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胃里很饱,却忍不住往嘴里塞东西怎么解?
电影《瘦身男女》里的郑秀文,就因为失恋而疯狂吃东西,她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够好吧,干脆自暴自弃,最后把自己吃成260磅的肥婆。
最后站在英俊的前男友面前,对方却认不出自己,这更加深了她的自卑。
韩国电影《美丽》里的女孩恩英,因为长得太漂亮经常被误认为是明星,被陌生人搭讪,甚至被跟踪狂盯上。
她恐惧这些因为她的颜值而接近她的人。
为了让自己变胖变丑,远离这些骚扰,她竟然拼命往嘴里塞东西。
当然这两个例子都是比较极端的。
除却对美食的热爱不说,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要试着觉察一下自己和食物的关系。
你有以下情绪化进食的情况吗?
心理学家朵琳·芙秋在《食物与情绪:食欲背后的心理学》中就指出,我们渴望吃的每一种食物,都对应着一种需要被关注的特定情绪和问题。
偏爱甜食、巧克力、糖果
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或者庆典,例如圣诞节,春节,情人节这样的时候,很想吃点巧克力、蛋糕这种甜甜腻腻的食物?
因为这种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仪式感中,人渴望更多的爱和快乐,就会对甜食情有独钟。
同时巧克力,糖果会带给人浪漫,美好,被珍爱、被理解的感受,所以很多人心情低落抑郁的时候,也借着这些超量的甜味食物获得心理安慰。
一个叫《幸福巧克力》的都市爱情剧
嗜好薯片类的松脆食物
而当工作紧张,情绪绷了太久时,放松下来后会很想吃松脆的食物?
我有个同学是公务员,岗位是办公室主任,每天看着领导脸色,生怕做错什么。
他喜欢一切脆脆的食物,薯片、虾片、锅巴、爆米花、干脆面,对这类食物简直不要太专一。
好像随着嘴里咔嚓咔嚓的咬碎零食,心里的某种紧张感得到释放。
经常是不知不觉消灭了一大包零食。
执着于米、粉、面等高碳水食物
闺蜜Susan回想自己体重最高值的两个时间段,都是焦虑和恐惧伴随的。第一次是在高考前夕,第二次是35岁单身的那段时间。
前者是第一次面对人生重大考验,心中无限焦虑,担心复习得不到位,担心考场发挥不好。
后者是工作十年,眼看年龄大了还没有结婚生子,人生的进度条好像卡住了,油然而生一种焦虑和恐惧感。
这时候就非常喜欢吃米粉面这样的主食,感觉只有这些大份量的、结实的食物,才能安抚内心的不安。
仿佛吃进去这些食物,心理立刻获得了某种稳固、可以依靠的感觉。
嗜辣如命,高油高盐?
其实辣味是一种痛觉感受,会带给舌尖独特的刺激和兴奋。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几乎吃所有东西都会加很多辣椒作为佐料。
这些朋友几乎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口味都很重。
喜欢辛辣食品的人,大多喜欢新鲜、冒险的食物,勇于探索。
如果觉得生活毫无波澜,生出空虚无聊、沮丧乏味的感觉,就想要通过辣味的刺激来唤醒内心的活力。
也有种说法,称嗜辣或者重口味其实是释放一种攻击力。
当一个看起来脾气很好的人嗜辣如命,就要小心不要轻易得罪他哦。
因为他可能是把对外在事物的不满转化为内隐的攻击力,用嗜辣来缓减。
而且辣味佐料的刺激,也很容易让人进食超过日常食量的食物。
总之,人们总是在兴奋或者低落,焦虑或者抑郁,紧张甚至愤怒的时候,超量进食自己偏爱的食物。
每个人的情绪化进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
但情绪化进食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我们经历一些负面的情绪时,会有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
而吃点自己喜欢的食物,会让身心有种充实的获得感。
正是这种获得感带给我们踏实的安慰。
所以会有那句: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如何克服情绪化进食?
首先,打破自动化进食的习惯。
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或者恐惧愤怒,想要大餐一顿时,花一点点时间觉察一下自己的情绪。
看看自己此刻是被什么情绪主导,至少弄清楚自己是真的饿了,需要大吃一顿,还是为了疏解情绪的压力。
试着接纳和平复自己当下的感受和状态。
慢慢养成延迟进食冲动的习惯,你会发现自己稍微平复一下心情,就没有那么想塞东西进胃里。
带着平和的心情、细嚼慢咽的享受美食,和食物产生愉快、温和的连接。
其次,寻找那些可以代替食物的舒压方法。
我的一个表妹每次立志减肥,都失败收场。节食一段时间,看不到效果她就感到委屈和茫然,然后就容易暴食,接着又后悔,自责。
来回折腾几圈体重没掉,脾胃倒是被伤得不轻,睡眠也不好了。
我建议她可以试着先从每天运动五分钟、十分钟开始,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当身体动起来,往往就会产生让人感到愉悦的内啡肽,从而带来跟吃东西类似的满足感。
缓减负面情绪的方法还有好好的睡一觉,把心情写在纸上记录下来,或者找个知心的朋友聊聊天。
实在不行去买买买也是可以的,毕竟花掉的钱可以挣回来,但糟蹋坏的身体可能就很难拯救。
最后,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己的精神水平和人生智慧。
食物和物质带来的满足永远是片刻的、有限的。
但精神的探索和追求却是永无止境的。
多从经典读物、他人的经历提取生活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内心越来越宽阔有韧性。
我们感到恐惧、担心、愤怒,经常被负面情绪困扰的终极原因,可能都是我们没有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
所以提升自我认可的水平,把自己内在处理的和谐了,自然就化解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也就不会因为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化进食。
写在最后
每个人对食物的偏好都有复杂的原因,也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对号入座去定义自己的饮食是不是情绪化进食。
任何一种理论对现实生活都是一种参考而已。
只有当对一种食物的偏好导致了身心不适,带来身体生化指标的超常,或者体重变化超过预期太多,才需要我们及时觉察调整。
愿我们都能跟美好的食物建立更多正向的连接、互动,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
-END-
作者:素琪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