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日常|田兆元:鸟舟竞渡才是端午最古老的传统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2-06-03 09:30
来源:澎湃新闻

提起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人们印象中最重要的节俗就是赛龙舟了。

“龙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关于竞渡的主要工具,但是最初的竞渡工具不是龙舟,而是吴楚地区的‘鸟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提出了一个大家并不熟悉的概念。

如今,尽管龙舟竞渡被看作是端午节最为重要、最富有影响力的民俗盛事,但“鸟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在湖北洪湖等地,依旧有端午风舟竞渡的习俗。“凤舟”作为端午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亟待得到更多的关注。

湖北乘风村凤舟祭祀下水仪式

“龙舟”最早并非用于竞渡

人们认为与龙舟相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穆天子传》,书里提到:“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说的是天子乘坐着鸟舟,鸟舟像龙一样漂浮在大泽上。“对于这段文字,有人认为‘龙’字下面还有一个“舟”字,即天子乘坐了龙舟。但这只是猜想,没有依据也没有说服力。”田兆元说,“但是无论是鸟形还是龙形,都不是后来意义上端午竞渡的龙舟,因为这个舟船不是用来比赛的,而是乘坐的。”

用于竞渡的,是吴楚地区的舟船。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这段文字里,提到了端午的竞渡之舟,即“飞凫”。 所谓“飞凫”,就是会飞的野鸭子。

同时代的葛洪,也记载端午竞渡是使用飞凫舟的故事:“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渡。或谓之飞凫,亦(有脱文)日州将士庶,悉临观之。”

田兆元认为,这两段文字中提到的“飞凫”正是《穆天子传》中所谓的“鸟舟”的传承者,“南朝时期人们开始用‘鸟舟’竞渡,是取鸟飞之速,这是非常真实的描述。”

事实上,在南朝乃至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龙是帝王的象征,民间坐龙舟是被禁止的。刘宋王朝有规定:“诸王女封县主、诸王子孙袭封王王之妃及封侯者夫人行,并不得卤簿。诸王子继体为王者……乘舫皆平,两头作露平形,不得拟象龙舟。” 这里要求王子的乘舟都不得“拟象龙舟”,平民可想而知。

“所以我们也就明白,宗檩写作《荆楚岁时记》为什么没有提到龙舟。那个时候民间不能有龙舟,所以不能赛龙舟,只能赛鸟舟。” 综合《穆天子传》和《荆楚岁时记》等文献,田兆元认为,“鸟舟竞渡才是端午的最为古老的传统。”

村民将凤舟自“栖凤阁”抬出

鸟崇拜带来鸟舟竞渡的习俗

如今大众普遍认为端午竞渡之舟为龙舟,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吴越地区,主要是来源于闻一多的见解。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指出: “寻常舟船刻为龙形,本是吴、越一带的习俗。”

闻一多举了两个例子以为佐证,但田兆元认为,细究之下都并不准确,“第一个例子是应玚的《灵河赋》,应玚是河南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写的是黄河,这应该是与吴越地区没有什么关系的。第二个例子举了杨泉的《物理论》,有‘龙舟’一语,但是这不是竞渡的龙舟,而这时已经是三国时期。孙权称帝于南方,孙权对于龙的崇拜是秦汉帝国龙崇拜影响下的产物,并不是吴越民间信仰的直接继承。”

“最关键的问题是:早期端午节根本就不是龙舟竞渡,而是鸟舟竞渡。”田兆元认为,吴越地区在古代是鸟文化的崇拜地区,其关于龙文化的崇拜是外部迁入的,虽然也产生很大影响,但是鸟文化一直在民间占据很高的地位。从 6000—7000 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开始,河姆渡一带主要是鸟文化,没有见到龙文化的影子。著名的 “双凤朝阳”的图案,以及在考古中出现的江南吴越地区广泛呈现的鸟文化区,都是鸟舟广泛使用的文化基础。龙崇拜的传入大概要比鸟崇拜晚两千年。竞渡的时候,人们划的船是“鸟舟”而不是“龙舟”,“如果说吴越之地的竞渡习俗与图腾有关,那一定不是龙图腾,而是鸟图腾。所以,荆楚吴越之地的鸟崇拜,带来了鸟舟竞渡的习俗,而不是龙舟竞渡的习俗,这一点我们必须澄清。”

