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宰相两座桥(韩振远)

2022-03-30 16:56
山西

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 ,作者韩振远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导 读

两位宰相都是载入史册的唐朝名相,一位叫张说(yuè),一位叫张嘉贞。两座桥都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一座苍龙般偃卧黄河上,叫蒲津浮桥,一座飞虹般凌波于蛟河之上,叫赵州大石桥。

两位人生轨迹相同、同朝为官,却又相处得势同水火的唐朝宰相,用各自的生花妙笔,将两座桥梁凌空架设在中国桥梁史的同时,他们的文字也如同桥梁般,将两位大唐宰相从历史深处拉回现在。

两人有共同的祖先。同是西汉名臣留侯张良(?~前186)和西晋司空、大诗人张华(232~300)后裔,祖籍都在萧瑟荒凉的范阳(今河北涿州市)。祖上迁往河东后,分为两个支系:张说的先祖迁居河东,以后“代居河东”,再迁洛阳。张嘉贞的高祖张吒子任隋朝河东郡丞时,将家从范阳徙居河东猗氏(今归山西临猗县),以后世居河东。

张说

张嘉贞

唐朝时,成熟的农耕文化将大河之东这片土地耕耘成福地吉壤,有唐一朝289年,河东一地就出过三十多位宰相,文人骚客、雅士名流灿若河星。还诞生了不少名门望族,如闻喜裴家、虞乡柳家、汾阴薛家、龙门王家。发迹最快的是张家。从边陲之地迁到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张氏一族很快时来运转,女皇武则天开科取士,张姓后人金榜题名,张嘉贞弱冠应诏举,高中明经进士,少年得志,可谓前途无量。

唐朝科考,文论之外还重相貌,高中之人一般都相貌堂堂。张氏从范阳到河东,四百多年间世代为官,为后人留下良好基因——张说相貌伟岸,张嘉贞“仪止秀伟”,连武后见到也“异之”。盛唐人物特有的气度风范,在两人身上都有体现。史书中,张说堪称完美,“敦气节,立然诺”。张嘉贞有些毛病,“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往好处说,是为人简单,心胸开阔,直性子,但对于身处官场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上优点。

二人均以文采入仕。唐朝早期的帝王,包括武则天,个个都有文艺范儿,喜欢有文学才能的大臣。张说策论第一,可称得上状元郎,又写得一手好诗,统领唐代文坛30年,是公认的文坛领袖。张嘉贞也靠激扬文字,成就了一段佳话。

本来,张嘉贞明经进士高中,先做平乡县尉,但好景不长,上任不久,就因事获罪,被免去官职回到故乡。“布衣环堵之中,萧然自得”,“落魄有大志”,时刻都想得到朝廷重用。长安二年(702),在蒲州驿馆代御史张循宪拟奏章,得到武后赏识,直接当上八品御史,重新进入仕途。张说入仕后,也曾遇到挫折,长安三年,因得罪武则天男宠张昌宗,以“忤旨”之罪,流放岭南钦州。两年后,武则天退位,张说重回京城,任兵部员外郎。

两位同姓、同乡,同朝为官,本来应该相互提携,实际却势同水火。

开元八年(720),张嘉贞当宰相之前,张说已两次拜相。张嘉贞虽年长一岁,但论资历、根基,远不能与张说相比。论为官之道、心计谋略,简直菜鸟,哪是老谋深算的张说的对手。

张说为官,学识渊博又有见地。唐明皇李隆基(685~762)还是东宫太子时,张说曾任侍读,实际是帝师。开元八年,张嘉贞接替宋璟任宰相,张说因算计姚崇,官运蹇厄,被贬出京师,先任相州刺史,再相继贬为岳州刺史、荆州长史,改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任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这个职务是张嘉贞建议设置,做宰相之前担任过的。

