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重开”:现代中国一百年的见证者

邵栋
2016-12-28 11:00
来源:澎湃新闻

承载了几代上海人回忆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将于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复业试运营,重新向市民开放。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时隔13年后再度向世人敞开怀抱。

明年2017年,正是大世界游乐场建成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间,大世界几易其主,甚至几易其名,几乎见证了现代中国的整个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一批名人的来去。“中国第一俱乐部”可谓名不虚传,如今重开,足以使好奇者一饱眼福。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大世界(青年宫)。图片来自网络。
2016年12月22日,上海,大世界门口车水马龙。澎湃新闻记者贾茹图。

1917年的“世界之窗”

1917年7月14日(法国国庆节),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在法租界盛大开幕。创办人黄楚九有着多年的游乐场设计和经营的经验,大世界很快就因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表演内容以及超前的运营理念而获得“中国第一俱乐部”的美誉。

大世界游乐场并非像咖啡馆和电影院那样是纯粹舶来的产物,它综合了茶肆酒楼饮食消费,以及庙会与私家花园的视听游艺等诸多功能,几乎以城市综合体的形式,囊括了当时几乎所有可能的娱乐方式:(“大世界游乐场”)设剧场多处,演出各地戏曲、曲艺,中外歌舞音乐,古今杂技魔术、木偶、皮影、气功、武术,日夜放映电影,并有各类体育、智力游艺活动室。附茶室、餐厅、旅馆、小卖部、服务处等。每天天中午十二点开门(星期日从上午九点开门),门票两角大洋,游客可任意去各剧场和游艺室,直至午夜十二点止。(《中国戏曲志·上海卷》)

上海大世界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1917年的两角钱,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价格,大概是28元。28元可以玩一天,比较起迪士尼、海洋公园等主题性游乐场,其实是相当划算的。这也是为什么大世界当时吸引了几乎全上海的时髦男女前来游玩,而后甚至辐射到全国。“不到大世界,枉来大上海”的美誉也是从此而来。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则广告中的大世界游乐场:“包罗万有”无疑是恰如其分的。这似乎也是黄楚九有意为之,这则广告展示的内容与大世界游乐场的名称是相符合的,所谓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而且这些节目和设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外兼备,如果说鸳鸯池、金鲤池与大观楼、四望台等还属于相当中式的建筑形态,那么屋顶花园、商场、西餐馆、中东茗寮等就是典型的舶来品了。此外就表演而言,外来的影戏以及日本魔术自不必说,就单纯本土的表演来说,不仅南腔北调,杂糅共处,还有着京剧和文明戏同在之景况,这样的安排甚至带有“拼贴”(collage)式的展示效果,有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特色。与其说大世界是一个游乐场,不如说是一个表演的博物馆,不仅有着游乐的功能,更有着一种集中展示的效用,这也代表了其时中国人的某种世界主义(metropolitanism)的倾向。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黎拱廊街以及伦敦水晶宫那样将世界性的风格容纳在一个单一空间内的建筑形式。而纪念碑、广场(如拥有的四河喷泉罗马纳沃纳广场)等都有着这样的类似功能。
2010年1月26日,上海,84岁的稽老先生正用望远镜看大世界。他告诉记者,儿时的他经常到这里玩耍。澎湃资料图。

大世界的建筑结构相当特别,整体而言,作为一个三层建筑,并不是层与层封闭的,而是相当开放的。其结构比较接近体育场,其中心位置(一楼)是游乐区和“共和厅”:可设宴至五十席之多,并有文明结婚台最合结婚之用,妙在屋中并无厅柱,尤觉轩敞异常。而在二楼和三楼的观众虽身在另外一个表演空间,但随时能够趴在栏杆上看到中心区的表演内容。在环形建筑一侧:有“大观楼”,高凡五层,可见全园胜景;又有“四望台”,登台四望,跑马场等俱在眼前……“大观楼”其形状如宝塔,但装饰细节确有一些西洋风格,巴洛克式的曲面结构,可谓中西杂糅。就其内部布局而论,一楼也就是底层,除共和厅之外主要是两个剧场,一个剧场轮演文明戏、滑稽戏和魔术,一个剧场轮演京剧和电影。二楼是杂耍台和评弹台;三楼是顶楼,主要是乐器表演和露天电影放映场,而露天花园供人休息。

