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产青年爱情新趋势:6个特征、8种人格
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
如今年轻人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人认为“爱无趣”,奉行“智者不入爱河”,吃爱情的苦,不如多攒点钱”;有人自嘲“爱无能”,要么找不到对象,找到了也不知道咋去爱。
但另一方面,年轻人仍对美好爱情充满向往。“爱情嗑学”坚持“生活可以苦,但我嗑的CP一定要甜”原则,在别人的爱情里仔细抠糖。优酷数据显示,2021年优酷“宠爱剧场”播放量较上一年增长20%,95后用户增长超过11%。优酷古装仙恋大剧《与君初相识》在微博有超过2亿的超高讨论量,“人鱼CP”全民皆嗑。刚刚收官的职场爱情剧《请叫我总监》被网友戏称主角为“九亿打工人的噩梦”,但办公室恋爱让人上头。
对待爱情既害怕又想要,大量年轻人科学与玄学双修:一手掌握煤气灯、第二性、渣男的行为策略和逻辑原理,用理论武装爱情;一手看星座运势塔罗星盘测MBTI,通过各种测试画像来了解自己、想象另一半。
为了紧跟当代新型爱情的变化、探索年轻人在爱里的“小九九”,DT财经联合优酷,一起推出《2022国产青年爱情新趋势报告》。我们试图从众多答案中总结出当代青年的一些爱情规律,和最新的爱情人格,来帮助更多人了解爱情。
此次报告是基于调研问卷回收到的2771份回答总结而成。其中,00后、95后、90后受访者的占比超过9成。(详细的样本说明已附在文末)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这代年轻人的爱情,有6个新特征
特征一:
男性更有“团队感”
女性更“人间清醒”
整体来看,比起互相包容和迁就,“就算我们在一起,我也要保留自己”才是当代爱情的主流。
当被问及爱情中自己、伴侣和我们(自己和伴侣的共同利益)谁更重要时,48.3%的人把“我”排在第1位,超过了把“我们”排在第一位的比例(45.7%)。“爱你爱到失去自己”的奉献式爱情更是小众,其对应的爱情中“伴侣”最重要只获得了6%的投票。
爱的奉献这一主题单元下,男性显得更有 “团队感”。接近6成男性在爱情中把两个人的共同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超6成男性认为自己可以比另一半付出更多甚至全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多数女性称得上是人间清醒。近6成女性在爱情中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近7成女性认为自己付出程度取决于对方的付出:可以谈恋爱,但“爱你,也得爱自己”。
目前坐标上海、和女朋友已经谈了3年恋爱的Chris(化名)也有同感。“最近被封在家里,跟女朋友的感情更好了,就跟她说不如疫情结束后去挑个戒指然后领证吧。但她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顿了几秒说,‘可以是可以,但要先去做财产公证,还要做非常详细的身体检查才行’。”
特征二:
Z世代的“自卷式爱情”
“共同进步”是yyds
谈到理想爱情,大家普遍认同交流才是爱的第一要义,好的爱人就要开口能谈得来,不开口也能懂我内心os。
除开这个大的共识,各世代的理想爱情模板有较大差别。在选择理想爱情关键词时,Z世代中选择“共同进步”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可以把Z世代(00后和95后)向往的爱情称作“自卷式爱情”。在一起不贪图生理的欢乐,主要是想收获一枚自习搭子、加薪参照物或毽子操队友。既然逃不开被卷的命运,不如找人建个亲密的卷轴联盟,互相督促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自己卷自己的年轻爱情里,爱就是要成为更好的我们。
嗑CP是理想爱情的想象投射,我们看到,这种“自己卷自己”的爱情追求也体现在年轻人嗑CP的倾向中。
人们最喜欢的CP类型是“势均力敌、强强联手”,占比50.7%,其次是“互相拯救、互相治愈”,占比 45.6%。大家爱看双方同样强大,携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爱情。而有一方拖后腿的虐恋、疯批爱情,就成为了小众群体的爱好。
特征三:
被大数据席卷的一代
抗拒“大数据爱情”
寻找爱情是一场感觉与条件的匹配,理论上,交友软件可以通过大数据迅速帮人匹配到爱好相似、条件符合的“另一半”。寻找爱情似乎也因此可以变得极具效率:喜欢,右划;拒绝,左划。
但看什么、吃什么和学什么都被大数据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年轻人,并不希望爱情也被大数据安排。
