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热映:现代医疗兵在战争中是怎样一种存在?
近日,好莱坞著名演员、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在国内院线上映。这部影片根据真实人物事迹改编,背景为二战中的冲绳战场,讲述了一名瘦弱的美国乡下青年一心报国参加二战的事迹。主角戴斯蒙德因为信仰而拒绝拿枪,在训练时受到战友和长官的鄙视甚至欺凌,却在参战后的钢锯岭战役中抱着“多救一个”的信念将75名受伤战友从钢锯岭的悬崖上救回,成为一个没有杀过任何人的战斗英雄。戴斯回国后更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是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嘉奖。这样一个从“弱鸡”变成英雄的故事,和美国队长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一个是现实,一个是漫画故事。
医疗兵也是兵
戴斯蒙德的事迹相当传奇,因为无论是拒绝持有武器还是凭一己之力救出几十人,都属于战场上特殊案例。现实战争中,医疗兵作为直接参战人员,行动中是必须佩戴武器的。虽然医疗兵被视为支援类兵种,通常不会主动向敌人开火,也不应该主动攻击敌人,但世界各国军队基于安全考虑下,普遍要求医疗兵携带必要的自卫武器,且相关人员还需要接受必要的武器使用训练以达到普通步兵水平。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日内瓦公约》规定:“交战各方不得攻击医护人员……如果军医使用武器用作进攻,或者携带进攻性武器,如狙击步枪、机关枪和掷弹筒等,军医会自动失去《日内瓦公约》对军医的法定保护……” 因此,各国的军医也尽量不携带攻击类武器上战场。
二战中,美军医疗兵在各战区所面对的风险也有所不同。在欧洲战场上,德军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与美国相近,所以较少主动攻击盟军医疗兵,当然盟军也很少攻击德军军医,这是同盟国与纳粹德国之间默契;太平洋战场和亚洲战场上,日军受“武士道”思想和军国主义文化影响,往往会对美军进行无差别攻击,甚至可能重点攻击医疗兵。片中就复原了冲绳岛的日军击毙美军医疗兵会有额外奖赏的历史事实,使得戴斯蒙德和另外两名医疗兵不得不卸下醒目的医疗兵臂箍并换上普通士兵的头盔以免遭到针对性攻击。在二战中,美军为了避免暴露医疗兵会用许多暗语或其他称谓来呼叫医疗支援,以混淆日军的视听。
影片中,与戴斯蒙德共事的医疗兵携带了一款外形颇为独特的武器——M1卡宾枪。M1卡宾枪是典型的自卫武器,使用减装药.30英寸卡宾弹,能够在200米内准确命中目标,且具备自动射击功能。M1卡宾枪算是美军二战中的独门轻武器,其便携性相当于冲锋枪但威力却更大,射程也更远。医疗兵、炮兵、工兵和飞行员都非常喜欢用M1卡宾枪作为自卫武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将领也喜欢用M1卡宾枪作为自卫武器,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入朝时随身的M1卡宾枪,现在是辽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除了M1卡宾枪以外,二战中美军标配的M1911手枪也是军医常用的武器。这款使用0.45英寸(约11.43毫米)口径弹药的手枪虽然又大又重,可靠性和威力都属于当时的佼佼者,至今美军一些特种部队仍在使用改进型的M1911手枪作为近战武器。
五花八门的救命工具
《血战钢锯岭》中并没有花很多工夫去展现主角所使用的医疗装备,但是有一件物品让观众们印象深刻,那就是主角在救治队友时多次使用的吗啡注射剂。二战中,美军的每个医疗兵都会携带至少一盒(5支)甚至更多吗啡注射剂。吗啡的用途是减轻伤患的疼痛,不过也会导致伤患昏睡和心率、血压降低,医务兵需要根据伤情来决定是否注射吗啡。由于吗啡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即使是用于医疗如果使用频繁也会成瘾。战场上,伤者如果受伤过重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军医就只能给他一针吗啡减轻其痛苦,作为临终关怀手段。影片中,一名美军士兵被炸断了双腿,主角的同伴就建议他“给他一针吗啡把他留在这儿”,戴斯蒙德却坚持为这名重伤员止血,最终挽救了他的性命。
