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六个都市圈的规划和布局

2022-04-03 18:57
上海

原创 何书瑶 狄斐 上观数据

随着城镇化率进入下半场,近两年来都市圈的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各地纷纷针对都市圈展开规划和布局。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长三角共有六大都市圈,分别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

上海是龙头

从经济体量、人口总量和辐射范围来看,上海都市圈无疑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共有9个成员城市,GDP总值占到整个地区的45%,人口总量也占到近25%。

南京、杭州则在第二梯队,成员城市分别达到8个和6个,人口总量在2500万以上,GDP总值分别占到长三角的约24%和16%,各方面指标都比较均衡。

拥有7个成员城市的合肥都市圈,尽管在人口总量上不输,但GDP总值与南京、杭州都市圈有一定差距,并且辐射范围并未出省,仍以省内城市为主。

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苏锡常都市圈的GDP总值更是超4.5万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都市圈均只有3个成员城市,辐射范围有限,并且几乎都处于大上海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下。

与其他都市圈有着明显不同的是,苏锡常都市圈并没有明确的中心城市,其定位在于积极融入上海都市圈。因此,下文我们将苏锡常都市圈主要放在上海都市圈的范畴内进行讨论。

南京、杭州都市圈为第二梯队

理想情况下,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与各节点城市共谋发展,能够形成更大的市场和规模经济,促进各经济要素的流动,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区域发展。

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对国家的GDP贡献占比均达到20%以上,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决定了都市圈的发展高度。

除了中心城市实际上是上海的苏锡常都市圈,长三角其他五大都市圈中,其中心城市首位度如何?

上海都市圈,其发展高度毋庸置疑地处于领先地位。中心城市上海综合实力、人口吸引力等,都与其他城市拉开较明显的差距。

第二梯队的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则各有特点。

杭州不论是GDP还是人口数量,在都市圈内的首位度都比较高。近几年,杭州的经济发展较快,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增长加之宽松的落户政策也帮助杭州的人口突破千万。

杭州的弱项在于制造业略显动力不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8.1%和1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4%、38.9%和50.6%。目前,杭州的制造业主要处于积极承接上海溢出的发展阶段。

去年南京都市圈获得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不过,南京所在的江苏强市林立,虽然在都市圈的GDP首位度达到24%,但人口首位度仍然低于20%。

与杭州相比,南京除了城镇化率和人均GDP上较有优势,制造业基础也更为丰厚。南京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之一,包括了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型电子信息和绿色智能汽车。

不过,南京仍缺少一个可作为城市名片的产业和龙头企业。作为科教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南京的科技创新潜力也有待进一步释放。

合肥、宁波哪个更厉害

再说说合肥。这座城市起步较晚,GDP规模相对其他几个中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但合肥近两年凭借做强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和发展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规模,在都市圈内的经济首位度达到34%,人口首位度也达到24%。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如何夯实基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值得进一步的观察和期待。

计划单列市宁波,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级港口城市、工业重镇,GDP规模超过合肥。相对于都市圈内的舟山、台州,宁波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优势十分显著,首位度甚至都超过50%。

但是,首位度过高也说明宁波都市圈尚处在都市圈形成的较早期阶段,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有限,未能充分带动其他城市。

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宁波存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医疗资源有限,高科技和排头兵企业较少等问题,城市能级相对几个省会城市还存在一些劣势。

近日,合肥、宁波都提出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万亿元,增幅超63%。未来这两座城市如何继续提升其经济辐射力,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海辐射带动最强

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结构上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占比极低。而第三产业占比越高,也就越有利于中心城市发挥经济扩散效应,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工。

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周边的苏锡常、南通、宁波、嘉兴、湖州等城市则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研发、设计、营销环节在上海,而制造生产环节在周边城市,已成为普遍现象。

都市圈内的苏锡常地区较早地接受了上海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接受上海辐射带动最强。

近几年,随着与上海城际铁路、市域轨道的进一步建设和规划,南通、嘉兴等城市与上海的产业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互补还是主导,各有千秋

再看南京和杭州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内的八个城市产业各有亮点,互补性强。南京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智能电网、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产业处于全国前列;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则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大;滁州、淮安、宣城三市农业基础雄厚,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在产业协同上,南京与扬州共同打造“宁扬绿色化工产业带”,加强高性能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合作;与淮安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滁州则加强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协作,尤其是装备制造和汽车配件制造。

杭州都市圈内,中心城市杭州的第三产业占比在几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在数字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具有显著优势。

因此,数字产业的协作和引才模式,是杭州都市圈的最大特点。2021年,杭州都市圈成立数字协作联盟,衢州、德清、安吉、诸暨等城市纷纷在杭州建设科创、人才飞地,利用杭州的数字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赋能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

旅游产业也是杭州都市圈的一个发展领域。杭州、嘉兴、黄山等城市旅游资源丰富,都市圈共同打造“99玩一城,悠游都市圈”的旅游品牌形象。

合肥在其都市圈内的产业协作,占绝对主导地位:六安成为合肥新型显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配套基地,淮南与合肥打造合淮产业走廊,滁州市的苏滁现代产业园积极承接京东方等家电产业的配套企业,蚌埠则在新型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与合肥协同发展……

宁波都市圈内,宁波与舟山积极推进港口一体化和浙江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在石化、螺杆塑机、粮油和海洋新兴产业上也有诸多融合协作;与台州的产业协作主要集中在台州北部的三门区。三门的健跳港作为宁波舟山港的支线港,这几年发展提升较快。通过港口,三门牵手宁波江北区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引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数据等产业人才。

最后要指出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层级结构。都市圈是跨行政区划的,其边界是弹性的,也是一体化科创策源、产业集聚、政策协同和社会治理的载体。长三角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将在一体化过程中演化出新的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成为未来长三角都市圈的常态。

原标题:《长三角六个都市圈大比拼,谁最牛谁的发展潜力最大》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