调研显示,从90后到00后,越年轻,越是对通过大数据匹配的爱情敬谢不敏。四成 00 后对大数据爱情感到“有些不适”,还有接近两成的00后直接反对,认为“爱情不应该由算法介入”。
斯坦福经济学家阿尔温·罗斯曾将一款交友软件比喻为“纽约股票交易所”,每个人都需要处理海量的标签数据。
曾经沉迷使用交友软件、最终又选择了卸载的KIKO(化名)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一开始还觉得挺有趣的,但当你看着越来越多且雷同的infp、各种国旗emoji的时候,你就会忍不住想,这究竟是在谈恋爱,还是在逛超市对标签?而且当你线下面基时,发现十次有八次都是假的,就更下头了。”
特征四:
Z世代的“爱情社恐症”:
在前任面前“蹦迪”,在crush面前“装死”
面对爱情,很多年轻人患上了社恐症:是否愿意发展一段关系,主要看跟对方有多熟。
以00后为例,51.2%的 00 后接受和前任做朋友,是各个年龄段中对前任接受度最高的,其次是95后(43.3%)。这些年轻人的爱情不再走向“老死不相往来”的经典终局,可以接受与前任保持朋友圈点赞和同桌吃饭的表面友好关系。
与对待前任的大度开放不同,年轻人很难向心动的陌生人迈开第一步。00后是所有年龄段中对crush(短暂却强烈的喜欢)最谨慎的人群。超过1/4的00后遇到crush时,从“上头”到“下头”都会“按兵不动,仅仅停留在心动”。
跟前任做朋友,但面对crush人淡如菊,年轻人在反抗一些社会传统制式,也确实不乐意建立新关系。毕竟在生活被切割稀碎的现在,重新将一个陌生人变熟甚至亲密,还得顾及对方看恋综会不会睡着或者喝咖啡加奶还是加糖。
特征五:
00后拒绝吃恋爱的苦:
拒绝“付出式”PUA,拒绝虐恋
心动不足以让年轻人主动出击,放弃进入爱情的原因却很多:两个人在一起还没有单身爽、直觉不对不合适、观念不合、精神不独立、事业学业太忙……
与此同时,进入关系之后,年轻人对付出也有着高于年长者的警惕:从85后到00后,越年轻,选择爱情中“付出程度可能取决于对方为我付出多少”的比例越高。
当代人尤其是00后,更希望谈轻松、有趣的恋爱,拒绝在爱情中受伤。
当代人更希望进入亲密关系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非 “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更不是需要耗费过多精力、过度让步自我的“虐恋”。
这也是为什么,年轻人不希望在两人不那么合适、或者自己还没准备好时,强行进入恋爱,自讨爱情的苦吃。
特征六:
这代年轻人
想在恋综里上网课
为了不吃爱情的苦,年轻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为爱情做准备。
于是,各种爱情理论课、亲密关系社会学、心理学讲座在社交网络上火热。即便是恋爱综艺,也成为了解爱情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实例演练合集。
优酷恋综《一起探恋爱》中,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嘉宾张紫茜收到男嘉宾张一鸣精心剪辑的心动vlog后,表示被其中的细节内容打动,感受到了被对方尊重、记住的用心之举,并对其逐渐产生好感。这个表白被网友称为“高分表白作业“,抄作业的本子已经准备好。
除了打发时间,最多人想要从恋爱综艺里获得“性别视角,比如女性意识、男性怎么谈恋爱”,34.6%的人都选择了这一选项;参考“其他人的爱情观点”、“学习恋爱技一些巧”、学习“社交方法”也是人们对恋综的期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的爱情技巧都来自于流行文化的塑造。从影视作品中,年轻人获得对爱情的启蒙与认知,比如,了解到“爱情三部曲”或许会经历投契、吵架、重归于好等不同阶段。
从观察、模仿、学习,到最后付出行动,年轻人开启和维持爱情的方式多少都离不开爱情相关影视、综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不断调整,最终得到专属自己爱情的“自定义模式”。
当代青年爱情人格图鉴:更自我、讲究效率、遵从社会程序
以上就是我们根据此次调研数据总结出来的年轻人爱情典型新特征。特征更迭背后,是这代年轻人的主流爱情人格发生了变化。
2021年,海德堡大学的Janina Buehler博士和同事发现,恋爱中的人常常有两种人格,即“日常人格”和“恋爱人格”。而且恋爱久了,两种人格很可能会越来越不一样。
