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析新版全国彩礼地图:让彩礼回到最初的意义上来

甘如怡/微信公号“南风窗”
2017-02-25 10:14

最近,四年前在网上热传的一张“全国彩礼地图”进化为“2016年版中国彩礼地图”为引子,多则与彩礼相关的新闻将舆论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先有因11万礼金发生争执,河南安阳小伙在新婚之夜将新娘砸死一事;这几天又出现了福建莆田18岁准新娘收到男方288万聘金、化身名副其实的“百万新娘”的新闻。

福建18岁美女订婚收288万聘金

每年春节前后,总是婚嫁的高峰期。在过年喜庆气氛的衬托下,因彩礼引发的一幕幕人间悲喜剧,总是能轻易地将其中的世态人情演绎到极致。

单纯地“地域黑”或批判人心不古显然过于简单粗暴,甚至连很多媒体呼吁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健康的新式婚姻观。在笔者看来,也略显隔靴搔痒和“站着说话不腰疼”,未能直达问题本质。因为天价彩礼问题,并非单纯的人心浮躁、攀比、庸俗化问题,而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

“天价彩礼”是社会经济学问题

四年前的“全国彩礼地图”上,列出了各个省份所需彩礼(含礼金和礼品)的金额,划分虽粗糙,也受到一些争议,但仍因其典型性而受到关注和热议。四年后,有媒体“更新”了这份“地图”,制作了“2016年版中国彩礼地图”。单张“地图”地看,能横向比较各个地区的水平,而将两张“地图”放在四年的时间轴上纵向看,则能看出地域和时间的双重作用。

稍微留意下,就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从整体上看,西部地区彩礼水准明显高于中部和东部,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郊,越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彩礼越高。从彩礼变化上来看,两极分化加剧,大城市在逐渐下降,华南地区彩礼不升反降,长江流域还出现了“零礼金”,而农村地区在四年间已经呈现大幅上涨,个别地区属于“火箭式”暴涨。

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彩礼反而越低?而越是贫困、不发达地区的彩礼反而越高?

不妨来探究下彩礼的诞生根源。

彩礼的产生与漫长的农业社会分不开。在古代,女子嫁到男方家,对于女方家来说,相当于损失了一个劳动力,所以男方家会以彩礼的形式,作为对女方家损失劳动力的补偿。

再者,中国人讲究“养儿防老”,女子在出嫁后基本不承担养老义务(现在很多地区仍是如此,已婚女性对娘家承担的养老义务较小,独生女家庭则通过男方“入赘”的方式解决养老问题),所以彩礼就作为一种养老的补充形式存在。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回答“为何贫困地区的彩礼反而更高”的问题:较之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方更贫困,社会保障更不健全,尤其是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日趋显现,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养老、医疗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没有其他更好解决途径前,彩礼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就越能发挥作用。

而在城郊、大城市等经济发展相对更发达的地区,就业、谋生机会更多,适婚女性的父母辈多有能力解决生计问题,不需要寄希望于女儿的彩礼。所以,从根本上讲,“天价彩礼”不仅仅是观念和风俗问题,而是社会经济问题。

要扭转人们固有的“天价彩礼”观念,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而不是单一地依靠彩礼来确保生活安足。

性别失衡让婚姻进入“女方市场”

当今社会,婚姻问题,不仅是人类学和伦理学问题,同时也是市场现象。而市场现象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供需关系的博弈,“物以稀为贵”。目前,我国的婚姻市场可以说是典型的“女方市场”。

男多女少,是导致“天价彩礼”的直接原因。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愈加普遍。

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女方只用坐在家里,男青年上门相亲的络绎不绝”的现象。不难理解的是,除了上文提及男方因彩礼纠纷砸死女方的极少数极端事件外,大多数男性和他们的家庭,都在现实面前选择了隐忍,以举家借债送彩礼的不能承受之痛而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而男多女少的局面,最大原因是长期以来畸形的生育和性别观念。虽然近些年来,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日渐没有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仍根深蒂固,普遍规律是越贫困、越落后的地区,这种观念就越具有生存的土壤。

观念必然会引导人们的行动,并最终以性别比的形式显现出来:据报道,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性别比为104.90,依此计算,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用“中国未来将有3000万男性找不到老婆”的标题来报道即将到来的“光棍危机”。这还仅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性别比远超出平均水平,这些地方的适婚男性找到对象也将更加困难。

另外,城镇化进程又加剧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适婚青年向城市流动,这种人口流动客观上也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男女比例失衡。因为选择进城务工的女性,年龄大多在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之间,几乎涵盖了整个适婚女性群体,而相比于大多数男性最终只能回老家成家,女性留在城市、选择更佳婚姻机会的可能性更大。以2016年版的“地图”为例,我们能看到作为人口输出大省的江西,其彩礼金额远远超出作为人口输入大省的广东。

落后陈旧的生育和性别观念,加上人口的迁徙、流动,是造成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性别失衡的直接原因,所谓“彩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这些地区性别失衡后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让彩礼回到最初的意义上来

“天价彩礼”引发的人间悲剧,让我们痛心:为了结个婚,让一个家庭背负重债,让本应幸福满满的喜事变得沉重无比,真的有必要吗?尤其是对于男性青年及其家庭来说,“不敢找对象”、“结不起婚”的说法更是充斥了网络。所以,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新闻:某地为了抑制“天价彩礼”满天飞的现象,已经以政府文件等官方形式对彩礼的形式、金额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有地方以6万元作为是否合理的界限。

但上述做法并未赢得一边倒地好评,反而惹来不少争议,因为不同的声音从未停止过,这主要来自于女性,尤其是适婚女性,她们认为对彩礼“一刀切”式的否定并不公平。站在她们的立场,父母生育她们,供她们读书,倾其所有创造最好的条件让自己过上最好的生活,而结婚意味着离开原生家庭与男方(或男方家庭)生活在一起,男方家难道不应该对自己父母有所表示?

更重要的是,在很多地方,女儿出嫁父母是要出嫁妆的,男方家给的彩礼最终还是会以嫁妆的形式返回到女方手里,有些地方女方家还会在彩礼的基础上再补贴一部分。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彩礼既是男方及其家庭对自己父母的感谢与尊重,并且很多时候最后还是会回到小两口手里,所谓女方父母“索要”彩礼的说法,既蛮横无理又没有事实依据。

可喜的是,虽然两大“阵营”各执一词,但即便是女方代表也不得不承认,最好的彩礼并不在于金额有多么“高大上”,重要的是量入为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为了彩礼而让男方及其家庭陷入困境的做法实非明智之举。可见,年轻人对待彩礼的态度,理性派仍占了大多数。

而笔者也认为,彩礼作为历史产物,简单粗暴地“喊停”恐怕难以做到,科学的引导、合理的运用,避免让其“跑偏”才是王道。

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努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提高各级政府和基层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宏观层面上,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和谐的生育观、性别观,切实为适婚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和生活环境,再谈移风易俗,让彩礼重回为婚嫁锦上添花的意义上来。

而这,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原标题为《新版“全国彩礼地图”再次走红,唏嘘了谁?》)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