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方,中国如何避免在俄乌冲突中被“误伤”
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至今已两月有余。中国在这场冲突中的立场屡屡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些美国媒体对中国进行了相当尖锐的批评,美国政客也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颇有微词,认为中国是俄罗斯的支持者。所有这一切发展到最后,就有了美国官方和媒体对3月18日中美两国元首会晤的解读——美国以威胁性的态度要求中国不能在物质上帮助在乌克兰进行“特别军事行动”的俄罗斯。那么,该如何理解中国和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差异呢?
客观而言,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从中国外交部的表态来看,中国并没有支持俄罗斯发动军事行动。中国强调的是要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呼吁尽快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中国这样的表态是完全符合第三方身份的。
与此同时,中国也旗帜鲜明地指出,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事出有因,那就是美国等西方大国毫不顾及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正当诉求,推动作为冷战时代产物的北约一再东扩。中国还明确指出,当冲突爆发后美国非但不积极劝和,还向作为交战一方的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这不利于和平的尽早到来。
显然,中国的表态不符合美国的需要。说到底,就与这场冲突的关系而言,中国和美国有本质差别。中国完全是第三方,而美国则是推动冲突爆发的关键要素之一,因为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是俄乌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美国非常不满意中国拒绝谴责俄罗斯的立场。美国需要的是中国要完全站到俄罗斯的对立面,和美国一道,对与中国相对友好的俄罗斯进行谴责与制裁。
当然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对美国此等要求严加拒绝。因为美国的要求损害了中国利益。中国要作为这场冲突的第三方进行表态,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作为冲突爆发的直接推动方谴责和制裁交战的一方。
更何况,近些年来的美国对华政策已经表明,华盛顿的决策者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朋友,而是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一再打压与遏制。难道仅仅因为把自己视为对手甚至敌人的美国的要求,中国就要抛弃自己对这场冲突相对客观的第三方立场?就要抛弃近些年来与俄罗斯形成的相对较好的官方互动?中国的决策者显然不会这样做。
在无法获得中国的满意配合后,美国的一些政要以及媒体,对中国的俄乌冲突立场进行了大肆攻击。鉴于美国及其主流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因为所谓的“立场问题”,中国形象在国际社会的确受到一些损害,这是美国有意而为的结果。对此,中国自身也需要反思如何避免被西方媒体“带节奏”。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报道更加具有记忆力。冲突初始时不少中国媒体采用了较多的俄罗斯信息源,这样的新闻报道非但不够全面和客观,而且也对交战的另一方乌克兰造成一些伤害。
目前乌克兰对中国态度的恶化已露端倪。乌克兰一位副总理3月18日公开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抨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言论。乌克兰总统办公室顾问波多利亚克在3月19日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对中国非常不友好的言论,呼吁中国谴责俄罗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今后中国-乌克兰关系的恢复一定需要一些时间;战后乌克兰民间对中国的态度更不容乐观。
在中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向交战一方提供武器等实际支持的情况下,俄乌冲突让作为第三方的中国收获了至少交战一方显而易见的负面情绪。仅仅从乌克兰一个国家的对华态度来看,这场冲突会给中国造成伤害已经是不言而喻。
外部冲突伤及作为第三方的自己是非常遗憾之事。此等结果已经不仅仅是美国等大国对乌克兰煽风点火所造成的了。中国对俄乌冲突的反思已经部分反映在媒体报道上。中国官方媒体已经逐渐改变了战争初期过于倚重俄罗斯信息源的报道,对进行顽强抵抗的乌克兰也给予越来越多的报道,而且也不乏一些正面报道,其中有些报道直接源自美国等西方大国的主流媒体。而乌克兰外长库列巴也在4月30日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库列巴表示“毫不怀疑,中方不愿看到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并对中国外长王毅关于支持乌克兰主权和领土完整、愿通过外交努力推动停战等表态表示感谢,并感谢中方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秉持避免局势继续升级的立场。
事实上从俄乌冲突爆发伊始,中国内部本就存在多种声音。当纷繁复杂的国际问题出现时,中国需要为不同声音提供媒体等发声的公共平台或通道,这对外界更客观地认知中国是有帮助的,也有助于外部世界给予中国更正面的认知。
当今世界冲突频发,作为第三方时中国迫切需要有更恰当地应对外部冲突之策。美国正在打压、遏制和抨击中国是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对美国攻势进行坚决回击也是一个内在需要。在对美斗争的时候中国需要再谨慎些,在回击美国时中国要尽量避免伤及第三方。特别是,中国在作为国际冲突的第三方的时候,即使不能收获直接冲突方的友谊,至少也应该避免招致它们的愤恨甚至是仇视。
(范鸿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