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改名“黄山”,为什么?
原创 环球情报员 环球情报员
徽州与黄山
作者|霈霖
责编|Thomas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城市改名非常普遍,避讳、朝代更替导致的行政区划变更、民族和谐、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都是改名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因政治因素改名的较多。
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改名又多了一个新的原因——旅游。典型的如云南“香格里拉市”原名“中甸县”,湖南“张家界市”原名“中庸市”,四川“都江堰市”原名“灌县”。将城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
▲黄山奇景
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撤“地区”设“地级市”的时候,安徽各地区基本都沿用了原地名。在已经存在县级黄山市的基础上,还要将“徽州地区”改名为地级“黄山市”。
▲地级黄山市成立前的徽州地区
然而,这次改名在此后几十年里争议不断,被称为“中国最失败的城市改名”。黄山市当地人大代表和民间多次提议将名字改回“徽州”,至今仍在奔走呼吁。
▲黄山景区正常情况下每年接待游客350万人以上
每年黄山市能吸引约7000万人次的游客。而初到黄山市的游客,往往会对当地“黄山市”、“黄山区”、“徽州区”、“黄山风景区”的名称产生混淆,让游客摸不着头脑。
那么,当年为什么要把孕育了“徽文化”的“徽州”,全面向“黄山”靠拢呢?
▲黄山可以同时指代黄山风景区、黄山市、黄山区
一、亦儒亦商的徽州
今天的地级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疆域主要继承自明清时的徽州府,但现在的地级黄山市与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并不完全重叠。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部,与浙赣两省交界
除了地级黄山市的现有区域外,安徽的绩溪县(宣城市)和江西的婺源县(上饶市)历史上都曾属于徽州府。
▲婺源和绩溪都不再属于徽州(现黄山市)
“徽州”之名,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简称“徽”,下辖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婺源六县,州治在歙县县城。
经过元朝的徽州路,到明清两代的徽州府,所属六县一直没有变化。
▲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八百年没有变化,形成牢固的徽州认同
徽州的地形以山岳丘陵为主,黄山的主景区在黟县境内,黄山山体在历史上处于池州和徽州的分界线,是两地的“界山”,部分山体归属相邻的太平县。
而太平县在古代并不属于徽州府管辖,而属于池州。
▲太平县长期归属池州,因此黄山并不算是徽州独有
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后,黄山之美才广为人知。
徽州自古便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的说法,农业先天不足,又正好处于多省交界之处,因而自古便有外出经商的传统,以贩卖本地出产的茶叶及所需的粮食为主。
▲在徽商的推动下,徽州茶叶一度占到清朝外销茶叶的主要份额
“徽文化”的兴起主要归功于两个原因:一是公元3世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文化数次南播,在徽州留下了历代中原文化的痕迹。
另一个是徽州出了一位“圣人”朱熹。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县(现属江西省),理学的标志性人物,理学是北宋以后儒家的主流学派,影响十分深远。
在理学的影响下,加上经商带来的富庶,使徽州人格外重视文教,宋元以来建有各类书院多达260座,居全国前列。
明清两代考中举人者996人,考中进士者618人,将近20位徽州籍状元,人数并不逊于苏南、浙北地区。
▲徽州府
明清两代“徽文化”的代表是徽商,源于明中叶的开中折色制,允许商人以银两购买盐引,徽州由于距离两淮和两浙两大主要盐场都很近,又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雄厚资本,商业和资本规模能与头号商帮晋商比肩。
相比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学派,儒家并不太提倡商业,徽州人却将儒家和商业很好地结合为一体,诞生了有“儒商”之称的徽商,并创造出独特的“徽文化”。
▲徽派建筑是最直观的徽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又以马头墙为代表
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徽商和徽州籍官员,将徽州独特的思想、文教,乃至建筑、菜系等生活习俗带到各地,以徽菜和马头墙为代表的“徽文化”渐渐成型,影响力超出徽州遍布全国。
▲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岩的故里虽在杭州,却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
1667年,清朝设安徽省,简称“皖”,下辖11府,省会安庆府,“安徽”二字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安庆府扼守长江拱卫南京,军事价值极高,而徽州府经济繁荣,为省内各府之冠,赋税占据全省的半壁江山。
▲安庆+徽州组成“安徽省”,江宁+苏州组成“江苏省”
徽州文教经济兴盛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行政建制稳定,从北宋建徽州以来的八百多年,“一府六县”的格局没有变化过。
徽州六县的语言文教、风俗习惯、处世观念等方面已经高度趋同,很多大宗族分布于六县,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大大加深了徽州人的地域认同。
