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从“征服”到“亲吻” ——评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亲吻世界》

2021-12-29 12:18
上海

刘俊教授,本文作者刘俊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

周励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是因她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周励除了向读者展示了她的“童年”、“少女的初恋”和“北大荒的小屋”之外,更侧重的是书名中与“曼哈顿”相关联的美国故事:“纽约商场风云”、“留学美国——遇到一个蓝眼睛的欧洲小伙子”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常被视为是当代海外“新移民文学”(参见刘俊《跨区域跨文化的新移民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3月24日)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震动(共发行了160万册), 获得当年《十月》长篇小说文学奖。相对于书中的“中国成长”故事——那在当年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算新鲜,周励的那些“美国/曼哈顿遭遇”才是吸引读者的主要动力和来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已向世界开放,由于历史的原因,那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上存在着明显的代差——这使得中国在“走向世界”的早期阶段,难免带有一种“追慕西方”的仰视心态, “崇洋迷外”也不可否认地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然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却在书中表现出了一个“中国女人”对“曼哈顿”征服后的自信——那是一种对西方/美国从现实到心理双重“征服”后的自信。在“代序”中,周励这样写道:“为什么那些脖子上挂满金饰物,面似高傲,上帝又赐予一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容貌的青年女性,生于斯,长于斯,然而在美国这块自己的土地上,只能争到一个给别人当秘书、收听电话,或者当售货员,替人跑腿等等廉价的‘打工饭碗’”?而与这些“美国白种年轻姑娘相比”,“我——一个在1985年夏天闯入美国自费留学的异乡女子,虽然举目无亲,曾给美国人的家庭做过保姆,在中国餐馆端过盘子,却能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使那些天使般的美国姑娘羡慕不已的成功----当我在瑞士,在托尔斯泰写了《琉森》的湖畔大饭店里,还打电话给纽约第五大道的总裁们,指挥调度在我和我的先生麦克度假期间仍源源不断地从太平洋远航而来的集装箱……”。

周励年轻时在纽约

在中国全面改革开放, 走向世界的节奏带动下, “曼哈顿”独自打拼的自费留学生周励不仅在经济上反转,获得财务自由,而且她那“中国女人”的魅力,也征服了来自德国的麦克博士,获得了爱情。1990年,周励的美国客户在纽约中央公园“绿色酒苑”为她举行盛大的圣诞晚会,祝贺她刚诞生不久的儿子,称她为“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靠着坚定的信念、个人的奋斗和执着追求,三十年前的周励战胜了“追慕”西方的心理,以征服者的步伐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成功实现人生转型。

三十年后的周励仍然笔耕不辍,以“曼哈顿手记”的方式续写着她的“曼哈顿故事”。不过此时的“曼哈顿”“中国女人”周励,已经走出了激越和凌厉,而更加从容沉静,当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勇闯世界奋战商海的“征服”之姿,已化为《亲吻世界》中反思历史,沉浸文化与探险的对世界“亲吻”——从征服到亲吻的转变,体现的是周励从“中国女人”的自信到“世界公民”的思考与包容。

相对于近三十年前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的新作《亲吻世界》“外观”世界多了;满怀深情的历史/文化思考多了;对世界的理解多了;展示个人“爱的经历”少了而对“世界之爱”的揭示多了。她充满自信和理性地看待世界,热衷于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极地探险,并将其写为这部内容独特的历史文化大散文。

对于二战期间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生死厮杀,周励通过对盟军跳岛战役遗址的田野调查和历史回望,深刻反思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的本质和战争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在《亲吻世界》中,周励书写了众多美日双方的“战士”——从高级将领到下层官兵,描画了他们“人”的一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亲人,都有自己对国家、对亲人的忠诚和爱,然而樱花军国主义却使那些日本军人转变成了充满狼性、效忠天皇的战争机器。对于美日双方和人类而言,无论胜负如何,无论是否生死,双方都是战争这个“恶之花”的受害者。人类只有以史为鉴,从根本上远离战争,彻底消除战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完整性和“人”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励的“跳岛战役”历史回顾具有了“亲吻世界”的柔情和温度。

周励在贝里琉岛战役遗址

相对于《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周励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中周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更加“形而上”——此时的周励生活安宁心态从容,她对西方文化的关注,更侧重历史纵深、精神层面和文化思考,更能以一种拥抱的姿态去深层次地“探寻”西方/外国文化。所以她对梵高在同情的基础上充满深情;对海明威在理解的前提下满怀崇敬;对腓特烈大帝持有好感;为叶卡捷琳娜女皇的传奇一生喝彩,并通过对伏尔泰、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的“寻找”,思考欧洲君主与启蒙先驱的关系……。从法皇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到断头艳后玛丽·安东奈特, 从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到拿破仑、罗斯福、丘吉尔、罗曼· 罗兰……周励在《亲吻世界》中对西方/外国文化的“探寻”、认知和思考,体现的是她对欧洲历史、美洲革命乃至人类命运怀有浓烈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如同她对战争的反思一样,已上升为她对人类的一种深刻洞察和温情关怀。

周励喜欢旅游探险——从某种意义上讲,她的一生其实都是在“旅游”和“探险极地”,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她远赴南极、北极点,去攀登马特洪峰,去珠峰大本营。这样的“上山下海”对周励而言,是她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如同她乘邮轮巡礼欧洲博物馆一样——无论是“航海”、“攀登”还是“行走”,都既是自然风光的饱览,也是历史回眸和人文关怀的记录。

周励在马特洪峰( 2019)

不管是言说战争,还是反思历史;无论是呈现文化,还是描绘旅程,周励在她的《亲吻世界》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希冀和平、渴望理解,反思人性、展现美好的柔情。她对世界从自然到人文的“亲吻”,体现的是她“世界公民”的胸怀,和对人类和谐共生的期待!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从“征服”走向了“亲吻”, “征服”是一种力量的超越,而“亲吻”则是爱的传达——希冀当今世界更加理性,对世界更充满爱的普世价值,应该是周励写作《亲吻世界》的内在动力和核心追求!

2021年12月 南京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