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钱永刚:这是战略科学家钱学森一生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2021-12-11 12:45
来源:澎湃新闻
拍摄 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邹佳雯  编辑 孙骏 部分素材来源 网络综合(02:36)
202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这是2015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时“官方盖章”的身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近日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的专访,揭秘了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的成功之道,在他看来:“搞清了系统科学,也就搞清楚了钱学森为什么不仅能在过去,更能在未来产生更深远影响的根源。”

青年钱学森。本文图片除标注外 均为 钱学森图书馆 供图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主持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和试验,是“两弹一星”功勋章的获得者,亦是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唯一获得者。

2009年钱学森逝世以来,对于他的追思与研究从未停止,他的学术思想、档案文献等被进一步整理和重新发现。近日,钱学森90年代将“VR(虚拟现实)”翻译成“灵境”一事上了热搜,出处信件在钱学森图书馆首次予以展出。此外,人们发觉钱老不仅是航天领域的泰斗,其关心、解决问题之广之深令人咋舌——事实上,钱学森研究领域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哲学等,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综合集成研究方面,曾做出过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数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于景元曾归纳总结了钱学森科学历程中的三大创造高峰,其中第三高峰即是他从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的学术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大力推动系统工程应用的同时,提出和建立了系统科学及其体系结构。

老年钱学森

解放军总装备部原高级工程师、钱学森之子、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也有相似的观点,梳理钱学森的成果后不难得出,系统科学是钱学森生涯中一项不能被忽视的成果,也是一条一以贯之的学术道路,这可以追溯到他尚在美国时期的研究。钱学森研究的问题看似点深面广,实则有一项不能被忽略的核心支撑——1990年,钱学森在《自然杂志》刊发了万字论文《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在钱永刚看来,这标志着钱学森完成了他一生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也标志着钱学森实现了由科学家向思想家的跨越。

“用不完全可靠的元件组成高可靠性系统”——半个世纪前,钱学森写出了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工程控制论》,亮出了他的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在主导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实践中,运用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和方法,继而把他的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实践推广到社会、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图书馆

“他的生平故事大家很熟悉,相关研究也不计其数,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钱学森图书馆10年前开馆时就想启发大家的一个问题是——钱学森是可以被学习的吗?钱学森何以成为钱学森?”

12月8日,钱永刚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就钱学森在系统科学上的研究背景及其要义进行了阐述。

钱永刚接受澎湃新闻专访 邹桥 图

【以下为澎湃新闻记者对钱永刚的专访】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钱学森开始进行系统科学的学术研究,有怎样的背景?

钱永刚:钱学森18岁考进交大,接受高等教育,严格一点算的话,从1939年钱学森28岁拿到博士学位开始算,钱学森共有近70年的科研生涯。

他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人说不清,只说他是搞导弹、搞航天的,这确实是的,但为什么是钱学森?他为什么能够在别人认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念?为什么具有别人没有的前瞻性?我想,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钱学森是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开始锻造他的英雄生涯。在此之前我们说钱学森是天才,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然后一步步到美国顶级科学家这个位置上,大家都帮助他,他自己也刻苦,一路顺风。但是到上世纪50年代情况不一样,环境整个变了,美国人不让他回国,“昨日座上客,今日阶下囚”,这样大的落差,他难免又气又恨。

这个时候很多人没有注意研究,事实上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开辟了系统科学研究的全新领域。当时全球的科技界对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因此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出来这条路走下去可行,但是钱学森敏锐地抓住了,并且锲而不舍地在未来几十年按这个路子走了下去。

澎湃新闻:所以这套系统科学的理论是如何融入到钱学森主导的航天事业中的呢?

钱永刚:我们从他回国后继续看。当时,军方问钱学森,你看我们国家搞自己的导弹,行不行?钱学森说行。什么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连解放牌卡车还做不太出来的情况下,他为什么在我们国家经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时候,敢说行?

