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测试爆火,青年找寻真我?半月谈:别让测试结果禁锢自己

王涵艺/“半月谈”微信公众号
2022-05-25 11:23

“你测MBTI了吗?”时下,在青年社交圈里,4个英文字母构成的神秘字符,正成为新的话题“顶流”。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上,MBTI、九型人格、大五人格、DISC等与性格测试相关的话题内容都获得了较高关注。性格测试为何突然爆火?

测性格,一门爆火生意

MBTI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常以问卷形式进行。推广者认为它可以用来衡量和描述个人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参与测试者将在一连串判断题中被划分为外向“E”或内向“I”,实感“S”或直觉“N”,思考“T”或情感“F”,判断“J”或感知“P”。最终由4个字母排列组合形成16种性格。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辩论达人、“INTP”则是内向理智的逻辑学家等。

目前,以MBTI为代表的性格测试已成为新的流量密码。在微博,与MBTI相关的最热门话题阅读量超24亿,讨论数近百万。在豆瓣,“人格气质心理”小组已有26万网民参与。青年网民一边热烈讨论彼此的性格类型,一边用戏谑的表情包调侃不同性格的处世态度,甚至延伸到穿搭、求职和择偶等话题上。

不少平台也搭乘流量便车,向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性格测试,每家平台的题库内容各不相同。无恋爱经历版、高考专业选择版、情景佐证多重验证人格版……打着各种各样名头的测试题让人眼花缭乱,每个版本的题目数量少则十几道,多则数百道。多数平台宣称,题目由各大专业机构和高校教授团队研发,测试者只需根据题目内容,凭直觉选择自己偏好的选项,便能知道自己属于哪种人格类型。

以心理测试、心理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网站壹心理,网页显示其提供的DISC性格测试已有超过30万人参加。在开始测试前,系统界面会提示测试结果仅对会员开放。当然,要看完整分析报告,免不了“氪金”。

一些性格测试推广者还“巧妙”地把测试结果与受测者职业发展、就业前景等关联起来,瞄准青年普遍渴望升职加薪的心理需求,号称可以通过解析用户性格来帮助个人发挥职场优势、突破性格制约,实现“逆天改命”。

有的机构或个人还以此为噱头,开设名为“性格密码”的相关课程,售价动辄上千元。这些课程以“如何看人识人”“如何提升洞见力”“如何规避性格短板”等为主题,有的还分为一阶、二阶和高阶等层级。层级越高,课程价位越贵。

采访中,某相关机构负责人声称,他在线下办了300多场性格密码课程培训,有上千个案分析经验,“上完课你会得到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神奇钥匙”。

在国外,性格测试也已成为一门爆火的生意。比如,经特定机构认证后的MBTI施测师能为企业或个人客户提供测试与结果分析服务,进而收取不菲费用。

寻真我,成当下青年热切需求

采访中,有受访者表达了自己渴望接受性格测试的心理原因:“人生有很多疑问。我的命运是什么,该做什么工作,该与什么样的人结婚等,我都希望有个答案。”也有受访者表示,贴标签式的分类虽不科学,却有助于社交“破冰”,找到彼此的共性,激发同类型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位最近迷上了MBTI的青年网友小恩说:“每句解析都说到我的心坎上,好像在一天内认识了真正的自己。”大学生小秦花钱购买了性格测试的深度解析,她说:“感觉能清晰地看出自己的优劣势,相信会让我更快取得进步。”可以说,性格测试爆火的背后,隐藏着当下青年群体渴望寻找自我、积极成长、解决问题的人生态度。

实际上,不少受访青年表示,在自己艰难前行、前路坎坷茫然的时候,如果有某种工具能帮助自己指引方向,便如同救命稻草。但由于心理咨询费用过高,大家更愿意选择简单、直接、省钱、保密的心理测试,作为自己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心理测试给了我积极的心理暗示,后来事情也确实往好的方向发展。”小恩说,这或许就是心理测试的魅力。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至34岁的青年最焦虑。缓解心理焦虑已成为当下青年的热点需求。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仅对测试结果“图一乐呵”。“认可的就接受,不认可的就忽略。”一位青年受访者说,“更多是娱乐属性,没指望靠它解决问题。”

不迷信,别让测试结果禁锢自己

明泊心理服务平台创始人、心理咨询师王建芳博士表示,类似于MBTI等性格测试本质上是一种快捷的贴标签式分类,和星座划分一样不够科学严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应该被16种人格测试结果束缚。个人也并不能借此推断自己的行为态度、智力水平、能力强弱、工作表现、未来祸福和命运。”

实际上,许多类似MBTI的人格测试在临床上并不会被采用。标准的心理学测试应该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但MBTI测试在测量结果上并不具备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一个受测者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心境参加测试,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同时,像MBTI等人格测试的答案普遍较为褒义。如有腼腆、敏感、完美主义以及自卑等性格特点的“INFP”人格,就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学家”等看似好听的描述。这会暗示一些相信测试结果的年轻人,似乎只要拥有了这样的性格优势,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专家表示,所谓的“标签化”测试结果恰恰不利于个人展现个性、发扬自我。青年们应珍惜独特的自己,不因单一的测试结果固化自我认知。同时,社会应更多关注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责任编辑:周子静
    图片编辑:张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