其实就其游乐场的设计结构来说,主要是游乐设施在中心位置,而看表演的区域则在圆周位置或在楼上,这也是根据表演内容适宜落座而游乐需要空间的需要而确定的大致结构。

大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微缩世界,甚至还有自己的报纸《大世界报》,有一批活跃的文人活跃期间,比如上海通俗文学的闻人孙玉声等人,而小字辈的陆澹安,施济群等在此踏入文坛,后来更是与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奠基有着深远的联系,可以说,许多电影人与电影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大世界。

百年中国的见证者

大世界的创办者黄楚九,原来是个土方郎中,凭着灵活的头脑,善于使用广告的手段,在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在西药、娱乐、烟草、金融等行业中,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他经营的中法药房当时是上海最大的药房之一,他还是中国保健品业的先驱,旗下的艾罗补脑汁、百龄机风靡上海,他还创办过烟草公司,开设过银行。早在1912年,黄楚九就开始涉足娱乐业,当时他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室内游乐场楼外楼,位于浙江路新新舞台的屋顶上。而后他 又和上海滩的地产大王经营三合伙开了新世界,获得成功。后来经营三去世,黄楚九和新世界的其他股东特别是经营三的遗孀出现矛盾,黄楚九被迫退出了日进斗金的新世界。一是游乐场的确赚钱,二也是为了争口气,黄楚九谋划成立大世界。

1931年黄楚九去世,旗下日夜银行在挤兑风波中倒闭。是年黄金荣凭自己的势力,以“荣记胜利公司”名义,只用了账面上的70万元,便把大世界盘了进来。大世界进入黄金荣时期,在这一时期大世界依然很繁荣,但是由于管理有黑社会背景,导致打架斗殴很多,且剧场内软性色情的内容很多,风评急转直下。

1954年7月2日,上海市文化局奉上海市人民政府陈毅市长令:“查私营大世界游乐场,经营腐败、内部混乱,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害极大。特令你局迅予接管,并进行整顿。”大世界由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局接收以后,游乐项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戏剧类项目比如曲艺节目、游艺项目等渐渐地在大世界消失了,大世界的演出场子主要为电影场、京剧场、戏曲场、沪剧场、木偶场、淮扬场、滑稽场、歌舞杂技场、锡剧场、越剧。娱乐成分渐少,教育成分渐多。

1955年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一度改名为人民游乐场。然而由于反对声音很多,1958年又改回大世界之名。

五十年代文化局安排本地剧团轮番到大世界,使上海大世界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代:平均每天在12000人左右。在高峰时期,大世界限量发售门票15000张,保证在大世界内的游客数不超过15000人。

上海大世界著名的哈哈镜将得到保留。

“文革”开始后,“大世界”的三字招牌被拆除,改为“东方红”。而在大世界已经服务了五十年的哈哈镜,因“歪曲劳动人民形象”的罪名也被移除。之后,大世界关闭,一度改为外贸仓库。

1974年,被更名为上海青年宫,其功能与其他文化宫无异。

1987年,重新恢复“大世界”之名,全面对外开放。此后组织的活动形式已有了比较多的改动。几十年前的游艺活动可能已经跟不上普通民众的要求了。其间举办 “大世界擂台业余节目主持人大奖赛”,每周六的“谁的歌声最美”的活动,再加上大世界基尼斯擂台赛,构成市民互动性很强的王牌节目。上海基尼斯纪录五花八门,大都是普通平民的绝活。而把对世界纪录的挑战行为演变为大世界内的游乐项目,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同时还保证了节目的来源。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在大世界里设有一个展览,还组织了“大世界基尼斯名人表演团”,经常邀请一些纪录保持者到大世界里进行表演。与电视媒体的互动也很多,如央视的“综艺大观”就时常与大世界基尼斯有着互动。