“徽文化”逐渐成形的同时,由于古代基础设施不完善,黄山的奇秀风景却很少有人问津,建过一些道观和佛寺,但香火不盛,到清朝中后期均已衰败,黄山变成了一座荒山。
▲徽州府地图
二、支离破碎
随着清廷退位、北洋和国民政府交替,中国的行政体系急剧从古代向近现代转变。
传统商业模式的衰落使徽商、晋商等传统商帮被淘汰,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徽州,一向作为府治的歙县县城不仅失去行政中心地位,繁华程度也不再居于徽州首位。
北洋政府1912年废除府治,徽州六县直属于安徽省。1934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县划给江西省,这是八百年徽州“一府六县”格局首次被打破。
▲“婺源回皖”运动,徽文化的发掘保护得到重视
徽州六县百姓发起长达十几年的“婺源回皖”运动,甚至有人喊出“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
抗战一胜利,“婺源回皖”运动再次迎来高潮,并在1947年赢得婺源县回归。然而,此举并没有阻挡住徽州被分割的趋势。
▲江西省婺源县
“婺源回皖”运动的一个副产品是“徽文化”兴起,融合历代中原文化特色、亦儒亦商的“徽文化”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众多学者尤其是徽州籍人士的研究对象。
▲黄山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山上的寺院都已衰败
黄山景区的旅游价值也是在20世纪30年代被挖掘出来的,成立了“黄山管理局”,景区的主入口处位于歙县汤口镇。
由于黄山风景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一开始就直属于安徽省,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
1949年解放时,婺源县由于分属另一个军管区,再次划归江西省。另外五县(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的建制也出现了大幅度变化。
考虑到解放时间的不同,安徽省被分为皖北、皖南两个省级行署区。
▲皖南行署区驻地设在屯溪,使屯溪的地位超越了歙县
皖南行署区驻所是休宁县首镇屯溪镇,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行政职能齐全,人口和经济也已超过歙县县城。
1949年5月13日,屯溪镇改为省辖屯溪市,当时实行“市县分治”,屯溪市不管辖周边的县。
与此同时,“徽州专区”也成立了,建制上接近明清的“徽州府”,但少了婺源县,多了原属宣州的旌德县,专区治所在歙县,可以算是“徽州府”的另一种回归。
当年8月,由于皖南行署区驻所迁至芜湖市,屯溪市改属徽州专区,代替歙县成为专区治所,这是屯溪第一次取代歙县,成为徽州的行政中心。
▲1952年,太平、石埭二县并入徽州专区,黄山这才真正落户徽州
1952年8月,皖北、皖南行署区撤销,所属7个专区直接归入安徽省建制,省会合肥市。
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原属池州专区的太平、石埭二县,以及原属宣州专区的宁国县被划入徽州专区。
由于一部分黄山山体归属于太平县,这样一来,黄山主体已全部属于徽州专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徽省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1980年,徽州地区(原徽州专区)下辖原徽州府的歙县、绩溪、黟县、祁门、休宁五县和屯溪市,再加上新转入的旌德、太平、石台三县。
屯溪市经过撤销和重设后已变成县级市,依然是徽州地区的治所和唯一的城市。
三、因山而市
改革开放后旅游业兴起,“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然是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直属于省的黄山管理局在1979年重建,黄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展开,1980年对外开放。
然而,黄山风景区由黄山管理局负责,风景区之外属于徽州地区管辖,行政上的分割给治安、工商、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对风景区的下一步发展非常不利,更引起了游客的不满和抱怨,以至于多次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在全国造成负面影响。
▲黄山市主城区在屯溪,距离黄山风景区有六、七十公里
于是,安徽省在1984年1月进一步扩大黄山风景区,成立县级黄山市,以太平县为主,包括歙县和石台县的几个乡镇,基本上囊括了整个黄山。
这个县级黄山市的人口和经济规模都达不到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完全是为了黄山景区而设,市长一般兼任黄山管理局的局长。
当时因旅游景点而改名的城市不在少数,“灌县”改名“都江堰市”、“崇安县”改名“武夷山市”等等,黄山市的成立也算是符合时代潮流之举。
▲改革开放前的徽州地区经济上无甚特色,亟需新的增长模式
80年代初期,全国开始撤销地区改设地级市,有些省如江苏很快完成了,安徽省则直到2000年才完成全部16个地级市的设立,而其中第一个地级市就是黄山市。
1987年11月徽州地区撤销,省直辖的地级黄山市成立,原屯溪市改为屯溪区作为市治所,原县级黄山市改为黄山区,曾经作为徽州治所的歙县部分乡镇改为徽州区,黄山管理局改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仍由黄山市长兼任。
▲黄山风景区终年人满为患,节假日尤甚
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基本上沿用了原地区的名字,地级黄山市却继承了县级黄山市的名字,可见安徽省对开发黄山旅游资源的决心和力度。相比之下,历史上的徽州曾因徽商而兴盛,如今各方面却无亮点,安徽省更偏重于黄山也是可以理解的。
地级黄山市只保留歙县、黟县、祁门、休宁四县,石台县划归安庆地区,旌德、绩溪两县划给宣城地区。
▲地级黄山市地图
跟历史上的徽州“一府六县”对比,地级黄山市少了婺源县和绩溪县,多了原属池州的太平县(黄山区)。
