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教孩子唱中文古诗,他和女儿吟唱的《静夜思》让人听了落泪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吟唱古诗词成为国学热中的一个潮流,也涌现出很多创作者。来自广西的阿保正在澳大利亚担任中文教师,他拥有多语言经验,对于中文的声调特别敏感,而且从小喜欢音乐,创作出了数十首古诗歌曲,弹奏吉他和他小女儿一起吟唱,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
近日,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阿保说:“我创作歌曲的思路是用西方音乐的和声与节奏框架,装入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让中文的声调跟旋律融合在一起,使中国人听着觉得很新鲜,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也能接受,并且有中国的古典美,这是我正在做的一件事情。”
从留级生到英语第一名
阿保是个70后,出生在广西柳江的一个小山村,多年后走上海外中文教育和多语言古诗词音乐创作这条道路,是他在那时候绝对想不到的。
阿保的母语是壮语,上小学的时候才接触柳州方言,而且普通话也不好,经常受到误解和嘲笑,甚至因为听不懂老师讲课,还在一年级留过级。
他是个很有韧劲的人,柳州方言说不好,就下决心学普通话,虽然起步很难,但是进步很快。到了初中的时候,阿保的普通话已经非常标准,还进了校广播站当播音员。
这个经历对他后来学习英语也有很大帮助。“从第一门语言到第二门语言是很困难的,但是当你弄清楚第二门以后,再学习其他语言就很容易了。”
阿保学习英语基本上没有遇到太多困难,因为小时候学普通话时,在语音方面经常受到嘲笑,所以他对语音特别敏感。中学的时候听英语老师发音,然后再听磁带,发现老师说的和磁带不一样,“当时我就在思考,到底应该跟老师学还是磁带学习语音,觉得应该是磁带。”
后来老师推荐他参加一个英语讲故事比赛,穿着打扮土里土气的阿保竟然拿到第一名,连校长都不敢相信。
因为这些经历,他对英语的兴趣很浓,高考如愿考上英语专业,大二就通过专业4级考试,口语分数全系最高。
音乐打开另一扇大门
除了英语,阿保的另外一个兴趣是音乐。
他从小听着壮族山歌长大,他大哥是一个文艺青年,非常喜欢音乐。阿保6岁的时候,大哥买了一把吉他,他觉得这种乐器很神奇,由此心里种下一粒热爱音乐的种子。
阿保在初中住校,隔壁是一个会弹吉他的老师,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吉他曲,感觉太美了,回家就把大哥的吉他从墙上摘下来自学,但因为没有人指导,中途放弃了。
到了高中,有一个同学的哥哥到他们寝室玩的时候弹吉他,阿保觉得帅极了,开始下决心自学,慢慢就会了。
大学毕业后,先去一个高中教英语,工作一年后觉得没有太大意思,就回到广西大学外语学院教英语。他在教学的时候,开始用吉他弹唱英文歌曲教学生,效果非常好。
2010年的时候,阿保看到美国大学协会在中国招聘中文教师,他想试一试,就到北京参加面试。他拿着吉他走进面试办公室,向美国考官讲述了自己学习普通话和英语的经历,还有自己的音乐技能,并且当场弹唱了几首歌曲,于是全票通过。
阿保在弹唱古诗
2011年,阿保来到美国波士顿,在那里教了3年中文。在国内的时候,他用音乐教英文,在美国,他用音乐教中文。而且在这段时间,他意识到中文歌曲的声调问题。“在美国教中文以后,我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说起汉语,因为声调比较难以听出来,显得洋腔洋调的。我就琢磨是怎么回事,发现实际上就是声调出现的问题。”
有一次,他在波士顿参加一个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中国文化活动,教了很多月亮主题的歌曲,“学生来问我,为什么有些字在歌曲里的声调不一样?比如把“月亮”[yuè liang]唱成“月亮”[yuě liáng],和正常说话不一样。”
中文是一种声调语言,普通话中一个字有四个声调,在一些方言中声调可能更多。声调的作用就是区分语义,把它搞乱了,语义就会出现混乱,听起来就有一种很搞笑的感觉。英语没有这样的声调,西方学生学习中文的时候,声调是一大难点。
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阿保的思考,“我就想到汉语的声调对西方人来说已经比较难了,如果歌曲把声调往更加混乱的方向推,那么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我研究了很多歌曲,然后发现罗大佑的歌曲在声调方面做得非常好,词曲咬合度非常高,我想归根结底,就是他能根据中文的声调韵律来谱曲。比如苏芮唱的《是否》这首歌,唱起来的声调和说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罗大佑在旋律上更美化了,做到既好听又能够保持韵律,所以是大师级的作品。”
罗大佑的很多歌曲都能保持琅琅上口的声调,旋律又特别美,但是阿保发现用这些歌进行教学不太适合,“因为太难了,词汇语法都超过我学生目前的中文水平。”
叶嘉莹先生的古诗词吟唱保留了古汉语文字的韵律传承,但是对中文初学者来说难度太大,很难培养出兴趣。
阿保决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启蒙,让中西方语言和音乐风格进行碰撞,“有可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阿保在和朋友们一起演奏
