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用心呵护这一帧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愁

澎湃特约评论员 李作言
2017-11-05 16:26
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唤起了人类的环保意识。

其实长久以来,人类对于自然是亲切的、融合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人与自然相互涵养、彼此相连,总体性地构成了本质意义的“生命之网”。古人很珍视这一点:“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王维《青溪》)。这是田园诗人笔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图画。

但人类迈入工业时代以来,物质涌流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可以说自然界报复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警示我们要科学运用拥有的强大技术力量,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从物的维度发展到人的维度,学会从历史的维度、从生命的维度去理解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遵义考察。路旁田里,连片的向日葵花开得正艳,习近平下车驻足欣赏。当地干部告诉总书记,伴随美丽乡村建设,山花繁茂的花茂村成了婚纱拍照地,不少附近的市民结婚都到这来。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习近平边走边询问当地脱贫致富情况。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我们何其幸运,获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自觉和重要成果。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自然自发到自觉自为的过程。这个渐进演进的发展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历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乡愁承载着历史、人文和观念。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我们从森林、平原、江河到“钢筋混凝土森林”,居住环境一路变化、一路构想,到现在既洋溢着现代时尚、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就是绿色发展的当代样态,这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动之路、必由之路。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饱含着深刻的、基于人类关怀的整体视野。

这些年来,中国通过霹雳手段、钢铁意志治污清污,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美丽中国的图画呼之欲出。

以水污染治理为例。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全国各省(区、市)2018年年底前要全面建立河长制。截至目前,上海已分四批落实并公布了市管、区管、镇村管河道以及小微水体的河长名单,共7781名领导干部担任各级河长。上海列入整治计划的1864条段1756公里中小河道,水利工程已完成1540公里,占总量的88%。2017年底,上海将完成“基本消除黑臭河道、河湖河长制全覆盖”的年度目标。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

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环保的沃土如此壮美。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中,美丽中国作为生态系统论的鲜亮名片,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用心呵护这一帧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愁,就是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要以更加成熟的生态自觉呵护地球家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