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大选丨鲁哈尼:68岁连任总统的改革派,会六国语言
伊朗总统30多年来都能成功连任的传统得以延续。据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20日下午报道,根据伊朗国家电视台的报道,伊朗现任总统鲁哈尼赢得选举,成功连任。《纽约时报》引述伊朗内政部消息,鲁哈尼赢得2280万张选票,其主要竞争对手莱希赢得1550万张选票。“德国之声”的消息显示,伊朗内政部周六(5月20日)通报说,根据对近100%选票的统计结果,68岁的鲁哈尼的得票率接近58%,取得超过半数选票,直接赢得选举。
在经过了三次共6小时的延时后,第12届伊朗总统选举投票进行到了19日的最后一刻才结束。这是伊核协议2015年签署之后,伊朗首次进行大选,选民最终决定延续现任总统鲁哈尼的开放与改革政策。
![](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5/759/74.jpg)
自1981年以来,伊朗总统都能连任两届。4年前“意外”当选的现任鲁哈尼,这一次则是“有惊无险”地实现了连任,68岁的改革派鲁哈尼一度面对56岁的强硬保守派候选人莱希的冲击。后者被认为获得了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支持,而在不久前,哈梅内伊刚刚被指“敲打”了一下鲁哈尼。
“有人说,‘自从我们执政以来,战争的阴影消退了’,这话并不准确,是人民在政治舞台上的存在,令这个国家消除了战争的阴影。”今年4月的最后一天,哈梅内伊的一句评论出现在该国国营媒体的版面上,引发剧烈讨论。
有分析认为,哈梅内伊未点名道姓提到的“有人”,暗指的正是自称“对西方的缓和政策使得战争的威胁消退了”的鲁哈尼。
不过,就在投票前两天,美国特朗普政府于17日决定维持奥巴马政府时期与伊朗签署的核协议,尽管特朗普曾多次批评这是个“糟糕”的协议。美方在选前宣布这个决定,被认为是在对鲁哈尼的连任表示支持。
此次大选的结果,或将影响伊朗未来与西方关系的走向。
签订伊核协议未与哈梅内伊“抢功”
19日举行的本届伊朗大选投票原定于当地时间18时(北京时间21时30分)结束,但由于参与投票的选民众多,投票经过三次延时,一直进行到了当天24时(北京时间20日3时30分)才宣告结束。根据伊朗的选举法,投票必须在选举日当天进行。
据伊朗通讯社报道,投票截止时,在首都德黑兰北部和东部的三个主要投票站,依然有大批选民还在排队等待投票,他们因此将错过投票。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省份也都出现。
根据伊朗内政部的数据,本届大选有投票资格的选民大约为5641万,其中有约4000万选民完成了投票,投票率约70%。
美联社20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报道称,选民的踊跃投票会有利于鲁哈尼的连任。
4年前,鲁哈尼在竞选中提出了结束伊朗国际孤立状态的承诺,并最终意外地一举赢得过半数的50.71%的选票,当选总统。
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称,在当年的选举中,鲁哈尼并非哈梅内伊的首选。
2013年,强硬保守派前总统内贾德两届任满,伊朗的政治生态再度面临洗牌。大选前,改革派唯一候选人雷夫突然退出竞选,鲁哈尼于是由温和保守派转为改革派,并打出“温和与审慎”的口号,宣称将致力于拯救伊朗经济,与国际社会建立建设性互动,引发共鸣。
“鲁哈尼成为减轻强硬派与温和派对抗、维护生态稳定的选择,以此获得了哈梅内伊的支持。” BBC称。
事实上,在当年的总统电视辩论中,鲁哈尼曾被指责泄露了伊朗核机密,并被警告称可能会被剥夺总统竞选资格。
而在随后的4年间,鲁哈尼大胆却又“小心翼翼”地改变着伊朗的内政外交。其间,最受瞩目的无疑是于2015年7月与伊核问题六国签署了伊核问题协议,“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但在协议签署后,鲁哈尼小心翼翼地没有‘抢功’,他宣称,‘如果没有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的支持和建议,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签署协议)’。”BBC指出,这是其制衡强硬保守派的方式,而敬仰哈梅内伊的强硬派则将伊核协议视为对国家的背叛行为。