▲黄山市的繁荣景象建立在黄山旅游产业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徽州府与现在的黄山区的联系其实并不是很紧密,黄山区(太平县)在20世纪50年代才划入徽州地区,因此黄山区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的那个“徽州”。
而“徽州”这个地名几经转变,最终成为黄山市的一个区(徽州区),由原歙县部分乡镇组成。
如今,黄山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旅游城市,2019年吸引游客7400万人次,无疑是安徽省旅游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四、复兴之路
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黄山市的成立是成功的,但目前的行政区划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外地游客一般只知道黄山是旅游景区,前往甚至到达后才发现,当地还同时存在黄山市和黄山区,此“黄山”非彼“黄山”。
黄山市的主城区在屯溪区,距离黄山风景区有70公里,游客如果大意的话便有可能增加旅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而黄山区主要继承自原池州的太平县,直到风景区主入口所在的原歙县汤口镇被划入黄山区后,“黄山区”这个名字才算名副其实。
但即便是游客知道大名鼎鼎的“徽州”,但原徽州府治所的“徽州古城”却并不在现在的“徽州区”,而是位于歙县。这又更增加了游客的困扰。
▲汤口镇划归黄山区后,“黄山区”才名副其实
更重要的是,9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中国地方三大显学,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兴趣,恢复“徽州”的呼声越来越高。
▲徽文化已经受到许多地方的重视
在外界看来,地级黄山市的名字来自于黄山景区,其发展重点应该在黄山旅游上,对“徽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会有不利影响,至少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被淡化了。
很多人只知“黄山”,而不知此地也是“徽文化”的发源地,或者很多人来到黄山旅游才发现,这里原来有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北宋建徽州时的治所,位于歙县,而不是徽州区
相比之下,婺源县的“徽文化”旅游似乎更受江西省的重视。婺源县1934年转隶江西省,1949年解放后才固定下来,历史上曾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重要组成部分。
婺源县作为江西省“徽文化”的独苗,成为江西精心打造的旅游品牌,婺源以徽派古村落风光和“徽文化”为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
▲婺源是江西省独一无二的徽文化地区
地级黄山市继承了古徽州主体的四个县,而“徽州”却只是黄山市下属一个区的名称,很难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打出去。
曾经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徽州,作为一种文化,离我们很近,却又渐行渐远。”
“没有了“徽州”,安徽何在?”
黄山市几乎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提议以“徽州市”取代地级的“黄山市”,甚至有人建议收回婺源和绩溪两县,完全复原古徽州。
由此可见,城市名改回“徽州”在当地有不小的群众基础。
2016年4月,人民日报刊发《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引起了“徽州人民”的强烈反响。2018年,时任黄山市长首度回应:“改不改名,徽文化都会被传承”。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中关于徽州的部分
但针对这些改名的提案和呼声,黄山市、安徽省一直以来还没有明确的答复。
▲针对“恢复徽州”的答复
20世纪80年代将“徽州”改“黄山市”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对经济利益的重视超过其他因素,黄山也确实承担起了这个角色。
▲徽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京剧就是在徽剧基础上演变形成的
支持改名的学者则认为,徽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徽菜和徽派建筑只是其中之一,徽文化在理学、书画、医学、工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同样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宏村和西递古镇的开发就是典型的例子。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归属感越来越浓厚,旅游也不再局限于自然风光,很多对“徽文化”略有了解的游客,都会为地级黄山市继承了古徽州主要区域,却没有保留“徽州”之名而感到惋惜。
▲保存至今的古徽州府衙,见证了徽文化兴起的过程
古徽州,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认同感强烈的地方,“一府六县”的格局保持八百多年之久,形成了历史底蕴极其厚重的“徽文化”,当地人为此深感自豪。
种种因素相加在一起,“徽州”改“黄山”,才会被许多人称为“最失败的城市改名”。
长期作者|霈霖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
本文系 「环球情报员」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原标题:《徽州改名“黄山”,中国最失败的城市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