比如某个人在平时循规蹈矩,奉行“时间就是金钱”的信条,但在爱情中可能会一反常态,熬夜上知乎小红书搜“女友礼物”、给伴侣准备“没啥用”的浪漫惊喜。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参考1986年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由激情、亲密和承诺组成),把问卷的9个问题中归类出3个维度,每个维度下分出2种特性。它们对应起来分别是:
从爱情人格测定的3个维度分别来看,所有人里属于自我型、效率型、程序化的占主导,大概分别占7成、6成、7成。
或许可以说,在亲密关系中,更保留自我的边界、讲究效率、遵从社会程序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主流爱情人格。
整体上,各个年龄段倾向于自我型的比例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越年轻,更追求效率、而非浪漫的比例就越高,00后比85后高了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虽然大部分人(70%)仍在意并遵从社会固有的爱情模式,但越年轻,比例越低,在00后中只有65%属于程序化型。这或许是因为,00后离婚姻还比较远,较为自由。
根据大家在以上3个维度、6个特性上的表现,我们最后交叉出2^3=8种人格:IES、IEP、IRP、IRS、CEP、CES、CRP、CRS人格,并分别用不同的食物来代指它们。
其中,“自我-效率-程序化”的IES寿司型人格占比最高,达到3成。而最小众的类型则是“我们-浪漫-自定义”的CRP奶茶型人格,只占2.5%。这也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浪漫爱情”,正在年轻人里消亡。
此外,如果你讨厌在爱里猜来猜去,我们向你推荐爱情直球选手IRS洋葱型人格;如果你的理想型是搭伙过日子,那相信“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格高”的IEP泡面型人格很可能会让你心碎,经济适用的CEP火锅型人格更有可能是你的菜。
总地来说,可以把如今流行的爱情看作是防御型爱情。
我想要爱对方,但是对方不能PUA、家暴、把我无偿当家政工;我想要浪漫,但是我得面对996、房价、裁员,得运动、看书、考证、跳毽子舞,不能沉溺在虚头巴脑里;我想要自由,但是我受不了对方劈腿给别人发段子;我想吃爱情的酷,但不想吃爱情的苦。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一切都在变化的如今,人们对“确定感”的需求空前加强,如果爱情和婚姻风险太高,人们就倾向于不选。而一旦进入爱情,也更想把握住能把握的,更关注自己、关注效率、关注确定的程序。
另一方面,个人存在感弱化,人们空前需要从外界来确立生活意义,爱情里的伴侣又是最亲密最直接的反馈,一旦对方不能认可自己,伤害自己,就更让人受不了。
写在最后
2022年,距离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爱情三角理论已经过去36年。他认为,三者都具备的爱情才是完美的,其他的都是不完整的爱情。
但在今天,不是所有爱情都具备这些要素,一部分原因是它们很难达成,比如在现代社会中,相爱看起来越来越难,人们会因为各种变数、压力而分居、无法给出长远的承诺,甚至更容易在情感上变得疏离。
另一种情况是,这些“爱情要素”已经不是刚需,它们曾经被用来评估一段关系有多完满,但在今天,过多的激情、亲密、承诺反而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
人们并不都需要亲密无间、并不一定追求激情、浪漫,甚至不一定需要严肃的许诺、担保。很多人都认为,两个相爱的人不一定就得永远绑定在一起,爱情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为了不孤单而在一起、也可以为了有意思而恋爱,如果感到痛苦就及时退出,不要为爱情吃苦。他们不一定是缺少爱人的能力或条件才这样做,而是观念上就这样觉得。
就像《与君初相识》中迪丽热巴饰演的纪云禾说:“世间情爱,讲究的是情投意合,何必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也许很难区分人们是不需要,还是做不到。在学者眼里,这些也许都不是完美的爱情,但它们就是当代真实的爱情样本。
总而言之,希望少吃爱情的苦,多体验爱情的酷。不入爱河的朋友还可以去优酷的宠爱剧场和恋综里上上“恋爱网课”,嗑CP抄作业,当个爱情智者课代表也很快乐。
附:研究样本说明
本次调研共收到2771份回答。在参与调研的人群中,男女比例大概是3:7,00后、95后、90后占比超过9成,身处一线、二线城市的人群占比接近六成。可以理解为,本次研究是一份针对都市年轻男女的爱情特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