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共同聚焦,深圳的这头“牛”亮了!

2021-12-04 19:13
广东

连日来,央媒共同聚焦“三牛”精神,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央媒的报道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深圳的这头“牛”:

“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有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这头‘拓荒牛’,是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

——《人民日报》

“多年来,深圳市委门前的《开荒牛》铜雕吸引着人们参观、拍照。它致敬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深圳奇迹’的拓荒者、闯关者、先行者。”

——新华社

“在广东省深圳市委的大门口,有一座铜牛雕塑,铜牛昂首蹬腿,筋肉强健,正在将一个深埋在土地里的老树根连根拔起。这头牛,是深圳40多年来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象征。”

——《光明日报》

农历辛丑牛年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这是百年大党再次踏上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同志提出的殷切期望,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三牛”精神,团结奋进,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再到综合改革试点,深圳发扬“三牛”精神,牢牢把握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年来的实践探索一直受到央媒诸多关注。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12月4日刊发《发扬“三牛”精神 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报道称,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口,有一座“拓荒牛”青铜雕塑。

这头“拓荒牛”,是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集中体现。没有经验可鉴,没有先例可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圳特区干部群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胆探索,处处展现着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牛劲”。

正因为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才有了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沧桑巨变;也才有了上海浦东新区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的华丽蜕变。

新华社

新华社12月2日播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等扬鞭自奋蹄——“三牛”精神述评》报道称,多年来,深圳市委门前的《开荒牛》铜雕吸引着人们参观、拍照。它致敬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创造“深圳奇迹”的拓荒者、闯关者、先行者。

……

包产到户点燃“星星之火”,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解放思想迈向“科学的春天”……拓荒牛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中赓续,成就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2月3日刊发《为民族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三牛”精神述评》报道称,在广东省深圳市委的大门口,有一座铜牛雕塑,铜牛昂首蹬腿,筋肉强健,正在将一个深埋在土地里的老树根连根拔起。

这头牛,是深圳40多年来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象征。1979年7月,深圳建设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第一炮”震醒南国大地。伴随着这声嘹亮的“发令枪”,全国最早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住房商品化改革在这里试点,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这里诞生,全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在这里落下……

40多年来,“深圳速度”完美诠释了现实版“沧海桑田”。如今铜牛昂首依旧,它脚下的土地早已日新月异。雕塑旁的墙壁上,“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的大字熠熠生辉。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12月2日头版刊发《在“三牛”精神激励下奋进新时代》评论称,在深圳市委的大门口,有一座“拓荒牛”雕像,它是深圳特区40多年来开拓创新的象征,激励人们在新时代锐意进取,开创更加宏伟的事业。从贫穷的小渔村到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中的成功,也是4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

同样在本周,各大央媒共同聚焦改革开放精神,报道中也多次大篇幅提到深圳——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11月29日刊发《弘扬改革开放精神 凝聚民族复兴伟力》报道称,从小岗破冰到深圳试水,从浦东开发到滨海建设,从海南弄潮到雄安启航……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脚步坚定向前,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崛起。这里一年创造出的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仅深圳港吞吐的集装箱每年就超过2600万标准箱。而在改革开放前,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

到2019年,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广东省比重从1980年的6.4%提高到30.7%;厦门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6.4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6384.02亿元;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海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加速推进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坐落在深圳湾畔,吮吸改革开放的雨露成长,如今方大集团屏蔽门已在全球超过40座城市地铁中使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强大力量。”方大集团董事长熊建明感慨。

已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1月29日刊发《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精神述评》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40余年,从包产到户的“星星之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风生水起;从兴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闯出一条发展新路;从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到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最壮丽的气象。

……

从“开山第一炮”震醒南国大地,蛇口设立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到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从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到沿江、沿边和中西部内陆地区全面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40多年来,中国始终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发展快车驶上正轨。

……

深圳兴涛、海南弄潮、浦东逐浪……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实践,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理念注入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之中,绘就出一幅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壮丽图景: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中国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1.8%;如今,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头版刊发《以改革开放精神大踏步走向新时代》评论称,深圳市中心,莲花山顶,有一座寓意深远的青铜雕像:邓小平,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面向市区,衣摆轻扬,眉宇间充满坚定与自信,目之所及皆是特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耐人寻味的是,雕像不是站姿,也非坐姿,而是大步向前的行走姿态。这一设计者有意为之的“点睛之笔”,传达出一个极为贴切的隐喻:改革开放,我们永远在路上。

……

1980年8月,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结说:“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建设规律的认识。”从沿海到内陆,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推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自此,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国创造出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

……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到地方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在莲花山公园种下一棵苍劲挺拔的高山榕树,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念。

新华社

新华社11月29日播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伟大觉醒、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精神述评》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伴随着“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是“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第一个专业市场,“温州模式”成为令人振奋的活力样本;从阡陌农田到全球金融机构的汇聚地,浦东开发开放成就了举世瞩目的城市地标……条条框框被打破,新的事物纷纷涌现。改革开放,汇聚起改变中国的力量。

……

“有人问:蛇口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回答: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开始的。”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生前曾这样说。

“完成每天55车定额,每车奖2分钱,超额每车奖4分”,从“4分钱”起步,深圳蛇口开创性地打破大锅饭、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创造深圳奇迹。

深圳是特区,是一座城,更是一条路。这一先天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把改革作为城市的生命线,让开放成为发展主旋律,始终不移改革之志、不弃开放使命,继续以“闯”和“试”的勇气、锐气、胆气,以“创”与“拼”的坚定、坚强、坚韧,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新的生动注脚。

“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在新的历史航道中乘风破浪的深圳,更加值得期待。

原标题:《央媒共同聚焦,深圳的这头“牛”亮了!》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