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绿债①:方兴未艾的市场

钟倩
2022-05-21 13:11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说2021年以来有什么主流色,那一定是绿色。无论是抗疫需要的绿码,还是“碳中和”概念下的绿色投资,都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亮眼的颜色。境外绿色债券在2021年迎来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数量或规模都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成了金融市场的一大亮点。2021年11月,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气候变化减缓》(The Common Ground Taxonomy—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GT),统一了国际金融的认证“绿码”。

根据《关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定义,绿色债券是指“将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或绿色经济活动,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中国的绿色债券以人民币和美元两种币种为主,分别覆盖境内债券市场和境外债券市场。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于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了9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开中资机构发行境外美元绿债之先河。2021年,绿色美元债券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全年发行只数65只,年比增长225%;累计发行规模238.8亿美元,年比增长151%。

从绿色美元债的存量市场来看,仍然以银行业为主,占发行规模的39.44%,银行的庞大份额说明了其背后是金融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支持。2019年,随着绿债的全券种覆盖,非金融发债主体增加。2021年,公共事业发行人的比重也显著上升,境外绿债市场从绿色金融债向绿色信用债进一步拓展。

图1:中国境外美元绿债市场的发展

资料来源:Bloomberg, 2022年数据截至2022年4月15日。

境外绿色债券的标准和发行是长久以来颇具争议的话题。从全球层面来看,并没有对于绿色债券统一的标准,也引发了很多投资者对绿色债券是否“漂绿”的质疑。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往往需要在绿色投资上需要花费人力和财力制定自己的标准和门槛。2021年,中欧共同牵头完成的共同分类目录报告,进一步统一了认可的经济活动清单,以期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是全球绿色投资合作的重要努力。

与普通债券的发行不同,境外绿色债券的发行需要符合一定的认证标准,并且经过认可的认证评估机构的评估。国际主流标准是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的《绿色债券原则》(Green Bond Principles, GBP)和气候债券组织的《气候债券标准》(Climate Bond Standard, CBS),中国采用的是2021年更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香港地区发行的美元债,主要通过香港品质保证局的合格评定服务“绿色金融认证计划”,其认证参考了国际和国内的标准,通过审定环境方法声明的可行性及核查其执行成效,评估绿色金融工具及其项目的资格。

评级机构也给出了“绿色评级”,不仅仅关注发行主体的信用资质,重点关注绿色债券的认证、用途、评估、管理和披露等方面。以穆迪为例,绿色债券的评估方法给出了GB1-5由优到差的五个等级,主要参考的要素包括了组织(15%)、募集资金用途(40%)、募集资金使用披露(10%)、募集资金管理(15%)和持续报告与披露(20%)。

我们以建设银行2021年12月发行的挂钩SOFR的浮息债券为例,从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资金用途和管理来考察其绿色条款。

表1:建设银行CCB Float 12/21/24 Corp的绿色债券相关条款

资料来源:建设银行。

中国此前已经郑重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随着“碳中和”概念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正处于方兴未艾的蓬勃上升期。

中国也致力于与国际标准接轨,新版目录统一了绿色债的标准及用途,对分类进行了细化,新增了绿色装备制造、绿色服务等产业,剔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统一标准的关键进展为中国绿债市场的量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过去五年,在境外绿债市场上,中国为全球的环保事业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这个市场让投资人、发行人以及监管方等各方参与者都拭目以待。

(作者钟倩为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境外债券交易员,译著《中国纵横》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