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同学上海上学记:从中老铁路工程师到中老友谊工程师

澎湃新闻记者 许振华
2021-12-05 16:43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中老铁路12月3日通车之际,来自老挝北部琅南塔省的铁道工程专业留学生李东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他激动的心情。李东自称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但谈起自己学习的课程与中老铁路项目,他毫不羞涩。聊到他学过的高等数学、铁路测量等课程,以及自己对老挝国内交通建设的亲身体验,他侃侃而谈。

李东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四学生,也是第二批老挝留学生。2018年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教育合作,开设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

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项目至今已招收两批老挝留学生,共计31人。第一批留学生共9人已于今年6月学成毕业,回到老挝,亲身参与建设中老铁路。

中老铁路北起中国云南昆明,南至老挝首都万象,是第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老合作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全长1035公里。通车后,昆明到万象10小时可通达。

12月3日,中老铁路顺利通车。12月4日下午,上海市外办、上海市友协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共同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工作重要指示暨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李东作为老挝留学生代表,在座谈会发言。

发言时,李东引用了中国谚语“每逢喜事精神爽”来形容自己对中老铁路通车的感受。“我们老挝人民盼望的幸福生活,随着这辆火车已经奔驰而来了。”李东说。

李东在座谈会上发言

“你们放心,铁路很安全!”

“高中时,我就想来中国留学,并开始学习汉语,但一直找不到留学中国的机会。”佟朗告诉澎湃新闻,“高中毕业,我考上了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这才看到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的机会。”佟朗来自老挝中北部沙拉巴士地区的农村,是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第一批留学生。

报名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后,佟朗顺利通过了面试,于2018年9月入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李东与佟朗一样,很早就想留学中国,但因家境难以承担出国留学的花费而作罢,因此李东很珍惜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的机会。“面试时,考官考了我好几道数学题,并要我同时用中英文发言。”李东回忆到。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铁道工程系主任李培刚对来自老挝的同学们很是满意。他是最初赴老挝招生的老师,与老挝留学生在上海的学习和生活中朝夕相处。“佟朗在内的许多同学来上海一段时间,就考过了汉语四级(HSK四级)。”李培刚说。

对此,目前在老挝跟进中老铁路维护工作的佟朗也很是感慨。“刚来中国时汉语还不太好,去超市买东西也听不懂老板说什么,只知道给老板递上一张100元大钞。”佟朗笑着说。

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师生都强调“学以致用”。中老铁路2016年底全线动工,2017年进入全面施工状态。而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项目于2018年9月才上线,因此师生都有一种紧迫感。

李培刚说:“2017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老挝的一个月后,我们学校就派出了考察团队奔赴老挝。经考察,我们意识到老挝工科教育和铁路人才存在缺口,又从中国铁路单位了解到通车工程的紧迫性,所以很希望能通过合作项目来为中老铁路于2021年建成通车培养本土人才。”事实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是中国首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铁路技术人才。

除了当地教育资源不足和按时通车的紧迫性,让李培刚意识到铁路工程教育本土化重要性的因素还有老挝复杂的地质状况。中老铁路沿途被称作“地质博物馆”,“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的地质特征,导致灾害频发。

在中国完成学业后,首批老挝留学生迅速回国投入到实习和培训工作中,将其所学知识用于实务。佟朗回忆说,他从去年12月开始一直在修路现场,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起铺轨。沿着中老铁路,他的实践经历从历史名城琅勃拉邦一直到位于中老边境的磨丁。佟朗还参与了树立标志的工作,忙到今年11月。旅客在火车上看到的沿途里程标识,也许其中就有佟朗的参与。

凯发来自老挝沙耶武里,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第一批老挝留学生。去年12月开始,他在中国中铁二局实习,主要负责测量工作。因为身边主要是操四川方言的工程师和工人,他甚至学会了“不晓得”等一些西南官话的表达。

“我自己参与了测量,我知道中老铁路很安全。请大家放心,老挝这边的铁路是很安全的,欢迎大家来坐!”凯发接受采访时说。来自老挝万荣的留学生陈思也感慨,实习和培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有关安全和严谨的要求,他时刻铭记。

人才班上的老挝留学生。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再也不想晕车”

曾经,老挝境内只有一条铁路,即从泰国经泰老友谊桥至万象南部的塔纳廊的一条3.5公里长的米轨铁路。中老铁路被认为是能实现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梦想的关键。

来到上海学习铁路工程的老挝留学生对老挝的交通状况深有感触。在老挝读大学时,李东从老家前往位于琅勃拉邦省的苏发努冯大学只能乘坐大巴,需要在公路上耗费一天一夜才能抵达。山路崎岖,李东乘坐大巴时饱受晕车之苦。“有了高铁,我以后去万象和琅勃拉邦肯定只坐高铁或者飞机了,晕车太难受啦。”李东笑言。

