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子宁︱请讲普通话:法国的“推普”往事

郑子宁
2017-10-07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普通话推广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推广普通话以来,中国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掌握了这门国家通行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极大降低了中国境内的交流成本,类似宋庆龄和孙中山之间讲英语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几乎已经不再可能发生。

一个常见的推普标语

推广标准语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一种语言只要分布范围够大,假以时日就几乎一定会产生方言差异。大国更是几乎都有少数族裔使用截然不同的语言。历史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推广标准语的过程。其中,法国作为标准语推广最早、成果最丰的国家,最为值得关注。

欧洲国家虽然普遍幅员不算辽阔,但是由于地理阻隔和历史上的封建分权,语言多样性相当高。西欧使用的拉丁字母更是可以方便地给任何语言方言创造出书面正字法。因此在欧洲,语言分化相当剧烈。古罗马拉丁语时代上和中国两汉近似,两千年过去,当时的汉语演化到今天虽然语音各异,但书面语仍然基本相同,可拉丁语已经分化出几十种不同的罗曼语(拉丁语后代的统称)了。

推广标准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致力于让说不同语言的少数族裔学会标准语,另一种则是让使用方言的国民掌握标准语。各国对两个目标的着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如英国虽然对境内的少数族裔语言如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有过强行限制措施,但对英语方音的存在较为宽容。英国对标准英语的理解主要在语法和用词上,一个人可以讲苏格兰口音、威尔士口音、北英口音的标准英语。所谓的“公认发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在英国至今使用者都不到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相应的,英国也并不存在一个负责规划英语发展、制定英语标准的专门机构。

不过在法国,这个问题则并没有那么截然两分。法国领土上分布有一些和法语关系很远的语言。布列塔尼半岛上,由不列颠群岛回迁的凯尔特人就说布列塔尼语,西南部的比利牛斯山区也有巴斯克语分布。更多的则是和法语较为接近的诸罗曼语。

双重敌人:拉丁语和土话

自从凯撒征服高卢以来,法国境内语言始终以拉丁语的后代为主。罗马帝国长期的管辖让当地本来的凯尔特语言逐渐为拉丁语所取代。帝国消亡后拉丁语仍是法国民众的普遍语言。罗马帝国末期到中世纪早期的日耳曼人入侵,使得法国的罗曼语相对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受到日耳曼语影响较重,但罗曼语的统治地位仍旧不可动摇。

罗曼语分布

长期的封建制度和各地受到日耳曼语影响程度的不同让法国从北到南的罗曼语差距明显。如拉丁语的“aqua”(水),法语中演变为eau,但在勃艮第是aâ,安茹是iau,诺曼底是iâo,南方的普罗旺斯则是aiga。通俗拉丁语中的“oclus”(眼)在法语中是œil,诺曼底是u,普罗旺斯则是uèlh。

各地罗曼语在法国被称作patois(土话),方言和语言的界定本就没有一条清晰的标准。诸多土话可以被看作法语的方言,也可以认为是法语的近亲语言,情况与中国六大南方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颇为类似。中世纪的法国土话势力很大,一度有出了巴黎北门就是皮卡第语地盘的说法。

法国在西欧率先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集权制度的演变。伴随权力向中央集中和领地隔离的消亡,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也逐渐产生。由于语言对民族塑造的核心作用,法国较早开始关注语言问题。

法国对普通话的推广最早可追溯到十六世纪。十六世纪的法国,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方言(法语)在法国北方的权威性越来越高,曾经一度较为独立的皮卡第语、诺曼语等地方语言在当地都逐渐变为只在口头使用的土话。在广大的南方地区,法语的优势要弱一些。南方的奥克语使用范围广泛,文学传统始自十一世纪,说奥克语的吟游诗人(Troubadour)们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其文学传统在诸罗曼语中是最为久远的,不过十四世纪以来,法语的地位也在稳步提升当中。

但是,诸多patois并非法国十六世纪推广“普通话”的首要目标。十六世纪的法语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其实是自己的祖宗——拉丁语。

作为当时的行政、外交、宗教、法律用语,拉丁语地位崇高,严肃的作品多用拉丁语写成。作为当时的新兴语言,法语要想在国内取得统治地位,首先得过拉丁语这一关。

1539年八月,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维莱科特雷(Villers-Cotterêts)颁布一系列法令。法令共一百九十二条,涉及政府、司法、教会众多制度,其中第110条和第111条两条法令对今天的影响最大。

第110条和第111条法令都涉及语言使用,第110条主要要求法律条款必须含义清晰,无歧义或不确定性,不需要额外解读。紧随其后的第111条则对110条进行了补充:

Et pour ce que telles choses sont souventesfoys advenues sur l'intelligence des motz latins contenuz esdictz arretz, Nous voulons que doresenavant tous arretz ensemble toutes autres procedeures, soyent de nous cours souveraines ou aultres subalternes et inferieures, soyent de registres, enquestes, contractz, commissions, sentences, testamens et aultres quelzconques actes et exploictz de justice ou qui en dependent, soient prononcez, enregistrez et delivrez aux parties en langage maternel francoys et non autrement.

