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关心,只会让我更讨厌你

2022-02-09 12:06
上海

原创 KY KnowYourself

策划、撰文 / 47

专业支持 / 蔻蔻

视觉 / Chris

插画 / Always

编辑 / KY主创们

你曾经被别人的“关心”惹怒过吗?比如:

或者,有时候,因为私事请假回家,结果一回公司,大家纷纷来问为什么请假?家里出了啥事?需不需要帮忙?……让人觉得蛮尴尬的……

再或者,有时候收到不熟的异性“连环夺命问”:“吃过早饭了吗?”“吃过午饭了吗?”“吃过晚饭了吗?”

有一说一,这种局面真的挺尴尬的,因为至少对方看起来是出于好意的,即使你觉得很讨厌、很反感,还是会不好意思生气。

为什么有的关心会让人这么讨厌?是我“不知好歹”还是对方出了问题?什么样才算是“正确的关心”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通常来说,人们对于“关心”这个词的理解都是褒义的,它是一种以“利他动机”驱使的行为,是为了提高另一个人的福祉而做出的举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关心都是真正利他的。有一种关心,在利他意识之下存在着无意识的自私动机,夹杂着自我服务(self-serving)的目的,叫做“防御性利他(defensive altruism)”(Sun, 2018)。生活中,防御性利他的关心行为并不少见,我们总结出了以下4种最常见的类型:

上述这些关心,本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并不是真正的关心。为了达成个人目的,这些关心者还可能还会扭曲自己的行为,变为病态的关心。因此,这种“关心”往往令人不悦,人们会觉得自己被干涉、被利用和侵犯,有时候甚至会导致一些灾难性结果(Oakley, 2013)。

所以,如果你所遭遇的是这种“假关心”,你有不满和厌恶的情绪就很正常。但是,有时候一些真正的、为了我们利益考虑的关心,也会让人觉得讨厌,这又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那些善意的关心之所以会让我们觉得讨厌,是因为对方关心的内容可能不太恰当。

第一种情况是,对方关心的内容,已经侵犯我们的个人边界(Personal boundaries)。个人边界指的是一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安全的,别人该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越界时自己该如何应对。个人边界主要包含两方面(Whitfield, 1993):

1)身体边界(Physical):包含个人空间,以及身体接触的考量。如果一个关心我们的人,侵犯了我们的身体边界,比如ta说话的时候可能离得太近,或是对方不小心触碰到了我们身体,这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个人空间被侵犯而感到不适。

2)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包含信仰、个人想法和观念等方面。当别人对我们的关心,触及到了我们内心的“小秘密”,也就是我们不希望被外界知道的故事或想法时,我们也会感觉到一种明显的不舒服。

第二种情况是,对方在关心的内容上,持有与我们相斥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信念,决定着我们的人生目标,激励着我们去行动,同时也是每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因此,当对方的价值观与我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甚至对方企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能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Sinrich, 2019)。

比如,你是一个奉行“恋爱自由,不行就算了”的人,但你的朋友或亲人,可能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并基于这样的观念不断奉劝你抓紧时间,赶紧找对象。事实上,ta们没有任何恶意,也是真心希望你好,但我们仍会因为这样的劝说感到心烦。

生活中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可能还有:爱情至上 vs 事业第一;拼搏 vs 随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vs 自由恋爱,不婚也行;养儿防老 vs 就爱丁克……

但是,很多时候对方可能在关心的动机和内容上都没有踩雷,而我们依然觉得对方的关心很讨厌,这是为什么?

关心其实是一门技术活,如果选错了关心方式,不仅起不到安慰的作用,还会给人带去负面情绪,甚至伤害到对方。

常见的“错误的关心方式”有三种类型。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区分它们,我们先假设一个需要被关心的场景:不幸的珍妮花,刚刚经历了亲人离世……

错误关心一:怜悯(pity)

怜悯可能是感情投入最少的一种关心方式。它表达的是对对方遭遇的一种认知(acknowledge),即“我承认你目前的状况是糟糕的,我为此感到遗憾”。这种认知仅仅基于个人想象,关心者并不会代入对方,去真正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怜悯式关心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仁慈的怜悯(benevolent pity)和轻蔑的怜悯(contemptuous pity)。前者虽表达出惋惜和关怀,但仍然是出于高位者对低位者的凝视,双方不平等;后者则直接表达出蔑视,以及自身的优越感(Kimball, 2004)。