“必须要让说的和唱的一样”
于是,他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创作一些简单的歌曲,比如教完颜色的词汇,就写一首颜色方面的歌。原则是既有旋律,声调又要和正常的说话相一致。
创作古诗词歌曲也是跟这些经历有关。古诗词千年流传下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结果可能很简单,但会包含很多情感和美学的东西,如何把它们唱出来,又没有撕裂感和违和感,并且表达出韵律和美感,还不能跟别的诗词唱作重复,这就非常困难了。
他写的第一首古诗歌曲是《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因为我教国外的学生时,通常先从数字开始,这首诗特别合适。”
因为很多古诗只有4句或8句,数十个字,很多旋律走向都很类似,创作的时候怎么把它们区分开来,不让它们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是非常困难的,“刚开始写的时候,经常感觉是自我抄袭,这首歌跟那首歌好像没太大差别,能把底层的框架抓准了,可是写出来没有个性,孩子学的时候就混乱了。”
他就不断尝试,不断推倒重来,大概做了两三年以后发现,原来觉得没有办法创作的一些古诗,似乎有一些文章可以做,比如在断句和乐曲的编配等方面,都可以做一些区别性的处理,这样就可以把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感更好地表现出来,而不跟其他作品有重复。
阿保有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是《静夜思》,这首诗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他觉得用它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会非常好。
他做了很多个版本的《静夜思》,首要原则是声调跟旋律不能冲突,不能因为谱曲的关系,导致诗句的声调发生改变。“一首绝句诗只有4行20来个字,如果里面有两三个字的声调发生改变,那么整个韵律就被破坏掉了,所以我的第一原则就是必须要让说的和唱的一样。”
作为一首歌曲,《静夜思》有点短,小朋友虽然愿意重复歌唱,但他觉得可以再挖掘一下,做成多语版。后来他就查阅了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也想过自己去翻译,但是要想译出意境,同时符合歌曲的律动,是非常困难的。“找来找去,我发现许渊冲老先生翻译的非常好,既有律动感,转换语言以后又不失原来的美,所以《静夜思》的英文版歌词就用了他的版本。”
阿保谱曲大多数不是一气呵成,大部分作品都历经长时间多次推敲。有时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句,就赶快记下来。有一天,他给一个学生上中文课,和她一起唱,唱着唱着就有和声出来了,“我让学生唱和声,我唱主旋律,就这样就把和声做了出来,在作品的语言上又丰富了一层。”
再接下来,他觉得还可以做粤语版,因为粤语在海外华人世界还是很流行的。《静夜思》最后成型的版本就是现在的三语版。
创作古诗词音乐是享受
2014年,阿保到澳大利亚读博,同时在那里继续从事中文教学工作,因为成效显著,他在一个学校拿到了永久教职。
在澳大利亚的时候,他曾经和家里人分隔了很长时间,聚少离多,“每当月圆的时候,思乡之情特别浓,感觉自己真正就是《静夜思》里的人,所以特别有感触,在创作的时候都把这些经历融进去了。”
他的女儿有时候看到天上的飞机也会发愣,问妈妈:“爸爸是不是在上面?”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她和阿保一起唱《静夜思》的时候,很多网友评论说好像有故事要讲一样。
有了这样的认识,创作的时候就比较有把握了,他在很多作品里加了英文版,努力做到英文段落使用英文的表达方式,中文段落使用中文的表达方式,然后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阿保带着孩子们表演
在海外教中文没有国内的语言环境,而且课时不多,他就用音乐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对学生家长说,我现在干的活就是在你们孩子的脑子里播下一粒种子,等到有一天遇到阳光雨露了,可能就会生根发芽,家长们也特别认同。”
现在阿保已经创作出了60多首古诗歌曲,经常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演出,还发布到多个社交网站上,反响非常好,“我创作古诗歌曲教孩子们唱,也是学习语言,带着他们参加演出,站在台上还能提升自信心,而且让他们对中国文化感到很亲近。”
阿保创作的歌曲学生们都很喜欢
阿保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沉迷在古诗词音乐创作中,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我创作的这些歌曲大多用的是西方的和声节奏框架,但是装入了中国传统的古诗词,我们中国人听着感觉很新鲜,在国外长大的孩子也能接受,又有中国的古典美在里面。我现在恨不得每天能有更多时间,在这种状态里似乎很难自拔。许渊冲先生90多岁还在时不我待地翻译,我也有这种冲动。”
紫牛新闻记者|宋世锋
原标题:《【紫牛头条】在海外教孩子唱中文古诗,他和女儿吟唱的《静夜思》让人听了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