枝叶长大,有些会萎缩。

赵昶通变了装束,却也没有和过去刻意划清界限。他会穿着民族风T恤搭迷彩裤,去北京学习也拿着曾经拿顶军帽。他如今最贵的衣服是去年花了四千多块买的皮衣,美国原产A2飞行衣,想了好几年,咬牙买下的。

如今赵昶通(右)的打扮。

他迷恋军装风格的衣服,觉得这些衣服酷,都有自己的历史。

如今的赵昶通依然喜欢红歌。小时候不知道歌曲背后的意味,单纯迷恋曲调,现在一样迷恋,觉得那些老歌里有打动人心的东西。

只不过偶尔,他也会改编一下。比如在铁路边拍片时唱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大爷’坐在铁路边……”

赵昶通给海报中的少年小赵点烟。

“如果你可以穿越回7年前,在平遥街头遇到那个挥舞国旗的少年,你会什么反应?”

“我和他一起喊。”他毫不迟疑。

“想都不用想,我要给他呐喊助威。应该感触很深吧,觉得恍如少年。不管他怎么想的,我觉得他是表达真诚的东西。”

    责任编辑:黄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