第111条法令重要性极高,该条法令一开始声明:“因为许多事端都因对法令中拉丁词理解不到位产生”,因此“我们希望从现在开始所有法令和其他事项,无论是在国家法院还是下级,无论是记录,合约、命令、委任状、奖赏、遗嘱和其他所有法律和司法行为以及契约,所有这些行为都要以法国母语,而非其他宣讲、书写,给予当事方”。

维莱科特雷法令抄本

第111条法令直接废除了拉丁语行政、司法语言的地位,而代之以法语。法语成为法国行政、司法系统的唯一用语。维莱科特雷法令的其他条款在今天的法国多已不具效力,但是关于法语的条文则至今有效。

这是法国最早的推广“普通话”的法令。从性质上来说,这条法令略等于中国的官方用语在二十世纪初由文言改用白话。为适应法语地位的提高,1635年,法兰西学院成立,学院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规范法语的用法、词汇,并出版法语官方词典。

虽然维莱科特雷法令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压制国内的诸多方言语言,而是取消拉丁文的独尊地位,不过由于境内所有官方文件几乎都要使用法语书写,地方语言的文字传统就此断绝,成为只存在于各地人口中的乡土俗语。

从国家统一的高度看待语言统一

尽管如此,维莱科特雷法令颁布后大约两百年时间,地方语言的生存仍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法国政府只关心法令文件能否全国畅行无阻,对臣民说什么语言并无太大兴趣干涉。在没有录音、传播设备的年代,推广标准语本就主要依靠书面推广。义务教育普及之前,法国文盲遍地。这些人自然是无法阅读的,也不会与政府机关书面沟通,因此他们也就没有学习标准语的条件。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全国有一半人口完全不会法语,只有百分之十二到十三的人能较为熟练地使用法语。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语言政策的转折点。大革命伊始,革命者对地方语言采取宽容态度。1790年的一项法令甚至要求议会议案用法国各地所有地方语言发布。自然,由于该项措施成本高昂,并没有得到实践。而风向很快就得以调转,革命者开始以极大的热情强制推广法语,并把说法语提升到了国家统一、民众开化的高度。

《圣经》中的巴别塔对语言分裂的阐述负面意味浓厚

1794年1月27日,贝尔特朗•巴热尔在国民公会宣称国王才是法国内部方言林立(他形容为“巴别塔”)的原因。民主体制下,公民不懂国语是对祖国的背叛;一个自由的民族,所有人必须说同一种语言。1794年7月4日,亨利•格莱戈瓦发布《关于消灭土话必要性及其措施以及普及使用法语的报告》,报告指出,五个法国人中只有一个对法语有足够的主动和被动运用能力,即事实上只有巴黎人才会说法语。语言不统一对法兰西民族的统一有极大影响。

随后法国进入了所谓“语言恐怖”时期,同年7月20日,一系列新法令出台。不仅政府机关公文必须用法语,私章文件也得用法语。如果公务员履行公职时起草、撰写或递交任何非法语的文件,则会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并被开除。同样的惩罚也适用登记注册非法语文案的工作人员,就算使用私章的文件也一样。

革命者的出发点是高尚的,他们认为方言的存在让法国民众陷入无知与混乱之中,阻碍法国人民接受知识。容忍不同语言的存在和使用也意味着可能会导致特权的产生,妨害公民之间的平等。无论如何,诸多patois都是在推广标准语的过程中需要被消灭的对象。

坚持不懈的推广

大革命后一系列有意无意的政策对法国地方语言来说也是雪上加霜。法国大革命后对全国行政区划进行了程度惊人的调整,打破了原有传统行政区划的藩篱。新的法国省份划分和以前完全不同,实质上是先选择省会城市,根据省会城市位置,将骑马一日可到的临近地区划进一省。如此一来,行政区划边界就与语言边界重合度大大降低。碎片化的行政区划不利于地方语言维持势力。兵役制度让不同地区的士兵成为战友,他们之间的交流只能依靠法语。

法国南方校园标语“说法语,讲卫生”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的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推广义务教育,校园内成为土话禁区,不但课堂上不让说土话,下课后也不准说,违者会受到严厉惩罚,如打手、强迫下跪、挂颈牌,甚至开除。工业化的进行导致人口流动加剧,法语从社会上层开始向下层迅速扩散,成为法国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语言。

极为严苛的推广普通话措施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法语已经在全法取得不可逆转的优势之后,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允许地方语言有限地进入课堂,出现在媒体上。尽管如此,法国政策制定仍然尊崇法语优先的原则。

1975年和1994年,法国颁布的法令均再次确认法语在公共行政活动中的独尊地位。1992年宪法第2条修改,在第2条定义国旗、国歌、国家理念之前加入“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成为整个第2条的第一句话。此时法语面临的主要“威胁”已不是地方语言,而是势力不断壮大的英语。但是法国对地方语言的警惕仍然存在。1992年,欧盟成员国签署《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法国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因为这一宪章与法国宪法冲突的缘故,议会始终不予批准。

2008年7月21日,一则新的条款加入法国宪法:“地方语言属于法国传统。”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法条仍然引发了巨大争议——原本的计划是将宪法第2条从“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改为“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地方语言属于法国传统”。然而参议院认为这样的更改有损法语的优先地位,才妥协为在宪法第75条后另附“地方语言属于法国传统”。如此一来,法国宪法仍然和《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不兼容,数任法国总统提出要推进该宪章的批准,但始终未获成功。

布列塔尼语分布示意图

目前的法国仍然存在不少说地方语言的群众,2013年,法国仍有六十五万人说阿尔萨斯德语,六十万人说奥克语,二十八万人说奥依语(各类法国北部语言),二十八万人说布列塔尼语,十一万人说加泰罗尼亚语,七万人说科西嘉语,五万人说巴斯克语。然而在几百年的长期打压下,地方语言的生命力都遭到严重破坏,代际传递在不少地方已经停止,导致地方语言使用者多为中老年。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法国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