因此,不论是哪一种怜悯,都会让被关心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Ta们会认为对方不仅不了解自己,还表现出了一种居高临下、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骄傲感”,甚至会对对方产生“自以为是”的厌恶。

错误关心二:同情(sympathy)

同情的情感投入会比怜悯多一些,它是在能够客观理解另一个生命所经历痛苦的基础上,对对方的遭遇具有反应的关心(Decety & Michalska, 2010)。

同情的出发点是:“我有过类似经历,所以我理解你”。然而很多时候,这是一种“过多的自我代入”。关心者会因为相似的经历,预设对方和自己曾经的感受一模一样,然后给予安慰。但事实上,不同的人在遭遇相似经历时的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这种关心方式不仅会阻碍关心者去真正理解对方,还会让被关心的人觉得自己被忽略了,ta们可能会完全失去表达的欲望,会觉得这里似乎变成了关心者回忆和表达的舞台:“你只在乎你自己”。

错误关心三:全能慈悲(compassion)

全能慈悲可能是所有关心方式中,个人情感投入最多的一种。与前两种错误的关心方式不同,拥有全能慈悲的关心者,能够感受并认同对方的处境,关切对方的状态,换句话说,ta们可以真正理解被关心者。

但是,在此基础上,ta们还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帮助对方减轻痛苦、走出困境的愿望(Lopez, 2011)。因此,ta们可能总是热忱地提供帮助,但根本没弄明白对方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对被关心者来说,虽然ta们会感到自己有被理解,但更会感觉自己的边界被僭越了。面对过于热忱的帮助,被关心者会觉得对方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被信任和认可,是需要被拯救的“弱者”, 反而对对方的帮助和关心产生厌恶。

共情(empathy)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它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从他人的参照系中,去理解和感受他人正在经历的事情,还能够在不越界的情况下,提供对方所需要的帮助。

对应到珍妮花的案例中,运用共情的关心者或许应该说:“我能体会你此时的难过,如果有什么需要,我随时都在呀~”

要真正做到共情其实并不容易,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1995)指出,“共情”包含了3个层次,分别是:

情绪共情(Emotional Empathy):对对方情绪的感同身受,不仅能捕捉、识别对方的感受,也不会将这种感受过多牵扯到自己身上。

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从对方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去理解和看待ta正在经历的事情。

共情担忧(Empathic Concern):在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基础上,一种时刻准备提供帮助的状态。

只有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的共情,才是表达关心的最佳方式。被关心者能从你的关心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Riggio & Taylor, 2000),ta们既会因为自己的苦楚被另一个人感同身受而感到不再孤独,也会因为对方给了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消化和成长,而感到舒适(想了解更多共情技巧和注意事项请戳:)。

所以说,下一次,当你再因为他人的关心而感到不适时,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

你所体验到的不适感,一方面提醒着你去回顾和审视这段关系,也许对方并没有真诚地对待你,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对方触犯了你所坚持的价值观,或采用了不合理的关心方式。

不过,也不要急着拒绝别人的关心。你可以试着与对方沟通,进行调整,慢慢找到适合彼此的关心方式。毕竟,在今天,还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我们的人,已经是很珍贵的了。

以上。

References:

Boyes,A.(2013).The 3 Types of Frenemies.Psychology Today.

Cherry,K.(2020).The Basics of Prosocial Behavior. Verywell Mind.

Decety, J., & Michalska, K. J. (2010). Neuro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the circuits underlying empathy and sympath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3(6), 886-899.

Gareau,A.& Deneault,A.A.(2020).How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may lead to young adult students’ fear of failure.The Conversation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Bantam.

Gomez,J.(2021).What's 'Love Bombing' And How Do I Know When It's Happening To Me?.Women’s Health.

Kimball, R. H. (2004). A plea for pity. Philosophy & rhetoric, 37(4), 301-316.

Lopez, S. J. (Ed.). (2011). The encyclopedi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Oakley, B. A. (2013).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of altruism bias and pathological altruism.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Supplement 2), 10408-10415.

Riggio, R.E. & Taylor, S.J. (2000).Personal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s predictors of hospice nurse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5(2), 351-359.

Sinrich,J.(2019).Experts Say These Are the Six Important Values You and Your Partner Should Be Aligned On.Martha Stewart.

Sun, S. (2018). From defensive altruism to pathological altruism. SAGE Open, 8(2), 2158244018782585.

Whitfield, C. L. (1993). Boundaries and relationships: Knowing, protecting and enjoying the self.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