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这条古村居然藏了“四宝”!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肇庆有这样一条古村
文化底蕴深厚,
藏着四“宝”,
这便是德庆县的三洲村。
大宝“三洲岩”
< 千年古诗廊 >
在三洲村背后有多座山岗,多为土山,
唯独一座孤峰鹤立鸡群,
它高约30米,由石灰岩构成。
山峰内是一个巨大的溶洞,可纳数百人,
抬头奇景异石,低头鱼儿戏水。
最为难得的是,洞壁上有许多石刻。
它就是当地著名的三洲岩,
是如今三洲村最珍贵的“大宝”。
三洲村后的三洲岩。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据德庆县志记载,在三洲岩,历代文人墨客题刻甚丰,仅宋、明两代就有174人、190刻。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周敦颐、李纲、陈白沙等都在此留有题刻。这里是七星岩千年诗廊外,肇庆另一个题刻宝库。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地处偏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这个千年诗廊遭到毁灭性破坏,
苏东坡等一批名人石刻均不复存在。
“由于附近就这里有石灰岩,当时被炸石开采,我亲眼目睹石刻瞬间变成了碎石。”回忆当时,老村长梁锡神情黯然。他说,后来省里知道后派人赶来制止,幸存91刻,一直保存到现在。
保存下来的题刻上至宋熙宁元年(1068),
下至清道光二年(1822),
其中有诗、词、记、题名等多种形式,
内容多为赞美三洲岩自然景色,
也有记录历史事件的题记。
三洲岩摩崖石刻
此外,在岩洞内,
古生物学家还挖掘出古象牙等
近30种古生物化石,
还有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工具。
2002年,三洲岩摩崖石刻被列为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宝“三洲古渡口”
<苏东坡由此上三洲岩 >
据记载,三洲古渡口建于清代,
设有平台,梯级由江边延伸至岸上,
总长30多米,呈“之”字形,
石级曾用花岗岩石条和黄石砌成。
清代《德庆州志》记载,三洲渡口与对面的云安六都镇渡口,自古就是两地往来的主要交通点,商贾云集,繁盛一时。
三洲古渡口。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在尚未形成渡口之前,这里也是船民上落之处。在宋朝,苏东坡就从这个渡口上岸去三洲岩游览。”梁锡和是村里的文化人,对当地历史有一定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古代从这个渡口至三洲岩,沿途都是砂石地,方便行走,而周围都是泥地沼泽。
据记载,当年苏东坡从海南北归,
不惜绕道长途跋涉,
从藤县专程前来三洲岩一游,
留下题名而去。
由于三洲村附近没有过江大桥,村民要到云安区探亲或做生意,依然要乘坐渡轮,这个古渡口仍在发挥作用。记者看到,在古渡口周边难以找到当年的遗迹,一块块大石卧伏岸边,波涛激荡,浪花四溅,响声不绝,似乎在回忆着当年的喧嚣和辉煌。
三宝“半月石”
< 三洲村的文化符号 >
在三洲村广场中间有一块奇石,
最高处约2米,长约10米,
像一轮弯月卧在地面,
这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半月石”,
这也是三洲村的第三个宝贝。
三洲村里的“半月石”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梁锡和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讲,这块石是圆形的,浑然一体,像月亮,和不远处的三洲岩首尾呼应。但千百年来,西江水位逐年下降,河道变窄,沙石堆积,掩盖住了石头的下半部分,形成了如今这个样子。“这个半月石,曾吸引来不少文人墨客,留下很多传说。”
相传半月石上曾有石刻,
由于年代久远,风侵雨蚀,
题刻早已剥落。
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渔民到西江捕鱼前,
都来到半月石前上香敬拜,
希望多获河鲜,平安归来。
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村民也前来祈福,
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半月石旁边,长着两棵荔枝树,树粗如桶,枝干苍劲,可见年代久远。“村民很爱惜它们。修广场时,曾有人提出砍树移石,让广场更空阔、平坦,但立即被村民拒绝了。它已经成为村里的文化符号。”三洲村村小组副组长李伙明得意地说道。
四宝“木棉王”
< 获文人赋诗的树木 >
2019年,
三洲村建起了一座文化广场,
四周装上了围栏,设置有石凳,
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广场当中有几株大树点缀,
其中一株木棉树尤为引人注目。
挂在树干上的一块牌子显示,
树龄达230年,树高超过20米,
主干要两三个成年人才能环抱。
树木显得苍劲、挺拔,气势十足。
“它是三洲村的‘四宝’,村民称为‘木棉王’。”老村长梁锡和自豪地对记者说,书法家欧广勇是当地名人,任中国书协理事,一次回家乡游览时见到这株木棉树,当时花开灿烂,红如朝霞,被其气势折服,专门赋诗一首,“丹龙诗格写穹苍,水抱山环瑞气藏。国运正逢超跡转,满天红卉庆隆昌”。在修建文化广场时,还运回一块巨石,刻上这首诗,立在木棉树前面。
如今,
这株木棉树不仅成为村里的宝贝,
更是国家三级保护古树。
它屹立村边,
见证了岁月变迁和朝代交替。
◆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 来源 多彩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