除了吗啡之外,二战时期的美军医疗兵还有许多药品需要携带,譬如用于伤口消毒的硫铵结晶粉、用作抗生素的复方酮康唑药等等。除了药品之外,还要携带止血绷带、医用胶带、别针、用于固定敷料的石膏、手术剪刀、止血钳和用于简单标明伤患情况的活页笔记本等器具。电影中那个出镜没几秒就被敌人打爆的简易吊瓶也是一些医疗兵根据情况会携带的器具之一。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医疗兵还有一种独门法宝,就是用于驱蚊的驱蚊胺和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太平洋战场多为热带丛林战,蚊虫叮咬可能造成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日军就因为缺乏驱蚊药物而有大量士兵感染疟疾死亡。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戴安澜将军所率领的200师虽然与日军多次交战获胜,却在穿越缅北野人山地区时,因缺乏驱蚊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而大量减员。当时,90%的200师将士感染疟疾,2000名远征军官兵因伤病严重而死于行军路上。由于美军医疗准备充分,在太平洋战场几乎未受热带病的影响,大部分热带病感染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治。由此可见,尽管军医不是攻击性兵种,却是战斗力的倍增器。
《血战钢锯岭》中,有个血腥但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一名美军士兵大腿被击中,因找不到止血带用一截肠子捆住大腿止血。在影片开头,主角还没参军时,也曾用自己的皮带来帮助一名遭遇车祸的青年止住大腿动脉流血,将伤者从鬼门关上拉回。在战场上,失血过多几乎是伤兵的首要死亡原因,现代战地医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代医疗兵相比二战时期,所有装备都已经升级进化多次。
美军现在装备了最先进的战斗专用止血带(Combat Application Tourniquet),简称CAT止血带。相比腰带和肠子,CAT止血带使用起来要方便得多(可以单手操作),也更加高效。这种止血带由一条1米左右长的高强度尼龙带、固定带扣、压力调节手柄及手柄固定卡扣这几部分组成。尼龙带1米左右的长度,完全可以套在大多数伤员的四肢上面;压力调节手柄中间的镂空部位与一个隐藏于尼龙带内侧的织带相连接,它可以机械调节需血部位的压力大小;压力调节手柄的后面配有一个固定卡扣以避免止血带崩开,将手柄卡在这个位置后,止血带会变得非常牢固。不仅如此,为避免止血带给伤员的皮肤带来二次伤害,CAT止血带内侧进行了软物填充,伤员在使用时皮肤接触部分会觉得比较舒适。
CAT止血带。
除了止血带,还有一种颇为革命性战地止血药物问世,这是一种被称为超级止血粉的划时代产品,其主要成分为Quikclot。20世纪80年代,化学家Francis Hursey无意发现已经在医疗行业有着广泛应用的壳聚糖,在做出少量改变后会具有物理止血作用。2002年初,一家名叫Z-Medica的公司成立,专门开发生产Quikclot止血粉。Quikclot的止血机理是革命性的,过去的传统止血药物只能通过促进血小板等凝血成分生成来止血,而Quikclot在使用中就像海绵,能在数秒钟内吸干伤口流出血液中的水分,同时不吸收红细胞、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浓缩并立即发挥止血作用。Quikclot在吸收血液中水分的同时还释放一定热量并且具有一定的粘性,使伤口感觉微麻并粘连在血管破损处,不仅可以镇痛而且还加强了止血效果。更为神奇的是,Quikclot使用中不会引起任何过敏反应,也不会引起伤口感染非常安全。现在,这种超级止血粉已经成为军医的标配,连普通士兵上战场的时候也会携带一定的Quikclot来保护自己。
Quikclot止血粉。
今非昔比的医疗兵
由于医疗兵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都在加紧战地医疗部队的发展,例如朝鲜战争中直升机就被美军率先应用于战地急救,士兵受伤后直升机可以迅速将其送往条件优越的后方医院救治,这样很多原本因后送不及时而阵亡的士兵得以生还。
除此之外,美国还研发了可以全天候检测士兵健康情况的作战套服,士兵受伤后血压和心率情况会自动显示在医疗兵随身携带的掌上电脑中。这样医疗兵可以在到达前就初步制定一个急救方案,极大地加快了战地救护的速度。美军甚至装备了一种类似订书机的伤口快速缝合设备,在出现严重伤口撕裂时,医疗兵只要初步清理伤口后对伤者进行局部麻醉,就可以用这种设备在几秒钟内缝合撕裂的皮肉。
除了先进的设备之外,强化的战地医护训练也成为现代医疗兵的发展趋势。美军中大名鼎鼎的PJ,也就是美国空军救援小组(U.S.A.F. Paraescue Jumper)是目前最先进的医疗救护特种部队。PJ能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紧急搜索和救援战机飞行员,甚至连美国太空总署宇航员返回地球后的搜援任务也由PJ来完成。PJ的每一名成员都是非常专业的战地急救专家,有些甚至已经取得了注册医师资格。除了医术精湛之外,PJ成员还必须接受特种作战训练,是美军中与海豹突击队和三角洲特种队齐名的特战力量。
如果戴斯蒙德加入现在的美国军队,恐怕五角大楼不会再允许他不携带武器走上战场,但是他仍然可以在救护直升机或者野战医院中,找到自己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