尽管如此,据斯坦福大学伊朗研究项目负责人米拉尼透露,鲁哈尼曾在一本谈论其担任核谈判代表经验的书里批评了哈梅内伊。“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他在字里行间对哈梅内伊有诸多责备。”米拉尼称,鲁哈尼曾表示,如果让他做决定,他会和团队想出一个解决方案,使伊朗不必屈从于联合国的决定,“他曾说,‘我们原本可以做到的,可惜一些伊朗人和某些西方人破坏了我们的计划’。”
今年4月,哈梅内伊的“不点名批评”让年近古稀的鲁哈尼政治前景一度显得扑朔迷离。
而在此次大选中,他的主要竞争对手莱希,则是哈梅内伊的坚定支持者。2016年3月,莱希还被哈梅内伊任命为伊马姆·礼萨圣地监护人,并掌管伊朗财力最雄厚的宗教基金会。
此外,今年年初,支持鲁哈尼改革的有力靠山、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逝世,伊朗国内强硬派与温和保守派势力略显失衡。拉夫桑贾尼主张寻求改革、探索与西方和解,在伊朗政坛是个颇为重量级的人物,影响力很大。
不过,新华社此前分析称,执政4年来,鲁哈尼已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影响力。去年伊朗议会选举以改革派和温和保守派联盟获胜告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伊朗民众对鲁哈尼执政的认可。伊朗年轻一代选民也渴望改革和发展,普遍认同鲁哈尼有望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开放的伊朗。
会六国语言的“外交官酋长”
尽管64岁时(2013年)才当选伊朗总统,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鲁哈尼一直处于伊朗政权的核心,参与最高决策。
1980年至2000年,鲁哈尼连续5届担任议会议员,并历任伊朗武装力量副司令、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等职。
在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一由伊朗最高领袖任命并直接对其负责的最高决策机构中,鲁哈尼自1989年起连任16年秘书职位,直至2005年主张对西方强硬的内贾德就任总统后,鲁哈尼离职。
在此期间,鲁哈尼在外交舞台上崭露头角。2003年至2005年,鲁哈尼成为了与西方进行核问题谈判的伊朗首席代表,积极与西方国家接触、对话,并同意终止铀浓缩活动。
因头戴白色头巾、作风务实,鲁哈尼在媒体上获得了“外交官酋长”(diplomat sheik)的称号。而“热情、有吸引力”,同时“很爱国、强硬”则是在此期间与之打过交道的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对其的印象。2013年的伊朗选举中,在得知鲁哈尼支持率大幅领先的消息后,斯特劳曾向路透社记者表示,这是“令人高兴的结果”。
丰富的海外经历和精通6国语言的技能为鲁哈尼在外交场合的穿梭添色不少。除了母语波斯语外,他还能流利地使用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阿拉伯语。
上世纪90年代,鲁哈尼还一度前往英国求学深造。据其官方传记显示,鲁哈尼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卡利多尼安大学(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获得了法学硕士(1995年)和博士(1999年)学位。
而在大选前,伊朗媒体还认为,从1999年起便担任负责决定最高领袖人选的伊朗专家委员会成员的鲁哈尼,其目标或许不仅在于连任总统。
事实上,为年近耄耋、屡次传出病危或去世谣言的哈梅内伊选出继承人更受关注。掌控着国家内政、外交、经济、司法、军事方针的最高领袖是伊朗政权的最高权力中心。
有分析称,根据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仅有的一次最高领袖更替来看,哈梅内伊就是由总统变为精神领袖。哈梅内伊曾于1981年当选伊朗总统,在成功连任两届后,于1989年成为伊朗最高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