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村里的证件照
“坐好了!‘炮弹坑’来了!”西藏林芝边境管理支队南伊边境派出所驾驶员舒孝军,来回转动着手里的方向盘,同时提醒着车上的其他人。
6月2日,天空下着小雨,前往西藏米林南伊乡琼林村的乡间公路上,随处可见被称为“炮弹坑”的小水坑。一辆布满泥水的警车,在颠簸的“炮弹坑”之间左右避让。车上,负责户籍工作的移民管理警察扎巴曲尼,紧紧抱着今天要用到的相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警车不停地左右摇摆。
图为移民管理警察前往群众家中采集身份证照片。何宇恒 摄
“砰、砰、砰,贡康桑,莫拉(汉语意为您好,奶奶)!”经过近1个小时的车程,警车终于抵达琼林村,来不及休息,扎巴曲尼就敲开了珞巴老人亚加的家门。
今年74岁的亚加老人,和外孙一家生活在一起。由于身份证消磁,影响正常使用,她希望重新办理一张身份证。但是从琼林村前往边境派出所的道路颠簸较远、往来车辆较少,亚加老人一直未前往派出所办理新的身份证。直到网格民警沈朋在走访中了解情况后,才有了扎西曲尼带着设备上门办理。
“待会看镜头,不用笑、也不要眨眼睛!”扎西曲尼一边帮助老人整理衣服,一边向老人说着注意事项。
图为扎西曲尼为亚加老人整理衣服。何宇恒 摄
三脚架上固定着一台相机,通过一条专用的数据线连着笔记本电脑,两个民警拿着一张白布站在老人身后充当背景。一个简易的身份证拍摄现场就搭建好了。亚加老人端坐在凳子上,听从着扎西曲尼的“指挥”。
“下颚收一点,头往左边转一点点!好的,一——二——三,拍一个!”扎西曲尼看着电脑上的画面,引导老人调整好姿势,最后用鼠标按下拍照按钮,一张标准的证件照就拍好了。
“这是刚刚拍的照片,您看看!”扎西曲尼拿着电脑,让老人看着刚拍好的照片。
“突起气(谢谢)!”看到自己的照片,亚加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向扎西曲尼不停地说着感谢。
“下一个是亚白。”离开亚加老人的家,扎西曲尼和同事们带着拍照的设备来到了珞巴族群众亚白的家里。
43岁的亚白,最近忙于采挖虫草,一直没补办丢失的身份证。在拍照的前一天,她接到了网格民警沈朋的通知,户籍民警会来村里采集证件照片,在村里就可以完成证件办理。于是她在前一天晚上返回了家里,等着扎西曲尼的到来。
图为扎西曲尼为亚白整理衣服。何宇恒 摄
“里面请,里面请!”看到扎西曲尼的到来,亚白热情地将她们迎进了家里。
“马上就好!”扎西曲尼和同事们分工,拉电源线、调整相机距离、拉背景布……很快就在亚白家的院子里完成了拍摄的准备工作。
图为扎西曲尼引导亚白拍摄证件照。何宇恒 摄
“看镜头,忍住,不能笑!”镜头前的亚白,看到热情的扎西曲尼和同事们,总是忍不住笑场。这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上门办证服务的便捷。
“咔嚓——”随着一记清脆的快门声,不到5分钟,亚白的证件照就完成了。确认身份证信息后,亚白开心地上山,继续劳动。
“姐姐,能再帮我拍一张吗?”7岁的尼玛玉珍是第一次办理身份证,在按照扎西曲尼的要求完成证件照拍摄后,想再多拍一张可以笑的照片。
图为扎西玉珍要求再拍一张照片。何宇恒 摄
“没问题!一、二、三,茄——子——”一张天真灿烂的笑脸,出现在了电脑的屏幕上。看着自己的照片,尼玛玉珍反倒露出了害羞的笑容。
看到她害羞的样子,陪同而来的爷爷和现场的移民管理警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在一片笑声中,扎西曲尼结束了拍照的工作。
经过2个小时的采集,扎西曲尼完成了琼林村13名群众的身份证照片采集工作。
雨停了,警车在珞巴族群众和藏族群众的注视中,驶离了这个美丽的边境村庄。后视镜里,一群孩子们不停地挥手,还学着警察敬礼,直到转过一道弯,才消失不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倩 通讯员张力)
原标题:《边境村里的证件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