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文学调侃让疫情不再那么沉重,也体现了经典的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2-03-21 10:13
来源:澎湃新闻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3月18日,豆瓣网友@K的一条模仿卡夫卡《变形记》开头的动态引起了许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也开始“戏仿”文学经典表达,以加缪、马尔克斯、海明威、鲁迅、张爱玲等经典作家的口吻,讲述各自的“疫情”故事。

3月19日,一篇公号文章《一条豆瓣动态引发的“疫情文学”复兴》罗列出了大部分豆瓣网友的所谓的“疫情文学表达”,还细分“国外文学作品”“电影、诗歌与短篇”“中国文学作品”几大类别。这篇文章在不到一天时间里已破10万点击量。文章内容搜集整理者arron打趣道:“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测试,看看自己能认出多少部文学作品原型。”

“文章里的所有内容均为网友原创,我觉得这些表达都特别好,终于有另一种声音面看待疫情了。”整理者arron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之前有关疫情的表达要么是愤怒,要么是感动,而广大网友的文学式调侃让疫情不再那么沉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防疫措施已经成为大家下意识的一部分。”

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不少文学从业者的关注。在复旦大学教授王宏图看来,豆瓣网友的表达显示出文学经典对人们精神的巨大影响。“如今的社会,自媒体风行,人人都可以创作,但绝大部分影响力其实不如经典来得大。仿照马尔克斯、普鲁斯特、杜拉斯、张爱玲这些经典作家笔下的警句加以仿写重写改写,把新鲜的生活感受灌注其中,让人们与以往的文本相呼应,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赋予了新鲜的血液。这可谓文学传承与传播的一种绝好方式。”

青年批评家张定浩因此想到最近在看的麦凯恩新小说《无极形》里的一句话:“每件艺术品的秘密都是通过形式消灭内容”。“豆瓣这次现象,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那些经典文学作品最终不是依靠主题、意义或文学史价值等等被我们记住的,而是依靠它们各自独特的句法形式。”张定浩说,“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下我们同时代正在出现的文学,看看有多少能够经得起这样的挪用和辨认。”

青年批评家李伟长将豆瓣网友的表达视为一个有豆瓣趣味的文学游戏,它们征用了经典文学或者流行文学的结构,认真又戏谑,就像接龙游戏。“我个人觉得蛮有意思的,一方面说明了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需要一些可以移情的存在。”

亦有一些声音认为梗式文学太有迎合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见网友的文学视野相对集中而狭窄,个别外国作家尤其容易被戏仿。

“我觉得这应该说是网络meme文化的一种吧,说明了经典文学的力量——经典文本可以成为现实的镜子。而且,中文互联网最多的就是这类meme文化,大家很善于依照一种思路模仿创作。”作家btr还提到,这种“创作”看上去有创意,其实只是依样画葫芦,或者说像PS,而那些经典文学作品就是滤镜。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