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记|上海街头:纪念这个春天,为了更好的城市

高征/图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文&编选
2022-05-22 18:50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的摄影师高征,因所在小区早早被列为防范区,幸运地在四月中旬便得以出门上街拍照。这里是他所记录的上海街头景观。这些画面既熟悉又陌生,值得城市未来前行时记取,获得更多的思考与勇气。

窗口

窗口是人形出现最多的地方。家家户户不得出门,只得在窗台放风。如果窗外正好是房檐,能叉着腿对着天抽烟,就像沉浸在一出偶像剧里。这些格子大小颜色不同,晚上就齐刷刷亮起来,像是代替其中的人的眼睛,继续向外巴巴地望着。

门内

面向街面的门内,人的面孔显得既紧张又疲惫。外面有病毒,有人喷洒消毒水。但生意还是想做的,生活也是要继续的。

椅子

椅子是城市防疫的移动基础设施。在人的必经之路上,总有一把椅子。医生坐在椅子上,给人们做核酸;志愿者们坐在椅子上,守着人不让出去。

防护品

一批批的防护品,把守关隘,壮烈牺牲,又前赴后继。在城市封控的日子里,它们一度是紧缺的,但一旦用过就成为垃圾。

白色

白色是最扎眼的:人形的防护服,飘荡的泡沫箱子,空地中的帐篷。白色容易使别的颜色失去焦点。摄影师过去拍照尽量避免高光,但现在怎么也避不掉。它们突兀地停留在画面当中。

黑色

黑色日常是隐没在繁华都市的背景,如今格外醒目:保安的制服,地铁口的遮挡围栏,还有一团团垃圾袋和一个个垃圾箱。那些排队检测核酸的人,也穿着接近黑色的、耐脏的衣服。他们大概就要上工。

吃饭

吃饭不再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摄影师家附近有个快递收发站,小哥四月中旬从广西来,准备呆到疫情结束回去。他们每天送百来单快递,工作超过12小时,就坐在路边吃口饭。街上的垃圾桶中有许多饭盒,人们基本上没法面对面吃饭。

面对面

面对面有点尴尬。至少有一方必须鼓足情绪,用严厉或祈求的姿态,表示这件事实在必要,以致不得不冒着传播病毒的风险进行。比如,通行车辆接受盘问,市民去卷帘门下购买物资,快递小哥想知道哪条路走得通。

入口

需要写明入口,因为周遭拉上了隔离网。无论学校、停车场,还是昔日打卡的商街。

客车

路上能见到的客车,都是负责转运的。车上的人,或是阳性,或是密接,或是次密接,被运到不同的方舱或医院。这趟车中途不停,一站到底。

人与家当

下了车,从方舱医院回来,人们带着家当,回到自己的小区。铁门在人进入时悄悄打开,之后迅速安静下来,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到了晚上,又是一波人在路边,拖着行李箱,等着去方舱的车。

红色

红色是欢庆,也是警戒。红色的灯光,红色的火炬,红色的旗子。虎年春节的红色老虎没来得及撤除,外滩美术馆墙上的红色门神,也被拉在警戒线之后。

黄色

黄色的医疗垃圾袋丢在路边。人民广场地段租金不菲,黄色招牌的奶茶店关了两个月。黄色的街灯下,保安从黄色隔板中走出,身旁是一辆黄色的共享单车,还有另一团黄色的医疗垃圾袋。

蓝色

蓝色是外滩暗下来的光,是冷气森森的冰柜和塑料货箱。这个春天,它更多是警戒线和金属隔板,是垃圾袋和防护服。与大自然的海天一色不同,那些非自然的蓝色,提示着城市的非常状态。

黄和蓝

黄和蓝交织在一起,把能通行的街道、能打开的门严严实实拦起来。交通指示牌有字的一面是蓝色,背面的金属泛着黄色。都是铁板一块。晚风勾动的黄和蓝,是外滩十里洋场的楼上时而飘出的一道窗帘。

绿色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规则而整齐的绿色围幕,却令人觉得不太真实。

网眼

城市分布着许多小网眼。系统由此变得可见。

三角

三角简单而稳固,是临时搭建物常见的形态。比如路边志愿者的帐篷,公园入口的路障。曹家渡工地上还直挺挺立着一棵圣诞树。它们随时可以被移除,但又不知要存续多久。

电瓶车

机动车不让上路,走路又实在太累。封控期间,最高效的交通工具是电瓶车。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自行车

自行车的功能比较多。封控期间,共享单车可骑行,也可做路障。滑板车不能滑出门,只得丢在街头。

动物

动物回到了曾被人占据的城市领地,一时不知该去哪里找吃的。流浪猫没了人的投喂,自己爬上爬下。而夜晚的路边,总有几条饿狗,目露凶光。

宣告自己才是生态系统的支撑者。绿叶悄然生长,路上回荡着鸟鸣,不再是电瓶车的滴滴喇叭声。

睡觉

四月间有不少在路上睡觉的人。劳动者忙碌了一天,席地而睡。有些人是因为工作,有些人是无家可归,有的志愿者在屋檐下钻进睡袋,进入梦乡。

抽烟

抽口烟吧。无聊的时候,抽口烟吧。焦虑的时候,抽口烟吧。惬意的时候,抽口烟吧。当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就抽口烟吧。

    责任编辑:吴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