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起来不“臭”的葫芦头,没有灵魂

2021-11-16 20:06
江西

想念西安从北京的断崖式降温开始,气温愈围着零度徘徊不定,想去吃泡馍的决心便愈加坚挺。

作为一个精神西安人,北京的陕西面馆就是我的“温柔乡”。

尽管经常被南方人诟病“西安哪有什么美食,明明全是主食”,但正是这扎实的碳水与肉食组合,在汤汤水水的浸淫中邀买着我的北方胃。

葫芦头泡馍是典型地碳水与肉食组合美食

*《风味人间》第一季

羊肉泡、油泼扯面、酸汤水饺、水盆羊肉、岐山臊子面……光是想想这些名字,眼泪就不争气地从嘴角流下来。大多数时候,陕西馆子里丰富的选择都能满足我的基本需求,但作为一名资深“精西人”,偶尔也有失落的时刻。

酸汤水饺——西安名小吃之一

*新周刊

比如想吃水盆羊肉,服务员说,馍和汤单走吧,然后扔过来一个梆硬的饦饦馍;比如我说您这浆水不够酸呀,对方说桌上不是有醋瓶子吗;再比如,想吃葫芦头泡馍的愿望,基本就没在西安以外的地方实现过。

比起挤满游客的羊肉泡馍馆,西安吃葫芦头的店似乎要“冷清”一些。这种以大肠为主料的吃食必然远离熙攘的回民街,若不特意前往,很难被游客“撞”见。

但葫芦头泡馍在本地老饕心目中的地位,其实一点都不输给牛、羊肉泡馍,且吃客往往以年纪稍长者居多。两人相对而坐,嘴上谝着闲传,手头却忙活得紧,两个饦饦馍在言谈间就被掰成指甲盖大小,然后交由后厨冒汤——整套流程跟吃羊肉泡馍无异,区别全在碗中内容。

汤给的多少取决于掰的馍大小

*《风味人间》第一季

若不是对肥肠偏爱有加者,看到“葫芦头”时内心多少都会有些抗拒。

大肠型如扳指,造型挺括,点缀在乳白色的汤中,看上去比四川豆汤饭或老北京卤煮里的肥肠更不好惹,入口却是软韧耐嚼,口感比普通肥肠多一层厚实的弹性。乳白的汤头有不输日式拉面的浓郁,由淡淡的白胡椒勾出鲜美。

葫芦头泡馍

*作者供图

此时放一点油泼辣子,就着汤中的木耳、黄花、粉丝和青蒜段,沿宽大的碗沿儿往嘴里小口扒拉着馍粒。馍粒嫩滑,葫芦头软糯,汤厚味浓,几口的工夫,就吃得人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在关中吃面食,这算是一大快意所在。

关于“葫芦头”的来历,不像羊肉泡那样有清晰的脉络。

一种传言是,“葫芦头”是药王孙思邈用“药葫芦”中的药材祛除大肠的腥臊而得,但在孙思邈生活的唐朝,羊肉才是主流肉类,猪肉要到宋朝才开始普及。更可信的说法,则是葫芦头沿袭自宋朝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似葫芦而得名。

葫芦头是肥肠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

*千斤小哥

无论哪种说法,葫芦头的美味密码都离不开“大肠”。

专业的肥肠老饕,一定深谙肥肠的“精分”。小肠娇柔异味小,适合入门级别,譬如卤煮火烧以小肠为精品,成都肥肠粉中的“节(结)子”,也要用小肠打成。稍厚的大肠,则适合用来爆炒、红烧、焦溜或干煸。

肥肠无论是哪个部位,用啥方法烹制,两个字:好吃!