张说才华横溢,心机很重。张嘉贞拜相之前,曾任兵部员外郎(约当于今之处长),当时张说任兵部侍郎(约当于今之副部长)。性格决定命运,张嘉贞为人简单、直率,自己当上宰相后,对老上司毫不谦让。从这时起,张说就忌恨上张嘉贞,却不露声色,维持着表面的和气。张嘉贞太厚道了。被一个根基深厚、阴险老辣的同僚仇视,却一无所知。张说被贬出京时,他曾作诗相赠,题为“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开元十一年,扳倒张嘉贞的机会来了。张嘉贞的弟弟张嘉佑贪赃事发,被贬为浦阳折冲(约当于地方军区司令)。张嘉祐是张嘉贞当面请求玄宗皇帝从鄯州调往忻州的,一度传为佳话。封建王朝素来有连坐之罪,弟弟犯事,张嘉贞诚惶诚恐。张说看准了张嘉贞的心思,表面很关心这个同姓同乡,实际挖了个坑,设了个套,利用了张嘉贞对他的信任,装出为张嘉贞着想的样子,劝张嘉贞脱去官服,不再上朝,等待皇上处罚。张嘉贞生性简慢厚道,果然上当。张说的目的就是要张嘉贞自显其罪,给玄宗以处罚的理由,将其扳倒。结果正如张说所愿,张嘉贞在做了三年宰相后,被贬为幽州刺史,张说则接替张嘉贞做了中书令(宰相),这是张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拜相。直到这时,张嘉贞才明白上了张说的当,非常后悔,气得脸色青白,对人说:“中书令幸有二员,何相迫之甚也!”

一个姓张的宰相下去了,另一个姓张的宰相上来,得意与失意,在两人之间转了一个轮回。历史好像就是要在唐朝的两位张姓宰相之间制造巧合,张嘉贞做了三年宰相后,被张说设圈套拉下位。张说接替张嘉贞当宰相,到开元十四年(726)被弹劾罢官,恰恰也是三年。两人一张一弛,不断地重复对方,也可能是他们的宿命。还有一个巧合,张嘉贞可能都不会想到,失去相位后,他将与一条河、一座桥产生交集。这回,是他重复张说曾经的经历,在此之前,他的政敌张说,已经与一条河、一座桥相遇。那条河是黄河,那座桥叫蒲津桥。

蒲津渡黄河浮桥模拟效果

蒲津桥是座浮桥,位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城西黄河之上,是两人家乡的桥。蒲津桥是开元盛世的产物,也是大唐王朝强盛的标本。

蒲州地连秦晋,自古为兵家重地、“关中锁钥”,从“秦昭王二十年(前287)始作浮桥于河”,历代多次“比其船而渡”,修建浮桥。至唐开元年间,浮桥以竹索连接渡船,“横縆百丈,连舰十艘,辫修笮以维之,系围木以距之”,河水大涨或河开凌至,往往索断桥毁,极不稳定。开元九年,“增修蒲津桥,以竹苇引以铁牛”,虽改变了桥墩,连接船只的还是竹苇。开元十二年,唐王朝再次以举国之力修建蒲津桥。唐代史家杜佑《通典》记载:“桥自后魏迄唐初,皆横百丈,连舰千艘,少败辄更,岁费不訾,于是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山、柱,雄维两岸,久成固矣。”雄奇的唐朝连建一座桥梁也充满了奇想。汹涌的大河两岸,四尊各重三四十吨的铁牛雄立,身旁,四个相貌服饰各异的铁人,执缰挽牛。铁山、铁柱若背景般,耸峙人与牛身后。在佩服唐人智慧的同时,更应该佩服的是唐人的艺术想象,这哪里是在建桥,分明是以大河、山川和蓝天、白云为道具,创作一件大型艺术品!那雄健的牛、生动的人、耸立的山和挺直的铁柱,在奔流的河水前,凝重沉稳,不可撼动。更震撼的,应该是从高岸之上,铁牛身躯引出的铁索,被唐朝的阳光照耀着,璀璨生辉,瀑布般向河中流泻。而在河中浮动的船只,则若琴键般整齐划一,在河水荡漾中,浮动出雄壮的旋律。

