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习俗】马边彝族的医疗习俗‖黑来妈麻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马边彝族的医疗习俗
黑来妈麻
马边彝族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隔离预防的重要性。他们采取有效措施,对各种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对传染性极大的痢疾、疟疾、麻疹、百日咳、伤寒、疥疮,以及久治不愈的水肿病人、脑膜炎等各种疾病,只要一地发现病例,四周禁止人来往,进行隔离预防。
在治疗疾病方面,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药物治疗和请“毕摩”“淑尼”念经、法术治疗相结合。
一、药物治疗
彝族是个古老而智慧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了许多富有理性的医疗经验,治疗方式也颇具特色。诸如用酒烧鸡蛋治喉咽;芭蕉叶熬水治咳;用黑鸡蛋黄治婴儿口粘膜糜烂;用野泡藤叶子熬水清洗婴治疗和预防小儿湿疹;用熊胆、鱼胆和山上的一种花蚁、花椒放在口中咬住治牙痛;用铜盆、铜镯熬水清洗婴儿眼部和胯下治疗婴儿眼病和腋窝糜烂;用鱼汤清洗小儿全身治疗麻疹;用荞籽炒爆花、头发混合黄泥搓成圆子,擦患过敏者和疥疮红肿起泡者的全身后,散向东、南、西、北方的方式,治愈过敏者和疥疮患者,且效果很好;用未满半岁婴儿的早晨第一次尿擦眼部治疗红眼病;吞食活小蝌蚪治疗干疮效果更佳等。
二、请“毕摩”“淑尼”(汉语称道士、端公)治病
彝族的信仰,是祖先崇拜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宗教。因此,长期以来,原始宗教、神明裁决与种种禁忌,主宰着彝族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认为“毕摩”“淑尼”是人神与鬼之间的媒介,行使着神的权利。所以彝族人只要患病,除用药物治病外,还请“毕摩”“淑尼”治病。
彝族的“毕摩”均为男性,一般为世袭,他们精通彝文,是彝族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传授人,是彝族的知识阶层。他们除精通天文、历史、历法、占卦预测外,还精通系谱、伦理、史诗、神话医药。他们治病的方式很多,而且治疗各种疾病都用不同的念经、咒语法,一套是一套,绝不重复。
常用的方法是:拿一鸡蛋,用针头在蛋的一头(大的一头)戳极小的孔,让病人吹口气进蛋内后磨擦病人全身,并在病人头上转绕三至七圈,然后将蛋打烂放入一饭碗中,用蛋壳搅灰,看蛋清蛋黄混合后的凝块状和纹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或病因,同时根据病情的轻重来确定治疗方法。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后,“毕摩”根据病人的生辰八字、十二生肖和“阴阳五行”原则,择一合适治疗的日期,采取念经、咒语驱鬼、治病祛灾、祈祷人丁兴旺、招魂唤灵等一系列方式进行。病情轻者,只需一只鸡,重则要用一只鸡、一头小猪、一只羊,乃至一头老母猪或一条牛。在念经念到一定时候,“毕摩”念经仪式的帮事助手(语称“席母罗母淑”)将用来治病的牲畜拉到病人面前,擦病人全身后,将牲畜拉着或抱着围绕病人转三至七圈后开始宰杀,然后剖肚看牲畜的肝、脏、脾、胆来判断病情或治愈时间的长短。在整个念经、咒语治病中,除宰杀牲畜外,少不了的还有:用茅草、蒿杆和索玛枝叶等相应的配套材料做成神像、鬼符。
彝族人对鬼神的观念极广泛而又深刻,人们头脑中的神,往往以天体或自然物为本体,诸如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树神、湖神等等。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并且主宰和支配着人们的祸与福,家人患病是鬼神所致。所以,即使家人身体健康,也要请“毕摩”定期或不定期的念经祈祷、祛灾,语称“席俄拿俄部”。
彝族的“淑尼”有男有女,他们则与“毕摩”不同。一般不识彝文,没有经典,宗教地位也较“毕摩”低,也并非祖传,也不拜师授业和经选举产生。成为“淑尼”的人,一般是得了某种疾病又久治不愈者(但也不是卧床不起,通常是精神不振,茶饭不思,恶梦连天,六神无主者),这种人病愈后成为“淑尼”。经占卜掐算,认为某个亲成或先人的灵魂(彝语称“哈啥”)神附于他或她身,使其成为“淑尼”跳神驱鬼不可,否则病不愈而死。因此,须在“毕摩”念经的基础上,让他或她叼一白公鸡至山上献祭,砍回一小弯木,做驱鬼器具皮鼓的栖等(语称“哈啥罗”)。“淑尼”的治病所需材料和牲畜,与“毕摩”治病大同小异,但念经、咒语、法术则不同。“淑尼”没有固定的经书和念经、咒语法。“毕摩”是拿一小铃铛坐着念经、咒语,而“淑尼”却拿一皮鼓站在屋中央,围绕病人,边打边跳边念咒语、送灵等,祈祷病人早日康复。
上述这些治病方法,至今在彝族群众中普遍使用。但彝族群众对其局限性也有较深的认识,尤其是多数年轻人认为,在病人情绪低落、紧张的情况下,请“毕摩”“淑尼”治病,是一种精神因素作用,使病人的病情偶然得以减轻而慢慢痊愈,而不是什么驱鬼唤灵、念经法术、祈祷祛灾起作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黑来妈麻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民族习俗】马边彝族的医疗习俗‖黑来妈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