虽如此,依然不能阻止九十年代末大世界的衰退趋势。2003年大世界因SARS事件宣布停业,但事实上经营状况早已经出现了问题,于是一关就直到今天。

大世界与爱情故事

大世界这个神奇的地方,是无数时尚男女与艺术家流连的公共空间,在其百年的历史中,也曾成就过许多名人与姻缘。如孟小冬与杜月笙,顾传玠与张元和。

孟小冬与杜月笙。

“冬皇”孟小冬是在上海大世界打出名堂的。1916年,出身戏剧世家年仅9岁的孟小冬,在上海哈同花园首次登台演出堂会戏《乌盆记》,当时便有行家将其列入童伶中的杰出人才。

因为明清时代对于“优伶为娼”的禁忌,女人不能登台演戏。再加上古代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诞生在乾嘉之间的京剧,其科班更是不收女徒弟。戏楼也不能接受女客人。明清女性看戏大略只能在家看堂会,连剧本都是不能读的,林黛玉看《西厢记》已经是非常叛逆的行为了。因为早期女性不能登台,京剧遂发展出独特的男旦艺术,所谓男旦,亦即乾旦(乾为阳,坤为阴)。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皆为男性。女扮男装则出现于光绪年间,当时京沪等地全部由女性组成的戏班被称为髦儿戏,是比较低级的演出形式。随着现代话语的传入,舞台上男女共演的局面开始出现。1919年,12岁的孟小冬随王家髦儿戏班到无锡的新世界屋顶花园演出。先后演了四个月,连演130场,小小年纪就成了戏班的主角,家里的顶梁柱。1919年底,原本在城隍庙劝业场“小世界”唱戏的孟小冬被“大世界”游乐场的老板黄楚九发现,重金挖了过来。

孟小冬年纪虽小,但她天生一副不带雌音且洪亮的好嗓子,又练功刻苦、悟性极佳,很快就小有所成。学唱孙(菊仙)派老生,作为女老生,很快就成了名。“大世界”的舞台原来称为“小京班”舞台,孟小冬来后成为顶梁柱,演出团队改名为大京班,剧场名字也改为“乾坤大剧院”,意指男女同台演出的特色。而这种特色也是一种现代潮流。

孟小冬在大世界时期,积极向剧团的粉菊花前辈学艺,功力渐进。有趣的是粉菊花后来在香港开设了春秋戏剧学校,教出了林正英,杨盼盼以及尊龙等著名演艺人物。

有意思的是,孟小冬在城隍庙劝业场“小世界”的时候,剧场股东就是杜月笙。在大世界演出期间也是时常捧场。因缘际会,三十年后,二人结为夫妻。

顾传玠与张元和。

上海滩有一个大户人家,家中四位“千金”都在上海滩闻名遐迩,那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张氏四姐妹的祖上是合肥大户人家,曾祖父张树声在淮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李鸿章。父亲张武龄是民初开明教育家,创办乐益女中。张氏四姐妹才情出众,婚配亦常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张允和的丈夫是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的丈夫是作家沈从文。张充和的丈夫是汉学家傅汉思。

1929年,张元和与二妹张允和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大学里爱好昆曲的女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曲社,请童伯章教授教昆曲。童教授教的是《牡丹亭·拾画叫画》。当时,大世界正在上演《牡丹亭》,戏中人柳梦梅由昆曲传字辈名小生顾传玠扮演,但戏只演到《冥判》,不见演《拾画叫画》。张元和与二妹同其他女同学一起,写了一封信给顾传玠,请他表演《拾画叫画》。没过几天,竟有了回音,顾传玠同意在大世界表演《拾画叫画》。

顾传玠应约演出的一出《拾画叫画》,在张元和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后,张元和与三位女同学几乎每个周六和周日都去看戏。

后来,顾传玠在儒商严惠宇的资助下弃伶求学,8年后出任上海大东烟草公司副经理,得以和张元和女士携手相伴喜结连理。

结语

大世界这样一座活的博物馆,曾是海上繁华和异邦逸乐的综合体,承载了万千国人对于现代与西方的想象。如今繁烟散尽,成为了文化遗产的陈列馆,它的通俗娱乐使命与市井属性,也就真正告一段落。属于它的现代中国的一百年已经结束,而即将展开的是一段新的未知旅程。这座比迪斯尼更早的娱乐综合体与世界公园,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值得我们驻足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