钱学森不是凭一夫之勇。实际上这就源于在美国遭受软禁期间,钱学森5年磨一剑,对于系统科学进行了研究。1954年他的《工程控制论》出版,在文章最后不显眼的地方,他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我们现在完全有把握, 用不完全可靠的元件组成高可靠性系统。”支撑钱学森说搞导弹行的原理就在就一句话上。

事实证明,1964年,我国第一枚仿制型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用自己的燃料,自己的材料;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10周年的时候,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也获得了圆满成功。

成功的背后有党的正确领导,知识分子的奋力拼搏、自力更生,全国各单位大力协同。但是在技术上,钱学森对于系统科学的研究,在中国航天伟业中也起到了奠定的作用。

澎湃新闻:航天事业之后,他的这套学术思想又随着时代增添了哪些内涵?有怎样的更新?

钱永刚:火箭、卫星、人造卫星,航天的成果背后事实上都有这套系统科学的思维。原来5年的系统科学领域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钱学森知道这个认识还远远没有完结,还要继续做。

在系统科学的理论上他也在不断创新,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为系统学的建立奠定基础;他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形式,为人们认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提供了方法论。

这是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做出的贡献,同时他又用对系统科学的新的创造、认识,回过头作为武器来观察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从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这时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这个时候钱学森又从系统科学提出了系统工程,在全国各个行业都得到了推广。

澎湃新闻:具体运用到了哪些行业中? 和我们现代社会还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吗?

钱永刚:今天我们再看,他之所以能够提出理论,依据是他对系统科学的研究,使他对整个客观世界内部存在的规律,有一个比别人更清楚的认识。

我举第一个例子,面对着我国18亿亩耕地的沙漠化,怎么办?1984年, 他亲笔草拟了一份给国家计委的讲话提纲,提出“中国式的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效能的大农业(“十字型”“飞鸟型”)体系,以及农村城镇化,建立知识密集型的大农业,包括了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等。经过实践证明,钱学森这个理论是有效的。

另一个,钱学森不是教育家,但是他的“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多少教育从业者的反思。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一些普遍的焦虑,担心孩子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通过这种社会现象,我们能看到社会对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钱学森运用系统科学知识,也反过来研究教育。他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引导人们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尽快获得聪明才智与创新能力的学问。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21世纪通识教育遵循的理念。

再一个,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面临着没有规划、千篇一律、“水泥森林”的困境,钱学森又用系统科学对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山水城市”的理论就是这么来的。

澎湃新闻:所以归根结底,您会怎么定义系统科学的学术成果在钱学森科研生涯中的重要性?

钱永刚:我认为他在系统科学上的研究, 可以说是他70年的科研生涯当中最具亮点的研究。

我在我的报告、文章中提了一个观点。1990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以钱学森为第一作者的文章《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万把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将来大家一定会认识到这篇文章是有地位的。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第一,它标志着钱学森完成了他一生最具亮点的学术创新;第二,它标志着钱学森实现了由一名科学家向思想家的跨越。但是在1990年,包括科技界在内,多数人对这篇文章的意义没有认识。

时光荏苒,又过了25年,2015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上,中央多个部门的同志提出,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凭什么“官方盖章”他的思想家身份?凭的还是他系统科学的造诣、认识、见解、理论。

澎湃新闻:所以我们重新认识钱学森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对重新发现和解读钱学森有什么样的意义?

钱永刚:我想,我们现在不是说要宣扬钱学森。而是要更深一步地挖掘,钱学森为什么能?在这方面我们10年前开馆时还是有创新之举的。我们专门拿出了一个展厅——“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来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钱学森能?为什么钱学森能成长起来?

钱学森是可以被学习的,但真正要跟着学什么?这里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把钱学森之所以走到今天,负责任地告诉你们了。我想,人物纪念馆一定要在这上头说两句话,要对后人有启示和教育,不然参观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

    责任编辑:韩晓蓉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