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田兆元:呼吁恢复立春贴“宜春”的古老习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2-02-04 14:5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和节日节气相关的民俗,传承了上千年,蕴藏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我们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但在某一个时刻,我们仍会被清明、谷雨等二十四节气的名字惊艳,会被元宵的“花市灯如昼”打动,会在春节和中秋从遥远的他乡奔赴故乡。民俗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属于中国人的记忆。

在虎年开端,澎湃新闻与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合作,推出传统民俗节日栏目,介绍那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节庆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这些民俗并未消失,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民间已经开始自觉张贴“宜春”

“立春”是干支纪年法的“岁首”,是二十四节气的开端,曾经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那么,在立春这一天,有什么样的传统习俗呢?

“立春贴宜春,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所谓‘宜春’,是指旧时剪彩为燕,贴‘宜春’二字,以示迎春,取‘适应春天’之意,也是春天安好之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号召大家在“立春”恢复传统,张贴“宜春”。

“宜春”习俗历史悠久,遍布全国各地。剪彩贴“宜春”字以“饰春”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中就曾写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贴)‘宜春’二字。”

《荆楚岁时记》中关于“宜春”的记载

在唐朝,立春之日,人们常常悬挂春幡、戴胜、贴“宜春”字,以庆贺春日的来临。韦庄《立春》诗云:“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崔道融《春闺》则写到,“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忘寄春袍。”

到了宋代,晏殊在《辛春日词·东宫阁(其一)》中也写到了贴“宜春”的习俗:“青幡乍帖宜春字,翠旆初迎入律风。”

明清时期,各地方志、文人文集更是记录了民众对春的赞美,“宜春”习俗流露在文人笔尖。《北京岁华记》有:“先除夕一日曰小除,人家置酒宴,往来交谒曰别岁。焚香于户外曰天香。凡三日止,帖宜春字,小儿女写好字。”

各地民间风俗长盛不衰。立春贴宜春的习俗成为整个春节的核心习俗。万历《滁阳志》有“除夕:更桃符,贴宜春字”的记载;乾隆《河间府志》有“立春:观土牛、帖宜春字、茹春饼、饤春盘”记载;光绪《寿阳县志》有:“正月元旦:贴宜春字”的记载;《陕西米脂县志》记载:“除日:贴宜春字,以花炮代爆竹辟邪祟。”

晚清《点石斋画报》刊登了以《别岁》为题的画作,提到贴“宜春”的习俗,图片右上绘出了贴“宜春”的场景。

1918年在上海刊印的《少年》杂志,描绘了立春日写“宜春”二字贴门楣,妇女剪彩为燕戴之的画面。这是目前可见的最后一幅关于“宜春”的画面。

“这是我们见到的过去的最后一幅宜春画面了。”田兆元感慨,民国初年,立春时节依然是庆祝的重要节日,但1920年后却鲜有“宜春”习俗的记载,“这习俗为什么一下子就丢失了呢?与民国改历,破坏了立春习俗的传承有关,与上世纪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衰弱有关。屈指一数,贴宜春习俗失传已经百年。”

田兆元呼吁大家重建立春张贴“宜春”的习俗,延续消失的传统,“剪彩为燕贴‘宜春’,是立春习俗的核心意象之一,是迎春祝福最吉祥的语段。‘宜春’二字也十分雅致,比今天大家常用的‘新年好’更有古韵。”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