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志|大手笔促消费,深圳打响第一枪

澎湃特约评论员 熊志
2022-05-28 13:55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全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有关部委和地方也在综合施策推动消费加快复苏。

日前,深圳多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从鼓励汽车消费、扩大消费电子市场规模、推动家电消费、促进户外文旅体消费等方面着手,真金白银地发放消费补贴,合计30条措施。此举也被媒体称为打响一线城市促消费“第一枪”。

在“稳住经济大盘”的背景下,深圳大手笔促消费有何看点?这些促消费的措施,能否给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持续发放消费券,深圳的底气与目的

不妨先来看深圳的几项具体措施:在汽车消费方面,在增加号牌投放指标之外,对新购置符合条件新能源汽车并在深圳市内上牌的个人消费者,给予最高不超过1万元/台补贴;在电子产品和家电消费方面,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

事实上,在上个月底启动的“乐购深圳”活动,深圳就安排分批发放5亿元的消费券,并且最后一轮一直持续到六月。这次再次推出消费补贴,足以显示出深圳拉动消费的诚意。

相较于上一轮,这一轮的消费补贴力度明显更大,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此次消费补贴覆盖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单笔补贴额度更高;其二,并没有设置明确的总额上限,也就是说,如果深圳人买买买的意愿高,那么补贴总量就会越滚越大。

不管是消费券还是补贴,都是真金白银,都需要政府掏钱。而深圳能够如此大方,前提是作为一线城市,它确实具备这样的财政基础。2021年,深圳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25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在全国仅仅低于上海和北京。

当然,深圳投入大额消费补贴,确实也是因为疫情影响较大,尤其是3月中旬,一度按下了一周的“慢行键”。这导致今年开年以来的经济数据走低,市民消费意愿不强,需要打一针强心剂。

数据显示,一季度深圳的GDP增速为2.0%,在十强城市中垫底;同时,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7.34亿元,同比下降1.6%。

深圳本身是一座高房价城市,在多个榜单中,其房价均价都是排名全国第一,这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流向金融部门。在房贷的挤压下,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作用,会进一步放大,所以也就需要强有力地提振消费。

此外,深圳人口基数大,常住人口1768.16万,消费券、消费补贴的刺激,能够让乘数效应发挥到最大。

这系列消费刺激措施,还离不开一个大前提——“动态清零”下,深圳对于疫情防控已有形成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经验。疫情可控,消费场景开放,才能够支撑补贴的落地,市民才能畅通无阻地买买买。

4月以来,23省区市发行40余类消费券

发放消费券或者推出消费补贴,当然不是深圳的专利。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就纷纷推出消费券,提振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次,消费补贴行动也在全国各地普遍铺开。

据媒体统计,今年4月以来,全国23个省区市发行了40余类消费券,补贴活动覆盖汽车、家电、商超等多个领域。另有机构统计,1-4月全国各省市累计发放消费券额度约50.49亿元人民币,其中4月累计发放约31.33亿元,占62.04%。

以成都为例,5月17日,成都“520”消费券促消费活动(第一阶段)发放消费券,财政资金规模1.2亿元,发动金融单位和商户叠加优惠活动,共计2.4亿元。这是今年以来成都首次面向全市大规模发放消费券,涵盖了全市重点零售、餐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

在广州,最近已向社会发放三轮政府消费券,共计超100万张。5月16日至24日期间,在“羊城欢乐购”促消费活动带动下,全市消费金额环比前一周的增幅为17.35%,消费笔数环比前一周增幅为13.49%。

不仅是大城市,从4月到最近,杭州桐庐,一个县级小城,连续44天发放满减消费券500万元。山西省吕梁市,5月27日召开“晋情消费·品质生活”消费券发放活动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市级发放1000万元消费券基础上,各县(市、区)也将拿出5000万元财政资金开展消费券发放等促消费活动。

那么,为什么全国各地都热衷于“撒钱”,热衷于将消费补贴当作提振经济的工具呢?

必须看到,由于国内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多变等突发因素超出预期,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是2020年8月以来首次负增长,消费复苏承压。

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投资回报需要一定的周期,见效慢,而出口又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只有消费的拉动效果立竿见影。促消费被赋予重任,也就不难理解。

发放消费券,重要的是乘数效应

要注意的是,面对消费低迷的状况,国外一些地区是直接发钱。国内这些地区、城市,之所以没有直接发钱,并不是财力不支持,主要还是国人的储蓄意愿高,发了钱未必会消费。

消费券发下去,市民马上就能买买买,传导到上游,企业和商家的订单就会增加。企业和商家的产品能卖出去,才有扩大生产的能力,有给员工涨工资的基础,工资提高、收入增加又会刺激消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而且,消费刺激的提振效果,可能要比我们想象得更强——按照有机构的测算,每1元消费券平均带动8元消费。那么,5亿元的消费券,可以滚动拉升近40亿元的消费规模——这就是典型的乘数效应。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让消费补贴的拉动效果最大化,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地区,其出台的消费补贴政策中,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往往是一个补贴的重点。

一方面,这些消费品的单价高,拉动效应强;另一方面,像汽车、家电等行业,往往是上下游牵连极广的产业,一个汽车品牌背后,可能是成千上万的零部件厂商。所以,提振大宗消费品的消费意愿,能够让产业链上的参与者普遍受益,形成一荣俱荣的局面。

不过,消费券毕竟是一种短期刺激工具,它见效快,乘数效应大,却仍需要消费能力、消费场景的支撑。发放消费券、消费补贴,也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在当下,消费的持续提振,还是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将疫情的影响最小化,同时加大对企业的纾困力度。企业税负压力减轻,员工就业有保证,无需担心失业、断供,消费能力和意愿也就有保证,经济才能加快回暖。

海报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