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孩儿做了观音身边的善财童子,为什么他家人还不愿意?
原创 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953,阅读时间:8分钟
历史提问
红孩儿做了观音身边的善财童子,为什么他家人还不愿意?
答:古典名著《西游记》里一桩出名的大仇,就是孙悟空与“实在亲戚”牛魔王一家的“夺子之仇”:牛魔王家的宝贝儿子红孩儿,因为想吃唐僧肉而与唐僧师徒几番大战,最后被观音菩萨降服后,做了观音座下的善财童子。这一番折腾,也叫牛魔王全家气炸。于是到了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时,就被红孩儿亲妈劈头大骂:“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倾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
但对这桩大仇,孙悟空其实也大惑不解:这红孩儿被观音收服了不假,但可不是去当牛做马,相反是做了善财童子,按现在的话讲是“有了编制”。所以对铁扇公主的大骂,孙悟空是坚决不认,反而觉得“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返怪老孙,是何道理!”
而且如果对比下整个“西游世界”的话,孙悟空反驳铁扇公主的这句话,还真不是狡辩。红孩儿这“善财童子”待遇,照《西游记》小说原话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对于“西游世界”里大多数妖怪来说,这简直是做梦都盼的好事儿。不信看那位敢去观音禅院偷袈裟的黑熊怪,同样是被观音降服后“有了编制”,做了守山大神。人家后来见了孙悟空,那真是毕恭毕敬,被孙悟空指着鼻子骂,依然全程赔笑,实实在在感恩。
甚至就连“苦主”红孩儿本人,也是百分百感激孙悟空。后来孙悟空受困通天河畔,又去找观音求救。已是“善财童子”的红孩儿上来就示好:“前蒙盛意,幸菩萨不弃收留,早晚不离左右,专侍莲台之下,甚得善慈”。
但这“百分百感激”,换到红孩儿的父母家人身上,就成了百分百仇恨。当孙悟空给他们解释红孩儿的善财童子身份时,换来的却是句句回骂。然后就是“三借芭蕉扇”的一系列惊心动魄战斗,直到把牛魔王一家彻底打服了,才算了结了这段恩怨。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红孩儿的“家人们”,就咬定了这个仇,不管孙悟空怎么解释都不松口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牛魔王全家人“横惯了”。
在“西游世界”的各类“反派”里,牛魔王一家确实不算最凶残的,但绝对称得上够横。比如红孩儿的亲爹“大力王”牛魔王,就是社会关系集广。不光和孙悟空拜过把子,和猪八戒沙僧也早有交情。与周边的“龙王”等角色都是铁哥们,堪称一方霸王。所以被他派去“镇守号山”的红孩儿,也是能轻松使唤土地山神,动不动就“拆庙宇、剥衣裳”。
甚至就连这铁扇公主本人,也不止是个“悲伤老母亲”。虽然其袒护红孩儿的做派,像极了那些熊孩子惹祸后振振有词“它还是个孩子啊”的熊家长们。可人家比“熊家长”们可牛多了。仗着手里有芭蕉扇,坐拥热乎乎的火焰山,等于垄断刚需资源,成了享受当地人“四猪四羊,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的铁扇仙。就连做了牛魔王小妾的玉面狐狸,对这位“大太太”也不敢怠慢,对她“年供柴,月供米”,好好供奉起来。
这么横的一家人,却被孙悟空活活收拾了儿子,连红孩儿的洞府也被孙悟空“剿净了群妖”。等于是结结实实一巴掌扇脸上。这仇可不止是一个“善财童子”编制能了结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这“善财童子”身份,作为红孩儿父母的牛魔王夫妇,其实是看不上眼的。
虽然对于西游世界的野妖怪们来说,在观音身边谋个职务这事儿,确实很有诱惑力,但牛魔王一家却不同。虽说牛魔王是个“邪魔”,但铁扇公主却不同。照牛魔王的话说“我山妻(铁扇公主)自幼修持,也是个得道的女仙”。也就是说,铁扇公主非但不是妖怪,相反有实实在在的仙家身份,绝非普通妖怪可比。所以在她看来,儿子这“善财童子”身份,确实没什么稀奇,一家人整整齐齐称王称霸,才是最阖家欢乐。
