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的沧桑巨变

2022-04-22 18:33
上海

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

上海人小辰光都唱过这首上海童谣,很多人就是在肇嘉浜的桨声灯影中,唱着这支童谣的。

肇嘉浜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也是黄浦江的支流。它西起小闸,往东北沿今宜山路东北段、蒲汇塘路、漕溪北路北段至徐家汇,转东行经肇嘉浜路、徐家汇路、斜徐路,至斜桥附近接陆家浜转弯;往东北沿肇周路,再往东过老西门,经复兴东路,穿大东门沿白渡路入黄浦江,长约10公里。

小闸西接蒲汇塘,合称蒲(汇塘)肇(嘉浜)河(大致为现今漕溪北路走向)。沿途与原法华泾、西芦浦、东芦浦、日晖港、周泾、护城河、中心河(穿心河)等相交,建有天钥桥、枫林桥、大木桥、打浦桥、斜桥等。今桥梁虽已毁去,但不少已演变为区片地名。明清时,西郊的农田依靠蒲汇塘灌溉。由上海县城泛舟出老西门,经卢家湾(即罗家河)、徐家汇、七宝、泗泾,通松江府城,是重要的运粮河道。蒲汇塘两岸风光秀丽,河水清澈见底,稻米丰收,果蔬盈盈。

乾隆《上海县志》全境图,图中可见肇嘉浜和蒲汇塘。

自明代上海筑城后,城内日益繁华,肇嘉浜成为上海的主干河道,由东向西,横贯县城与府城,水运、灌溉、给养功能日益凸显。上海籍官员曹一士在《浚肇嘉浜议》中称,肇嘉浜为“上海第一要河”。他提到三个因素:其一,肇嘉浜是沟通上海县城与松江府城的水上要道;其二,肇嘉浜两旁支港甚多,开浚肇家浜在农田灌溉方面公私均利;其三,城河乃居民血脉,所系可资灌汲,可免火灾,所关甚巨。但因筑城之后,肇嘉浜“水关启闭不时,且夹闤闠,易淤”,也导致淤积问题日益突出。

20世纪初,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清朝官员没有整体规划,将上海县城以东的河道填筑成白渡路,城内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为复兴东路一部分)、万生桥路、肇周路,从而堵塞了肇嘉浜出入黄浦江的孔道。肇嘉浜已经缩减到打浦桥日晖港以西到徐家汇的河道,作为法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路北有法租界修筑的徐家汇路,路南是中国政府修筑的斜徐路,均从斜桥直抵徐家汇。

20世纪20、30年代绘制的法语版徐家汇及蒲肇河周边地图(已标注现地名)

1914年,法租界扩张到了徐家汇,于是,肇嘉浜及其沿岸地区出现巨变。肇嘉浜成为法租界与华界的界河,但双方相互扯皮,管理松懈,肇嘉浜原来的灌溉、运输、饮用等功能逐渐丧失。于是,新移民往往在岸边修建水上阁楼,河浜两岸开始出现棚户区。这里没有电灯、自来水,到处是垃圾、粪便,长年臭气冲天,一到黄梅天,居民更是苦不堪言。浜岸边堆满垃圾,河道变得越来越狭窄,水面上漂荡着残叶浮渣、死猫死狗,甚至婴儿的尸体。

20世纪30年代的蒲肇河

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在肇嘉浜西段徐家汇一带断浜截流修路,使原来通畅的河流成了断头浜。抗战时期,大批难民摇着小船逃到法租界边的肇嘉浜,以求避难。长此以往,臭水浜两岸人口激增。小船船底烂了,人们就打木桩将船支架在岸坡,后来木桩也烂了,只得弃船登陆。于是“水上居”“滚地龙”“旱船”纷纷出现,成了上海闻名的水畔棚户区。据1948年统计,肇嘉浜两岸有棚户2044户,居民达8369人。由于居住环境极为恶劣,夏天霍乱流行,许多人暴病而亡。每当盛夏酷暑,肇嘉浜边一天可收尸10多具,最多一天竟达40多具。

当时,上海小囡有首童谣是这样唱的:“沪西药水弄,闸北蕃瓜弄,沪南肇嘉浜,都是滚地龙。”

北京有条“龙须沟”,上海有条“肇嘉浜”,成为民国时期城市臭水沟的典型。

1930年代的肇嘉浜。拍摄视角推测为在谨记桥上西望。谨记桥现在的宛平路肇家浜路口,该桥建于1908年,木石结构,1954年浜填桥拆。当时该桥连接浜南的谨记路(现宛平南路)和浜北的汶林路(现宛平路).谨记路斜徐路口为知名的五洲固本肥皂厂,该地块后来成为上无四厂,现为帝景苑。

上海一解放,陈毅市长就指示要治理臭水浜。1954年,市政府拨出7.54万元,开始治理肇嘉浜。工程规模甚是浩大,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的重点建设之一。其主要措施便是埋设下水道,填没臭水浜,修筑肇嘉浜大道。1956年12月,新的肇嘉浜路,东起斜徐路,经打浦桥、日晖东路、大木桥、枫林桥等十几个路口,一直向西延伸到徐家汇,与漕溪北路、华山路、衡山路衔接,全长3000米,宽60米。经过绿化施工,肇嘉浜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空气十分清新。197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城建交流会上,中国代表介绍了改造肇嘉浜的施工过程。当各国代表看到肇嘉浜今昔对比的照片时,都表示大为惊讶。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日晖一村的楼房。

20 世纪 50 年代肇嘉浜填没后,建成林荫大道

肇嘉浜路修筑后,造成日晖港以东到斜桥之间残存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名不副实的情形:形成既不靠近徐家汇,也不直接通达徐家汇的奇怪现象。

1965年徐汇区园林局为美化肇嘉浜路绿地,特地委托设计院设计园林小品建筑,有伞亭、石凳、画廊等,并种植四季花卉,使之成为风景优美的景点,休息天许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肇嘉浜路环境优美了,吸引着许多单位在这里盖起一幢幢大楼,建起一个个新村,一批污染严重的工厂陆续外迁,为这一区域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腾出了不少空间。

改革开放后,肇嘉浜路又一次获得了新生。两侧一幢幢建筑相继落成,与徐家汇的太平洋百货、市百六店、美罗城、汇金广场、港汇广场、东方商厦等遥相呼应。

肇嘉浜全线改造后,形成一条宽阔的绿化带,设置很多雕塑,成为70后、80后童年记忆里的一个地标性的街心花园。当年一些谈恋爱的年轻人也喜欢人约黄昏后,在花园里讲讲“悄悄话”。这条“恋人小道”与外滩“情人墙”,成为上海东西两个名闻遐迩的恋爱圣地。

199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对污染严重的日晖港进行治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又带来新的机遇,市政府重点发展商业商务、休闲服务、现代居住区,肇嘉浜路周边区域,日益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一个交通便捷、配套完善、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商住区。

文章选自上通志馆主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第二辑),苏智良著:《中西邂逅徐家汇》(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原标题:《肇嘉浜的沧桑巨变》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