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灵寿】由“汲”“冶”和“故”“城” 再谈中山国都之所在
文/图:马东明
由“汲”“冶”和“故”“城”
再谈中山国都之所在
地名,承载着历史,凝结着文化,标记着地理,透露着信息,传承着文明。地名用字,更是昭示着地域当地的悠久人文,展示着跨越时空的社会活动,宣示着蛛丝马迹的原本属性。在“战国八雄”中山国都一带,平山一侧村址取名多与“水”有关、而用“汲”“冶”二字,灵寿一侧村址取名多与“土”有关、而用“故”“城”二字。从村址取名用字,再谈中山国都之所在。
汲,读jí,从氵、从及;本意:从井里打水、取水。《说文》汲,引水于井也;《广雅》汲,取也。冶,读yě,从冫、从台;本义:销熔,以冰融化解释金属销熔,用焙烧、熔炼等法提取矿石中金属。《说文》冶,销也;《三苍》冶,销铄也。清乾隆朝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有述"冰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曰冶"。古代有“冶士”,指从事冶炼铸造的刑徒。
故,读gù,从攴、从古;本义:原因,引指"老、旧、过去的、原来的",如,故土、故国。《广韵》故,旧也;《孟子·梁惠王下》载:所谓故国者。城,读chéng,从土、从成;本义:用土垒筑的墙圈和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最早见于战国"。东汉许慎《说文》城,所以盛民也;《礼记·礼运》载,城郭沟池以为固;《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灵寿县城西北15里处,有故城村,村北高台上矗立着春秋战国时代的高大古城墙;以故城村为中心分布着北城东、南城东、东城南、西城南、城西五个带“城”字的村庄,如卫士般拱卫着故城村,一幅王国古都气象。在“城”如凤毛菱角的春秋战国时代,没有“城”的地方自然不会有此宏大气象,更不是一般县、州、府城所该具有的恢弘布局。
灵寿故城以西方向的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分布着上三汲、下三汲、中七汲、南七汲、北七汲五个带“汲”的村庄;西南方向分布着东冶、杨西冶、丁西冶、宋西冶、米西冶、范西冶、北冶七个带“冶”的村庄,流经当地的河流名曰冶河。说明在古代,此两地域取水比较方便、水运比较发达,由水催生的以冶炼为主的手工业活动相对繁荣。虽未到过该两地,但从地名中可知,该两地域应为开阔沟谷或平缓凹地地形。
先秦国学经典《管子·乘马》篇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灵寿故城南临滹沱,北依松阳,西靠太行,东窥平原,地形中间高四周低,高不近旱却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沟防省,且有沟池以为固。反观,平山三汲一带,低而近水,利于经济,却不利于固国。选址建都乃固国大事,在极其讲究“因天材,就地利”的古人看来,三汲一带的低洼地形,定不易为都。由此观之,战国中山国都城应在灵寿故城,而非平山三汲。
参阅:吴和韵:《也说战国中山国都城》
《周代中山国的三个问题》;
王化勇:《中山国君主的族属姓氏及都城考辩》;
张瑞雪:《中山国王宫所在地-灵寿故城村》;
赵敬详 吴和韵:《桓公中山国都城灵寿究竟在何处》;
网络、百度词条,等材料。
审定:梁国强
原标题:《【历史灵寿】由“汲”“冶”和“故”“城”再谈中山国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