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美智:我会带上童话和非虚构,一路感受成长而非成功|此刻夜读

2022-03-09 11:51
上海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 展览海报

[日] 奈良美智/著

袁璟 唐诗/译

浦睿文化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奈良美智是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之一。3月5日,“奈良美智”大型个展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开展,这是艺术家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也是他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大规模回顾巡展的第二站。

今晚的夜读选自《奈良美智:始于空无一物的世界》一书中的访谈部分,艺术家分享了他的阅读体验:他选择对自己更具现代感的作品,从小学到十几岁的时期,在他看来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性并对此感到享受”的时期,在心中留下烙印的文学佳作也成为日后身为艺术家的滋养。

奈良美智的作品源自内心深处“空无一物被白雪覆盖的世界”,童年记忆、音乐、文学、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时光(1988—2000)、对自我的探索、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当代艺术等都是他的灵感来源。在自序中他写道:“走上这条持续创作的道路,于我而言并非职业选择,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的人生,一直伴随着对自由的渴求与讴歌。”

说到小时候读书的记忆一般是从绘本开始,您还记得自己读了什么吗?

在托儿所的听读课上,老师给我们念了很多书,其中我还有印象的是《小房子》。我长大的地方最初是荒无一物的田野。随后一家一家地建起房屋,到我十几岁的时候,那片地方已经变成了住宅区。

那时忽然闪过脑中的,就是托儿所老师念的《小房子》。具体的故事情节已经不太记得了,我只清晰记得那个小小的家建造在空无一物的原野上,渐渐地周围的房子变得越来越多。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去书店重新找到了这本书。

17岁的奈良美智

那本书的内容是什么呢?

那是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的绘本,尽管书中描述的是我出生前的时代,却是与我的体验相互重合的故事。封面只有一幢小小的房子。在那幢房子周围并排着建起了其他房屋,接着是大楼,随后是高架铁轨,最终在摩天大楼的间隙中,只有那幢小房子孤零零地留存下来。留在我记忆中的内容便是如此。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那家人最终将小房子整个儿搬走了,从这片已然变身为大都市的地方又回到了原野,重新回到了单独一幢房子的样子。

很好的故事呢。

是的。现在聊到这个话题我才突然想到,二十几岁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创作过一系列描绘“家”的作品,或许是因为那本绘本在视觉上给我留下了印象吧。我家原本是在一个小山坡上的独幢平房,我一直以为那些作品来源于自己对家的记忆,现在想来或许是来源于对那本绘本的记忆。

《无题》,以“寻根”为主题的绘画

有没有读过日本的绘本呢?

要说日本的绘本,那就是《哭泣的赤鬼》了。赤鬼有着温柔善良的内心,却因为鬼怪的外貌而让人们无法接受。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不过我似乎很少读日本的绘本。我当时比较喜欢《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里更具幻想色彩的故事。

能读懂文字后,读的第一本书是?

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父母给我买的书大多是伟人传,比如爱迪生、野口英世、海伦·凯勒、南丁格尔。还有类似于《为什么呢为什么呀》这种解答“彩虹为何是七色的”“月亮为何会有阴晴圆缺”等问题的科普读物。

到了10岁左右,也就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自己读书。最初让我着迷的是《风之又三郎》。这是出生于岩手县的宫泽贤治以乡村小学为背景写的故事,这与我看到的风景非常接近,称呼人的方式和对自然的描写都具有现实感,就像是发生在隔壁村小学的事情一样,让我感到亲近。

那个时期,我几乎把宫泽贤治的所有童书都读完了。他的那种宇宙般、幻想式的世界观以及人文主义,于我是一种亲近的存在。

《无害的猫咪》

《继续前行Ⅰ》

在《风之又三郎》之后又读了哪一类书籍?

我开始读福尔摩斯和江户川乱步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在学校也很受欢迎。真正开始读一些所谓的文学作品则是在升入中学之后。

最初不是对小说而是对诗产生了兴趣。整本小说读完的时候,会有一种突然敞开一条道路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诗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读,但与小说不同的是,它并不那么通俗易懂,必须揣摩字里行间的意思,在脑中想象情景,而这正是它的有趣之处。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最初读的诗是什么了。但凡在语文教科书里读到有趣的内容,我就会去寻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上了高中之后,我读了很多日本作家的诗,包括中原中也、梶井基次郎等。

看中原中也的书,就跟现在40多岁的人当初在十几岁的时候听到尾崎丰的歌一般,差不多是这种感受。是那种还没有长大成人、年少时的感性才能催生的诗词让我产生了共鸣。

我还读了金子光晴的很多作品。很多书读完仍然一知半解,宫泽贤治的书也是除了童话之外都不太能读懂。虽然不明深意,但我能感受到书中的氛围。我很喜欢地下文化般的世界观。另外,我逐渐买齐了晶文社出版的《文学的礼物系列》。那是外国文学系列,包括雷·布拉德伯里的《蒲公英醇夏》、沃尔夫·曼考维兹的《两分钱小羊》等,我非常喜欢这个系列。当时觉得这家出版社很有意思,然后发现他们还出版了鲍勃·迪伦的诗集。

《无题》

果然还是会倾向于非主流文化呢。在中原中也和梶井基次郎的著作中能够感受到某种独特的感伤。

是的,敏感而自恋。国立近代美术馆的展览中介绍的画家大多英年早逝,那些正因为年轻才能创作的画和诗,也许才是真正吸引我的东西。经典著作我也看了不少,但都没能让我有贴近内心的感觉。