佟朗很认可中老铁路对老挝交通的意义。“以前从万象到琅勃拉邦的13号公路耗时10几个小时,乘坐中老铁路列车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这是很大的变化。”佟朗说。来自沙耶武里的苏宋提到,中老共同投资建设的老挝第一条高速公路中老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也对改善老挝交通状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段公路于去年12月20日建成通车。

然而,老挝人民对铁路并不熟悉,许多人也不了解铁路的意义。李培刚对此评论说,其实学生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理解铁路对祖国的意义。“大家都是新生,总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李培刚说。

西方媒体就“一带一路”倡议大肆渲染“债务陷阱”论,中老铁路也不例外。然而不少西方媒体报道中老铁路通车时也承认,许多老挝人民对中老铁路充满信心。法新社报道指出,许多老挝人似乎对中老铁路的开通表示欢迎。 “拥有另一种交通工具对我们的国家来说是件好事。而且我想这辈子至少去坐一次。我想去中国昆明,但我想我会先去万荣。”法新社采访到的一名老挝人说。

新冠疫情对老挝经济造成重创,因此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是对经济向上发展的利好消息。据法新社报道,曼谷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布林(Burin Adulwattana)称,中老铁路可能会让老挝经济有显著变化。“我不认为这是中国试图让老挝破产……这不是‘特洛伊木马’战略。我认为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布林说。

面对西方媒体对老挝人民难以承担中老铁路火车票价的质疑,李东解释说,多一条铁路其实就是对一种选择,老挝人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李东期待未来老挝能建成更立体、更多元的铁路系统,让不同阶层都能负担铁路出行的花销。

因具体岗位不同,许多老挝同学没能在3日亲临中老铁路通车现场,但同学们都难掩激动。苏宋告诉澎湃新闻,他在3日当天来到了琅勃拉邦铁路旁,用手机视频记录下通车的瞬间。佟朗则说,他知道家乡的老百姓其实还不太理解铁路的意义,所以他会在未来积极向乡亲们科普,让祖国人民对铁路更加了解。老挝同学们也在脸书、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转发通车的视频直播信息。

尽管未能亲临通车现场,老挝同学们仍以自己的方式向中老铁路献上了自己的心意。第一批共9名的老挝留学生在离开上海时,就有了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撰写感谢信的想法。通车前夕,他们花了半个月时间商议信件内容,再交给佟朗代表执笔。9人分处琅勃拉邦和万象两地的不同住址,因此信件上9人签名背后还有着一场“传送接力”,经由摩托车、轿车和试运营的中老铁路火车,信件最终抵达了中国驻老挝大使馆。

习近平12月3日下午在北京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致辞中,习近平便提到老挝留学生写来的这封联名信。“中老友谊的未来在青年,互联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习近平说。

佟朗在写信

“开花结果”

4日座谈会上,李培刚回忆起3年多来针对老挝学生的教育经历,很是感慨。“四年前,因中老铁路工地科研行活动,我第一次出国,走进了老挝,与中老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前播撒的种子今天已开花结果,我十分欣慰地看到老挝同学们从中老铁路佳音频传。”李培刚说。

李培刚对老挝同学提出的“两个工程师”说法尤为深刻。老挝学生立志要做维护中老铁路的工程师,也要做维护中老友谊之桥的工程师。

中老铁路已经通车,但铁路的维护工作不能结束。如今,老挝轨道交通人才班第一批留学生已投入到中老铁路维护的一线工作上,他们即将成为通车后的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些学生都很争气,不少人都是自己项目中的小组长,一个人就能带好几个人,因此我们人才班的教学意义并不止于这9名同学。”李培刚说。

中老之间民心相通也不能结束。12月4日,“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在座谈会上正式揭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说,中老铁路开通后的运行维护是关键,需要大量的本土化高级铁路技术人才。今后将聚焦重点、精雕细琢,为老挝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铁路工程的人才需要是多维的,可能还需要机车车辆人才,供电系统人才等等。”郭庆松说。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靖12月4日在座谈会上回忆到自己曾经的老挝考察经历时说:“老挝山清水秀,人也特别友好,但是我们去那边要开很长路的车,今天我们看铁路通车了,以后可以到老挝很多美丽的地方参观、考察。”

陈靖在会上发言

“我们要在中老铁路通车后,把产业通过去,人流要过去(旅游业的发展),文化要通过去,互相人心相通,互相深刻的理解,才能共同繁荣。”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4日在座谈会上展望说。

    责任编辑:汪伦宇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