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越想控制情绪,情绪却越失控?
当你看到「情绪化」这三个字时,是什么感受?
是不是也觉得,它是一个负面的词汇?
在崇尚「克制」的文化中,展露情绪似乎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时常听到有人说:“控制好你的情绪,不要情绪化”,可是很多时候,越是控制,情绪的浓度反而会更高。
比如,当你焦虑时,立马就会想把焦虑排除掉。于是不停告诉自己,不要焦虑,焦虑没有用。结果更焦虑了。
就像失眠的时候,越是告诉自己要好好睡觉,越是睡不着。
为什么情绪好像一直在跟我们作对?怎样才能真正“消除”负面情绪?
为什么情绪总是不听你的话?
有个著名的实验,要求被试者“不要去想那只白熊”。结果被试者全都无法驱赶脑海里的白熊。
大脑很有趣,它无法分辨“要”或者“不要”,只要你的信息里有某件事情,它接收到的信号都是:这件事很重要,我要把它储存下来。
把大脑比喻成水面,想法就是石头,不管上面刻着“要”或者“不要”,石头本身砸向水面都会激起涟漪溅起水花。
因此,当你指使大脑“不要焦虑”“不要生气”“不要沮丧”时,它往往不遂你的愿。
那为什么我们出现负面情绪时,总是想让自己尽快逃离出来呢?
因为我们本能地将愤怒、悲伤、难过等情绪与“不好”的评价连接在一起。
每当情绪不好时,都会出现自我负面评价,比如悲伤=我很脆弱,愤怒=我很不理智。
因此,你迫切地想与这些“糟糕”情绪隔离,从它们的体验中抽离出来,这样你与你的情绪是分离状态,表面你与它就无关了。
但感受我们的感受是一种与自己心理连接的方式。我们需要理智,但理智不是隔离我们感受的屏障。
因此,出现情绪时,我们无需快速理智化地否认它的存在。
那么,我们该如何加强情绪掌控力,与情绪和谐共处呢?
如何与情绪共处?
a. 觉察自己的情绪
觉察情绪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了解我们情绪的第一步,是让我们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看待自己正在经历的体验。
步骤1:当你有一个情绪冒出来的时候,首先看到它和承认它。比如,我在公交车排队别人插队,我看到我正在愤怒。
步骤2:看到情绪下面我们的期待是什么,更进一步的,背后还有哪些感觉?比如我期待别人守规则,而别人不守规则让我感受不公平。
步骤3:问问自己这种更深的感觉从哪儿来?可以回顾,最初有这种类似感觉是什么时候?或者自己是从何时起特别在意这样的事?
b. 真实面对你的情绪
我们很多人都会要求自己必须要开心,不能给别人传递负能量,要做一个小太阳,要保持一种好的状态等。
但事实是,你是真的一直很开心吗?当你表现得像个小太阳一样时,你的内心真正的感受是什么呢?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你的悲伤和脆弱其实是在提醒你:我是真实存在你的身体中,你无法通过掩饰来消除我。
人内心的悲伤,无法通过快乐来排解。我们可以带着面具表演,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表现,但我们的体验与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快乐与否自己是能够真正地感受得到的。
因此,允许你的情绪存在,接纳它的存在,真实地面对你身体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真实面对自己。
c. 寻找一个树洞,安放你的情绪
当情绪无法安放时,可以寻找一个树洞,种下你的秘密,树洞会接纳你的情绪,拥抱你的情绪。
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敢把朋友当树洞,怕他们觉得自己太过负能量,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
而且,很多时候,朋友对我们的负面情绪也无能为力,反而聊着聊着大家的情绪都变得更糟糕了。
也不敢把家人当做树洞,尤其是随着年纪增长,家人越来越依赖我们,我们更无法展露“脆弱、崩溃、失控”的一面。
为此,壹心理推出了即时倾诉服务,为每个情绪袭来的时刻,建造一个安全的港湾。
倾听你的,是心理倾听师,他们拥有心理学受训背景(有一部分还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善于倾听、共情、接纳与分析情绪成因。
他们不仅能让你的情绪得到安放,还能从心理学专业视角及旁观者视角,对引起你情绪的事件提出建议。
遇到事情时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之所以混乱,往往就是因为不能接纳自己,这种时候如果有一个无条件接纳你的稳定客体,你的自体也会慢慢冷静、稳定下来。倾听师就是这样的稳定客体。
而且,当我们被接纳的次数多了,自体能力也会慢慢增强,情绪掌控程度越来越高,渐渐地你的自体变得稳定,真正成为了“情绪自由”的人。
所以,在专业倾诉里,你得到的并不只是一次情绪的畅快释放和解决,而是情绪管理能力、自体稳定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