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超越物理层面的“搏杀”:俄乌冲突中的舆论战愈演愈烈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兰顺正
2022-03-03 16:28
来源:澎湃新闻

连日以来,俄乌之间的军事冲突仍未有降温的迹象,双方的舆论战也愈演愈烈。

3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对媒体表示,俄军将对乌克兰武装力量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和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技术设施展开打击。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少将说:“为了压制针对俄罗斯的信息进攻,俄军将使用高精度武器对乌克兰国家安全局技术设施以及位于基辅的第72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实施打击。”同时,俄方呼吁那些住在附近的市民尽快离开自己的住所。

俄罗斯空袭基辅电视塔。

舆论战:认知维度上的激烈“搏杀”

舆论战又被称为心理战、媒体战、宣传战及信息战等,其本质就是激起人们对敌人的仇恨,维系与盟国以及中立国的关系,瓦解敌方的斗志。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以报纸、书籍、传单、小册子为代表的印刷制品和广播成为主要宣传利器。20世纪60年代,电视凭借其传播及时、形象生动、声画同步等优势迅速在舆论战中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开始在舆论战中崭露头角,网络舆论战也随之兴起。

发展至今,现代战争早已超越了物理上的搏杀,更是信息维度乃至认知维度上的较量。数据信息本身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社交媒体平台的社区性、开放性和参与性不仅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信息交流的渴望,更对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社交网络让无处不在的信息更加复杂,线上斗争更加激烈且难以防范。社交网络极大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战争以“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公开;互联网“自由”加持下的现代战争让民众与作战人员的身份更为模糊、战争模式也更加多样。为此,许多国家政府将社交平台视为新的宣传媒介,军队则利用网络媒体创新作战手段,努力弥补现有网络信息战能力的不足并防范敌方可能发动的网络攻击。

如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美国就资助伊拉克反对派开设了“倒萨”电视台。战争中上至总统、国防部长,下至一线参展部队及美国的全球性传媒悉数参与,对伊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还利用网络向伊军发出大批电子邮件,劝说他们“弃暗投明”。在整个战争中,美军组织了500多名记者进行随军“嵌入式”采访,精心选择新闻发布的内容,大量播发对己方有利的消息,诱导大众传媒的舆论方向。但战后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关于美军虐囚、屠杀平民的视频、照片也同样使美国政府在国际上陷于空前的孤立,使其在伊拉克这个泥潭更加难以自拔。

围绕蛇岛士兵殉国还是投降,俄乌双方各执一词。

俄乌冲突:信息时代战争的典型

当前的俄乌冲突,可谓是信息时代战争的一个典型。依托于高度发达的社媒,这次冲突以无数“第一视角”的方式向全球进行直播,这也是使冲突进程“很难被隐瞒”,也为各方利用“宣传”“虚假情报”与“心理攻势”等手段谋求战场优势提供了空间。俄乌除了在乌本土激烈交火外,在互联网领域也是针锋相对,自2月24日冲突爆发以来,大量难辨真伪的照片、视频和信息充斥各类社交平台。

这其中,有拿领导人说事的: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月25日晚,曾发布了一段视频以鼓舞士气,称乌国高官和他都还在基辅,他们正保卫着乌克兰。俄方却表示,泽连斯基已逃离基辅,他社交平台上传的所有视频都是事前预录的。为了驳斥谣言,泽连斯基随后上传了一段自拍视频,向镜头展示手机上显示的时间,证明他还未逃离基辅。

也有拿前线军人说事的:如在“蛇岛事件”中,乌方称2月24日驻守在蛇岛(Zmiinyi Island)的13名乌克兰守军在面对俄罗斯要求投降的喊话时,在怒骂俄军后全体牺牲,对此泽连斯基称将为殉国的守军们授乌克兰英雄的称号。但俄罗斯却表示,并不存在“蛇岛保卫战”,“该岛上的82名乌克兰军人放下武器并自愿向俄军投降。”随后在俄媒的报道中,一些据称是蛇岛投降士兵的乌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泽连斯基宣布他们“全员阵亡”的电视讲话感到震惊。

另外还有拿亲情说事的:如一则“乌克兰父亲泪别女儿,随后准备与俄军作战”的视频也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疯传,在全世界为乌克兰收获了很多同情。然而事实却是视频中的男子实则是来自乌东地区的亲俄人士,当地时间2月21日他遵从政府的疏散安排将妻女送往俄罗斯安全区域,然后转身准备投入与乌克兰军队的战斗。但是这样明显有利于俄方的视频,却被西方偷梁换柱拿为己用了。

据悉,目前乌克兰特种作战部队共有四个心理战单位,分别是:驻扎在圭瓦的第16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驻扎在布罗瓦里的第72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驻扎在利维夫的第83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驻扎在敖德萨的第74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而此次被俄军点名的“第72信息化心理作战中心”是其中最出名的一支,这支部队过去曾驻扎在克里米亚,隶属于乌克兰海军。“克里米亚事件”之后,其中部分人加入俄罗斯,另一些人回到乌克兰重建了部队。不难看出,俄军宣布对乌克兰心理战相关设施实施“物理攻击”,显然是希望“一招封嘴”,以期在后续的舆论战中争取更大的主动。

同时俄军提醒附近的市民尽快撤离的做法,应该是汲取了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的经验。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1月18日,以色列对盘踞在加沙地区的哈马斯武装发起名为“铸铅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哈马斯以平民为掩护进行抵抗,企图通过国际社会的压力让以色列罢手。对此,以色列在舆论对抗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种“新战术”,即火力打击开始前,至少对一些房屋喊话,警告居住在里面的人袭击即将开始。在某些情况下,以军还先发射一枚声响弹,提醒平民撤离,然后才以导弹摧毁这些房屋。以军的这种做法,从战场效果看减少了加沙平民的敌意;从战争全局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国家形象、军队形象的危害。而俄罗斯此番作为也应该有此用意,未来一旦出现平民伤亡,便于自己撇清责任。

从此次俄乌冲突中可以看到,受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影响,未来战争将让民众和军队的界限变得模糊,作战人员和非作战人员在当前信息环境下,都将成为全球数字通信网络的一分子,普通民众不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会逐渐成为潜在的战略“影响者”,对此各方都应予以关注。

(作者系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责任编辑:谢瑞强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