凤舟下水仪式

用于竞渡的龙舟可能宋代才出现

那么真正用来竞赛的“龙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田兆元考证,可能的“龙舟竞渡”的表述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南宋词人甄龙友的《贺新郎》写道:

“思远楼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画船无数。绿盖盈盈红粉面,叶底荷花解语。鬥巧结、同心双缕。尚有经年离别恨,一丝丝、总是相思处。相见也,又重午。

清江旧事传荆楚。叹人情、千载如新,尚沉菰黍。且尽尊前今日醉,谁肯独醒吊古。泛几盏、菖蒲绿醑。两两龙舟争竞渡,奈珠帘、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归去。”

“两两龙舟争竞渡”明确提到了“龙舟竞渡”。南宋词人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也将龙舟竞渡与端午连在一起:“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鬥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由此可见,直到宋代龙舟与端午竞渡才完全联系在一起。”田兆元说。在他看来,南宋放松了对龙舟的禁制,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是一个典型的地方政权。对于龙的形象,本来南宋王朝使用都没有合法性了,便也放任民间一起享用这份资源。”另一方面,联系南宋在信仰世界里广泛的民主化倾向,我们也可找到王朝放松龙王信仰禁制的理由,“如宋代祠堂的兴建,民间的祖先祭祀得以兴起,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这等于是民间可以修祖庙,只不过是名称叫祠堂,可谓宗教信仰世界的一大解放。龙舟竞渡就在这样一种信仰民主的时代诞生出来,成为朝野共享的文化盛事。这一文化解放加强了文化的认同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从鸟舟竞渡到龙舟竞渡,走过了千年的历程。”

经历了这样漫长的历史,中国赛舟才整体上从“鸟舟”转变为“龙舟“。并从”龙舟”开始,向海外传播。“所以今天世界上的民俗赛舟,大多数都是龙舟,而不是鸟舟了。龙舟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端午竞渡不仅仅是龙舟,还有鸟舟凤舟,鸟舟凤舟同样是中国文化的符号。”田兆元说。

乘风村的“凤舟竞渡”

应该给予鸟舟恰当地位

龙舟竞渡后来居上成为主流,鸟舟竞渡被边缘,甚至被遗忘,但是却依然顽强地在民间生存延续。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游红霞曾系统研究尚存的“鸟舟”习俗,她介绍,如今凤舟竞渡依然在湖北省、四川省、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等地以不同的形式传承着。比如湖北洪湖端午节就有龙舟、凤舟竞渡,并且凤舟竞渡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川广元一带,凤舟竞渡则是当地女儿节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湖北洪湖的凤舟竞渡已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游红霞介绍,洪湖乘风村的凤舟至今保留有非常复杂的仪式程序。竞渡时,需要59人上船,其中踩头1人、中舱指挥1人、鼓手1人、锣手1人、保艄1人、桡手54人。每年端午前夕洪湖凤舟出征前有描彩、出巢、祭祀、竞赛、凤还巢等环节:人们要对凤舟重新上桐油,周身新描羽毛,凤头、桡子、艄、中斗等都要重新上色,并新制凤尾。根据传统习俗,在洪湖凤舟参加竞赛前,还要请专人为凤舟举行开光祭祀仪式,为当地百姓祈福求平安。

“凤舟的产生源于荆楚地区的凤图腾崇拜,承载着建构当地凤文化认同的功能。凤舟在湖北洪湖一带的传承便是对楚地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荆楚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游红霞说。

“我们看到湖北洪湖的凤舟竞渡,现在还在大端午期间举行,应该是古老的端午本源传统——飞凫舟竞渡的文化传统。四川广元的凤舟竞渡,配合着女儿节还在传承,其实也是古老的凤舟竞渡的遗存。广东揭阳的凤舟竞渡,杭州蒋村的凤舟竞渡,以及福建地区的凤舟,都是鸟舟竞渡的珍贵的文化遗存。”关于凤舟竞渡,往往加入了女性帝王的叙事,田兆元认为这是鸟舟竞渡边缘化以后的一种策略性表述。这也导致人们忽略了关于竞渡的早期传说都是与鸟舟相关的,鸟舟的传说被转移到龙舟竞渡的叙事方面,造成进一步的误读,“端午竞渡文化遗产的最初的文化图式就是鸟舟竞渡(如洪湖鸟舟),后来演为凤舟竞渡(如揭阳、广元凤舟)。这不是说要否定龙舟竞渡,而是应该给予凤舟竞渡恰当的地位。”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