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中方决定将中立关系降为代办级,此事何以重磅?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于潇清
2021-11-21 16:28
来源:澎湃新闻

又一次周末重磅。

外交部11月21日发布声明,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声明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中国同立陶宛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中国政府从维护中立关系的善意出发,一再警示立方不要再做背信弃义的事情。遗憾的是,立陶宛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罔顾双边关系大局,罔顾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执意允许以台湾名义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在国际上制造恶劣先例。鉴于中立赖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遭到立方破坏,中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得不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立陶宛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我们敦促立方立即纠正错误,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其实这一次的外交降级是可以预见的,“台湾驻立陶宛代表处”于11月18日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正式挂牌成立,台湾方面甚至公然妄称这是其“外交胜利”。11月19日,外交部、国台办发言人同一天在记者会上批驳了立陶宛突破红线的做法和民进党当局“谋独”行径。人民日报、新华社、总台三家央媒也在同一日发文严厉批驳。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9日表示,“中方将采取何种必要措施,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立方咎由自取,必将自食其果。”

正所谓“勿谓言之不预”。仅仅两天后,相关必要措施正式推出。

外交降级是仅次于断交的严重举措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外交降级的先例并不多见。1981年5月5日因为售台潜艇问题,中方曾决定将中国与荷兰的外交关系将为代办级。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外交降级是仅次于断交的非常严重的举措。立陶宛的所作所为已经违反了中立建交时最基本的政治承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立陶宛作为建交国不能够与台湾有正式的双边往来,这是当初中立两国的建交基础,也是我们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普遍前提。现在立陶宛突破红线,所以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须且必要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分析认为,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的直接后果是外交代表不再是“全权”,权限和活动范围都会受限。驻在国要求“大使”参加的活动或者“大使”签署的文件,代办级的外交代表就不能参与。

崔洪建认为,降为代办级是一种中间状态,再往下走就是断交,但如果对方展现诚意,作出改善关系的动作,事情也有往回走的可能。中方之所以这次没有采取更进一步的措施主要还是考虑到不要让此事对于中欧关系的整个局面过度冲击。如果中立真的断交,立陶宛又作为欧盟成员国,就势必牵连对到中欧层面机制的影响,立陶宛在欧盟内部涉华议题上的反对就会变得肆无忌惮。现在看来,立陶宛会继续在涉台问题上采取“切香肠”的做法,跟进一些大国在涉台问题上的操作,另一方面它也会继续在欧盟内部寻求同情,拉帮结派。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师、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青年理事会理事钱颖超也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对立陶宛的外交关系降级,中方的反应是近年来极为罕见的,一方面是中国对立陶宛触碰其国家主权这条红线的强硬回应,对内对外都彰显了中国捍卫主权和领土问题的决心,也是对其他一些蠢蠢欲动、在这个问题上试图试探中国底线的国家的敲打。但是另一方面,外交降级为代办其实也是给立陶宛留了一条“生路”,如果立陶宛能因此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悬崖勒马,用实际行动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话,未来还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但如果立陶宛继续一意孤行,有可能等着它的是更严重的中方反应。而且立陶宛此番做法在欧盟内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还让台湾看到了“撕开口子”的可能性,对此中国必须态度强硬。

专家:要同时关注立陶宛、欧洲其他国家、欧盟三个层面

其实一段时间以来,立陶宛已经在涉台问题上动作不断。今年5月,立陶宛外长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8月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中方8月10日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

8月7日,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长曼塔斯·阿多梅纳斯(Mantas Adomnas)甚至在接受采访时妄言,“立陶宛将在国际义务范围内,运用一切方法帮助台湾,希望他国能看到立陶宛的例子,支持台湾不用害怕。”此次外交降级之前,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于19日称,“由于受到来自中国的压力,立陶宛面临着某些经济和金融问题,”意图博取更多同情与支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的表现得到了欧盟层面一定程度的支持,中欧关系中涉台议题的严峻程度正在上升,欧盟内部操弄台湾问题的态势逐渐上升。10月21日,欧洲议会通过所谓《欧盟-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报告;10月30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联名复信欧洲议会和欧盟国家议会部分议员,就立陶宛宣布同台当局互设代表处遭中国批评表达关切,称此举没有违反欧盟的一个中国政策;10月底,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先后窜访斯洛伐克和捷克;11月初,欧洲议会“应对外国干涉欧盟民主进程特别委员会”相关议员窜访台湾。

从中欧关系的角度来说,崔洪建认为,中立关系出现当前局面其实与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的复杂局面都相关。明年上半年法国即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中方需要在这一问题上与法国集中进行讨论,欧洲方面需要有一些大国出来对涉台问题越发严峻的局势有所管控。立陶宛现在给其他欧洲国家做了一个负面示范,不排除其他国家存在潜在问题。总之我们要同时盯着三个层面,盯着立陶宛,盯着欧盟其他国家,盯着欧盟,且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动的。

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的角度来说,钱颖超认为该事件在大面上不会影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钱颖超表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已发展近10年了,通过这个平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相当好的合作,可以说是互惠互利,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尽管这两年中国-中东欧合作受欧盟对华复杂立场以及美国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出现将务实合作泛政治化的做法,对中国推进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新挑战,但是也不会因为个别负面事件,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就因此开倒车。

专家:需明确一中原则只能中方定义,不能由欧方定义

11月19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在出席欧洲政策中心“60分钟吹风会”时,专门回顾了中欧建交之初,欧方领导人在涉台问题上所作的公开承诺。

张明回忆道,1975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副主席索姆斯访华,与中方就中国与欧共体建立正式关系达成一致。在台湾问题上,索姆斯表示,“欧共体的所有成员国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就台湾问题采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接受的立场。依照这些立场,我确认,欧共体不同台湾保持任何官方关系或缔结任何协定。”这一承诺对欧盟及成员国构成法定义务和约束,欧方应该言而有信。

“中立外交降级对于中欧关系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丁纯说道,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对此能够明辨是非,珍惜中欧关系当前来之不易的局面。明确一中原则就是中欧关系最为关键的政治前提。当然,不排除立陶宛下一步会拉拢其他国家选边站队,立陶宛作为欧盟成员国也会得到欧盟机构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我相信欧盟特别是欧洲主要国家会看清这件事情背后的本质,不会一味给立陶宛火中取栗的行为撑腰打气。

崔洪建分析认为,我们需要找到当前中欧关系中涉台问题越发严峻的原因,治标更要治本。欧洲人现在认为自己的一些举措没有违反一中原则。我们现在再和他们强调“一中原则不能违反”就不够了,我们需要说清楚,一中原则只能中方定义,不能由欧方定义。一中原则的内涵也需要再次明晰,将较为模糊的一中原则转化为明晰的一中政策,就好像欧洲人经常拿法律条款与我们博弈,我们在中欧关系中需要进一步有这种法制化意识。

    责任编辑:王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