蒲津桥修建时,张说刚用计谋将张嘉贞拉下相位,自己接替。本朝一座史无前例的大工程完工,作为当朝宰相、文坛领袖,怎能不作文记之。张说的文章题为“蒲津桥赞”,五百多字的短文,将蒲津桥的位置、历史、修建过程,写得出神入化,不愧大手笔。因为这篇短文,后人将修建蒲津桥的功绩归于张说,说是由他向玄宗皇帝上奏,由他受命主持。由此,张说在状元、帝师、文坛领袖、三次拜相之外,又增加一项造桥功绩。如此,张说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蒲津桥重建时,张嘉贞正从幽州刺史调任户部尚书兼益州(今四川)长史,并代理都督。为缓解两位重臣之间的矛盾,玄宗皇帝下诏在中书省设宴,命张嘉贞、张说同坐一桌,直肠子的张嘉贞看到张说,怎能按捺胸中气愤,指着张说痛骂。《旧唐书》中的用语很传神:“攘袂勃骂”。是说张嘉贞撩起衣袂,身体前倾怒骂张说。一位时任宰相,一位卸任宰相、在任重臣,宴席之上发生这样的冲突,实在有失风度。多亏另一位宰相源乾曜与大臣王晙极力劝解,将张嘉贞拉走。

第二年,宠臣王守一获罪被赐死,张嘉贞素与王守一交厚,受到牵连,又被贬为台州(今浙江台州市)刺史。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上上下下,南北辗转,几番调度,虽然皇恩浩荡,早已身心疲惫。开元十四年(726),张嘉贞“代卢从愿为工部尚书、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贬官之后,再次升迁。唐玄宗到底难忘张嘉贞过人的才气和直率的个性,晋升官职之外,加封河东侯,使张嘉贞有了贵族身份。张嘉贞离京赴定州时,唐玄宗赋诗加勉,并诏命百官在长安东门外为他饯行。张说作为宰相,正春风得意,同样奉和皇帝,也为张嘉贞作诗并序,题为“送工部尚书弟赴定州诗序”。张说不愧是大诗人、政治家,气度不凡,一年前刚被张嘉贞痛骂,转眼间又称兄道弟,不吝赞美之词,其中“岂一小郡而劳大贤哉”,说得最为巧妙,赞扬中略含讥讽。

一方失意离京时,另一方奉制作诗相送,这样的情景,同样轮回了一遍,这也是两人微妙关系的一种印证。

赵州大石桥

更奇妙的是,离开张说后,张嘉贞同样遇到一座桥,同样写出一篇短文,同样传诸后世,成为不朽名篇。他写的短文叫《石桥铭序》,文字更短,仅204字,信息量更大。开首一句“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就为中国桥梁史留下不可逾越的上限。至今,说起石桥,还没有哪座能超越这个时间界线。赵州桥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据特殊位置,一是由于至今矗立在蛟河之上的赵州桥本身巧夺天工,二是由于张嘉贞的这篇历史性的文献,将赵州桥的建造年代定格在遥远的隋朝。有此一篇短文,张嘉贞便一袭唐装,一脸庄重,永远站立在赵州桥头,端坐在世界桥梁史里,成为不朽。

唐朝的两位张姓宰相,在勾心斗角出许多故事,轮回出许多巧合后,又各自用一篇短文,为中国桥梁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情境,也许只有农耕文化发达的地方才可能产生。

就在张嘉贞写出《石桥铭序》这一年,张说费尽心机得到的宰相位置,再次被罢免。与政敌张嘉贞一样,这次任职时间也是三年。又三年后,开元十七年,张嘉贞病逝,享年64岁。一生的政敌去了,张说连一年也不愿多活,他小张嘉贞一岁,开元十九年去世,享年同样64岁。

两位出身于河东的张姓宰相去了,他们的后人演绎出的故事同样精彩:张嘉贞的儿子张延赏、孙子张宠靖同样在宰相位上,讲述自己的故事,玄孙张彦远则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在描绘先祖故事的同时,为中国绘画书法史研究开创先河。张说的次子张洎也当过宰相,不过大节有亏,是伪宰相。张洎享父荫,娶玄宗女宁亲公主为妻,享受浩荡皇恩不久,安史之乱发生,与兄长张均受禄山伪命,当了伪宰相,死于非命。张说后人一族,从此一蹶不振。

两位开元名相的斗法,以各自一篇写桥短文收束。两人生前,张说略占上风;身后,则张嘉贞后人占尽风光。

原标题:《两位宰相两座桥(韩振远)》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