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劳务中介“倒卖”劳动力,制造业“万元薪资”一工难求

新华财经
2021-12-31 21:06

新华财经北京12月31日消息,“用工难”“用工贵”是不少制造企业的“心头痛”。记者近日在广东、江苏、安徽等地调研了解到,部分企业超万元薪资仍难吸引一线普工。制造业劳动力紧张滋生用人“灰色”产业。一些劳务中介公司“招揽”劳动力“倒卖”企业赚取高额佣金,令企业苦不堪言。制造业为何“一工难求”?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

万元薪资仍一工难求

“我们的工资已经开到1万多了,但还是招不到工人。生产旺季,一些企业甚至开出了近2万元的高价工资。”江苏一家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上述情况是众多制造企业的缩影。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出口带动,多数制造企业处于满产状态,工人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问题愈发突出。

江苏某制造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招工困难,且务工者越来越愿意选择灵活就业模式,由此催生了不少劳务中介去组织临时工、小时工。目前企业招聘一个工人支付的中介费在1万元左右,春节期间,中介费高达1万8。

“我们企业临时用工占比达到20%左右。这样的工人队伍不仅不稳定,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让企业更容易被中介左右。”广东一家家电生产企业负责人说,临时工的工资在20元/小时左右,而正式工的工资只有17元/小时,一个月下来两者相差1000多块工资,形成了正式工和短时工的“收入倒挂”。

“生产线上正式工和派遣工通过对比后发现,其到手工资不如派遣工,甚至出现派遣工鼓动正式工和他们‘出去干’,导致企业用工更加不稳定。”上述企业负责人说。

“我们企业派遣工第一个月流失率30%-50%,好不容易花了半个月培训,刚上岗就走了。现在普工越来越少,对待遇要求越来越高,甚至还要求现金日结工资,我们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不断的被动应对。”广东一家环境科技企业负责人说。

此外,一些制造企业反映,部分地方的能耗双控政策给企业用工稳定带来了挑战。

“招工难是老问题,但现在是一年比一年难招。”京奕集团董事长陈克勤说,今年以来,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疫情、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起伏很大,特别是前段时间限电措施致使不少企业开开停停,一些企业“上四休二”,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没产出,这时候企业到底怎么开工资就成了难题。

多因素导致“用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

受访企业和专家表示,我国制造业“用工难”“用工贵”问题愈发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海外订单大幅增长导致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运行持续混乱,海外订单大幅波动,导致企业原有的按照常规淡旺季进行用工规划的模式被打破,用工需求也呈较大波动。调研中,不少企业表示今年有新增产能,用工需求增加。

二是,新生代劳动力求职出现“去制造化”趋势。一些制造企业反映,培养多年的一线工人辞职送外卖、送快递,当前车间多为70后工人,企业用工已经出现断档。而新生代劳动力不愿意留在制造业的主要原因是车间环境差,每天生活就是两点一线的‘宿舍-车间’‘车间-宿舍’,没有个人生活空间。

此外,有企业负责人反映,一些车间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甚至连上厕所的次数都要限制,令年轻人难以接受。

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90后、00后的劳动力主体很难“沉淀在制造业”。诸如滴滴司机、美团外卖骑手、电商主播等新兴职业不断涌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从业空间和众多的就业岗位,这些行业相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劳动强度低、工作性质相对自由灵活、生活和社交圈子更广泛,更合乎新生代的就业意愿。“这几年招聘进厂的年轻人留存率很低,很多一两个月就离职,导致工厂生产线一部分主力是70后、80后。”

三是,劳务中介公司“哄抬”工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行业发展部总监高士旺指出,一些劳务中介为收取更多中介费,鼓励派遣工不断跳槽。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派遣工刚培训上岗就离职的情况。

“这些劳务中介公司从大街小巷,各大工业区门口招揽工人,然后再倒卖给企业,赚取高额人力差价。”广东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可多管齐下缓解用工难题

专家指出,制造业用工短缺背后是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改变等深层次原因,用工成本上涨的趋势短期难以改变,建议企业多管齐下缓解用工难题。

一是,树立和强化稳定用工理念,提高用工管理效能,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员贮备、加强职业培训、打通职业晋升发展通道等方面下功夫,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提升员工就业植根性。

二是,加快智能智造和数字化改造步伐,以生产经营数字化提升供给质量,以企业管理智能化提高运营效率。

三是,根据生产计划安排生产,避免盲目抢订单,同时不断采用先进实用性技术对既有优势产品进行迭代升级,提高全球产业价值链地位。

此外,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务中介公司的监管,对严重违规违法的中介公司加强监督检查。建议新建工业园区将职工活动场所,包括公园、学校、幼儿园、医疗、公交车站等配套设施纳入规划,优化员工生活环境,为员工“吃、住、行、乐”提供便利。

    责任编辑:陈建慧
    图片编辑:胡梦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