而吴承恩之所以要在“取经路上”,制造这样一段仇恨,当然不是为了剧情好看。更有着现实深意。《西游记》这部书,严格说并非神话书,相反是一部讽刺小说。以鲁迅的点评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在《吴承恩诗文集》里,更有“胸中磨损斩邪刀,欲取平之恨无力”的感慨。所以,《西游记》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细节,都不是空穴来风,相反却是作者生活的那个明代社会,无比真实的写照。
哪怕我们粗略翻阅下《西游记》的话,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西游记》时时处处的“顺手一击”。比如第二十一回里,当护法迦蓝幻化的庄园次日消失时,猪八戒的第一反应,就是“想是躲门户的,恐怕里长晓得,却连夜搬了”。这“躲门户的”现象,放在明代中后期,正是触目惊心的“流民”现象:明朝最后一百年里,为逃避沉重赋役,年年都有农民出逃,变成“流民”,单北京周边农村,就是“土旷人稀”“两县编民百无一二”。
甚至,到了明朝天启年间时,这种“躲门户的连夜搬了”的现象,还演化出了大场面:当时一位官员路过河南真阳,发现自己走过的大路上,竟有耕种的痕迹。仔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大路乃至周边的一大片,十年前还都是肥沃的农田。只是因为农民逃避赋税劳役,多年里整村整村跑光,周围荒无人烟,不知不觉农田就被踩成了大路。这《西游记》里都不敢编的奇特景象,叫这官员“不觉浩叹”。此时,已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夜。
猪八戒的一句吐槽,都可是深度触及明末现实。更何况《西游记》里的人物设定?如果说《西游记》里的天庭诸仙诸佛,对应的是明代的皇族与官府,山神土地对应的是基层的衙差小吏,形形色色的妖怪,对应的是民间的恶霸山贼匪类,那么如铁扇公主这样的“得道的女仙”,对应的就是明末另一个特殊群体:豪门富户。
明末的“豪门富户”,表面上看,很多都不直接入仕为官,却都有着庞大的家族,与各级衙门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晚明土地兼并加剧,“豪门富户”更成了急先锋,他们既享受着特权,又疯狂聚敛财富。比如晚明河南号称“四凶”的“苗褚曹范”四大家族,每家都占领了千顷左右的土地,江南“有田者十一,为人佃作者十九”,但聚敛财富的他们,却把沉重赋税转嫁给小民,比如东南地区“豪门巨家……县官庸调,曾不得征其财帛”。
可以说,《西游记》里那“躲门户的连夜搬了”的景象,真实明末历史上那让人“不觉浩叹”的流民逃亡,相当多的,就是被这些有着雄厚背景,披着名门外衣的“豪门富户”们逼出来的。而看似强大的明王朝,也同样被这些人,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吃干了血肉。
而《吴承恩诗文集》里的另一句话,更成了这些现象的印证:“行伍日凋,科役日增,机械日繁,奸诈日风日竞”。类似光怪陆离丑态,自然也被他妙笔生花,变成了《西游记》的富矿素材。
甚至,比起《西游记》里的一幕幕劲爆情节来,其剧情背后的忧患,也在明朝覆亡前夜,演变成各种荒唐奇现象:那些“豪门富户”们在明末的资财迅速膨胀,甚至让清朝人感叹“前明多富家”。他们“收壮健为奴,便弓马喜斗杀”,俨然国中之国。更对陷入财政困境风雨飘摇的明王朝麻木不仁。然而待到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席卷时,这些落入农民军手中的“豪门富户”们,也几乎家家被农民军追赃助饷,其雄厚家产,全都给明王朝的灭亡加了把油。
如此景象,在对照下明朝中后期,这些“豪门富户”们一代代的风光场面,又该有多少嗟叹在其中。《西游记》之所以位列古典名著行列,不止因为其鲜活的人物与精彩的剧情,更因这入木三分的讽喻。
参考资料:《西游记》 李希凡《谈 西游记 的现实性》、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商传《走进晚明》、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原标题:《红孩儿做了观音身边的善财童子,为什么他家人还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