俄罗斯文学和德国的歌德、黑塞的作品对我来说因为太有年代感而缺乏现实感。

文学作品读得最多的就是高中时期。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有一家高中生也能进的爵士咖啡店,我经常在那里阅读店里摆放的书籍。森鸥外、川端康成等名家的作品,有很多我都没有读过,倒是读了北杜夫的很多书。《小不点航海历险记》这出冒险话剧在中学时便读过,进而开始沉迷于“曼波鱼大夫系列”。另外,后来重新翻看过中学一年级时读过的有岛武郎的《诞生的苦恼》和《给幼小者》等,也读过远藤周作的纯文学、星新一的科幻小说。

不过,我读书真的很随性。真正留存在内心深处的始终还是简单却有深意的宫泽贤治的作品。在20岁第一次出国旅行的时候,我带上了宫泽贤治的童话集。

《请勿打扰!》

如果让您选一本书带去无人岛,您还是会选宫泽贤治的作品吗?

如果能将过往的记忆一起带去,我应该会选宫泽贤治的作品。假如出生在南方地区,我大概会喜欢上其他作家吧。

高中时代读过的那些书,在长大之后是否还会时不时地读一下?

现在依然会读那些诗集。另外,也会找一些没有读过的太宰治的作品来看。太宰治跟我的出生地相同,因此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读了他的很多书,重读的时候会发现这是影响十几二十岁年轻人的内容,成人之后就不该再读了。不过,对于他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我倒是在成人之后才终于释怀。当时那些不明所以、买来就一直闲置的书,也是在长大之后重新翻阅时才终于明白个中含义。比如吉本隆明最早的诗集,我原本完全看不懂,大学毕业的时候再拿起来看,却发现已经能够理解了。

《古斯顿女孩和家养小狗

(双联画)》

《瞌睡公主》

您曾经说过,自己长大之后经常会读报告文学。

是的。从很早以前开始,我一直想知道更多真相。最早去欧洲的时候,也就是快要迈入 20 岁时,读了小田实的《什么都去看一看》。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大概根本不会想去海外旅行吧。莱尔·沃特森那些有关新科学的著作也曾让我着迷 , 比如《超自然界》 以及当时最新的著作《生命潮流》。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对个人、社会、历史进行深入探究的纪实文学。

此外,二十几岁读过的书中让我依然记忆犹新的是藤原新也的《全东洋街道》和《东京漂流》。还有寺山修司,看了他的电影后我觉得创意非常棒,于是把书也重读了一遍。用相机记录电影拍摄过程、剧团演出过程的摄影师泽渡朔,我也是在那个时候知道的。

《满月的鼻子》

您会向年轻人推荐什么书?

不久前,我也被问过今年准备入学的大学生读什么书好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伊井直行的《草帽》。这已经是二十几年前的书了,述说了主人公变身为青蛙,最后又变回人的奇幻故事。与村上春树的奇幻作品有些接近。

我很喜欢村上春树早期之后的作品,比如《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奇鸟行状录》等。早期作品中的情境,似乎是比自己早一代人的那种感觉,美国化的描写很多,比如拿出冰箱里的冰啤酒边喝边煮意大利面、一边淋浴一边刮胡子等。之后的作品倒是渐渐开始贴近我这代人了。

另外,俵万智出版作品的时候,我记得读了她的作品的朋友愤愤道 :“这就是身处和平年代没有忧患意识的人啊。”当然,我没有把这句话当真。在我看来,因和平而催生的创造性也是存在的。我自己也是如此吧。

年轻时读过、看过的东西,是否成了现在身为艺术家的血肉?

千真万确。对十几岁的我来说,最愉快的事情是丰富自己的感知,而不是在人前表达,因为能够感受到观察和思考带来的满足感。在表达之前先锻炼自己的感受能力。那时的我尚未就表达做过任何事,却由衷地喜欢去图书馆阅读宫泽贤治的书籍。我尤其喜欢那些在年轻时没有得到认可、去世后才重新获得高度评价的作家。宫泽贤治也算是被重新发现的。所以我当时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啊”。音乐也是如此。虽然通过宣传热卖的音乐很多,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音乐人不做宣传,仅凭口碑相传形成自己的圈子。那时的我变得越来越喜欢这类作品。

制陶现场

您在 2012 年出版的著作《奈良生活》中提到,您在20世纪90年代画的画中施加了能让观者与其进行一对一对话的魔法。那个时期的作品应该比现在更为个人化。您是否想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和立场?

这样的想法是一直存在的。

您是否更想到了晚年之后再获得成功?

我觉得那样也不是很好。(笑)我已经接受了自己现在面对的现实,但是他人所看到的成功和我自己的目标是不同的。在各种地方发表作品、出售作品后变成有钱人,等等,这些都不是我的目的,我想要的仅仅是有时间画画的生活罢了。因此,一边打工一边还有时间画画,我已经非常感恩了。我是40岁左右出道的,并不算早,但正因为年轻时有过这么一个不知名的时期才能够成长吧。总而言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新媒体编辑:袁欢

配图:书中插图

原标题:《奈良美智:我会带上童话和非虚构,一路感受成长而非成功|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