*《沸腾吧火锅》第二季

葫芦头用到的是连接大肠与小肠的“肠头”部位,也叫直肠。这段虽然只有一尺长,但因口感最为肥厚,也就成了肥肠老饕们争相追求的“西瓜中间那一口”。

当然,如果引导不利,这个离粑粑最近的部位也很容易名声败坏。

贾平凹有次请来西安的朋友吃葫芦头,等饭菜上桌,他故意问道:你们知道葫芦头是什么吗?然后自问自答:葫芦头就是猪痔疮!此话一出,把在座的人震得东倒西歪,这笔请客吃饭的钱就算是省下了。

这当然只是个恶作剧式的玩笑,但它也为葫芦头增加了一些“亦正亦邪”的江湖知名度。

实际上,有很多经典的肥肠菜都是拜大肠头所赐。除了葫芦头泡馍,还有本帮菜中的“草头圈子”、杭州的脆皮大肠和潮汕的卤水大肠等等。那种或烧或卤,入味又不失嚼劲的美妙口感,懂的人只要交换一个眼神,彼此就能心领神会。

不止杭州脆皮大肠还有广式脆皮大肠

*《沸腾吧火锅》第二季

光有江湖传说当然是不够的,葫芦头的“汤”才是它的灵魂所在。

熬制汤头,要先将猪骨敲碎,再加入母鸡、五花肉、猪肚和猪肠等食材出鲜,骨髓加速汤色乳化变白,武火滚开后文火熬四、五个小时,直到汤浓为止。

锅里沸腾开花的乳白味浓汤水最适合“冒饭"

*千斤小哥

葫芦头好不好吃,一看大肠处理得干不干净,二看的就是这锅汤。或许因为这两道工序都颇为考验耐心,葫芦头才一直没能走出本地。

将装有馍粒的大碗盛上原汤,再用勺子扣住馍粒篦掉汤水,如此来回几次,行话叫做“冒(泖)饭”。为的是让瓷实的馍粒吸汤变软,但又不能失去风骨。冒好的馍粒加满汤,再切上几块马蹄形的大肠头,一碗葫芦头便足以慰风尘。

“冒饭”像用汤勺在扣碗

*《风味人间》第一季

别小看“冒饭”的手艺,过去在做葫芦头的店门口,这是招徕生意的绝活儿。手艺好的师傅,能将碗和勺子一起“冒”得上下飞舞,但绝不会洒出来一滴汤。在此过程中,碗和勺的触碰声叮当作响,以此吸引食客。

可惜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手艺,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就像肉夹馍和凉皮形影不离,葫芦头也有一个公认的经典CP——梆梆肉。对很多老吃客来说,没有梆梆肉的葫芦头,就不能称之为一碗完美的葫芦头。

在点单台的旁边,通常放有一口大锅,只要跟服务员说“来XX块钱的梆梆肉”,对方就会揭开冒着热气的锅盖,里面有事先做好的猪下水。包括肥肠、猪头肉、猪耳朵、猪肚、猪心、猪蹄、猪尾巴、豆干和鸡蛋等等。想吃哪个部位,现点现切。

看到猪耳、豆干、鸡蛋,有点卤味小吃的内味

*是西安

肥肠还是梆梆肉的“头牌”。先卤后熏的制作手法,让它兼具北方的酱卤与南方的烟熏特色,软糯的口感中不但有卤水的咸鲜,还有烟熏腊肉般的柴火香味。夹起一块棕红发亮的肥肠,舌尖上就像跑过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

棕红色的梆梆肉很诱人

*作者供图

这恰好与葫芦头的温吞和醇厚形成了互补。别看都是肥肠,吃起来非但不重复,反而能相互激发,互为补充。难怪奔着葫芦头而来的食客,不切上一盘梆梆肉就总觉得心痒难耐,不能尽兴而归。

过去卖梆梆肉的都是流动小贩,把肉放在椭圆形的木箱里再背到身上,一边吆喝一边敲击木鱼状的梆子,发出“梆梆”的声响,这也是它得名的由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梆梆肉被和葫芦头安排到了一起,从此肥肠的江湖多了一对不太寻常的“肥肠套餐”。

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少看到卖有梆梆肉的流动小贩,而是看到这样固定在街角小店

*顽味西安

不管是谁,第一个将它们撮合到一起的人,一定是个天才。

作者:西夏

排版:风味君

头图:千斤小哥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如有疑问请联系

communications@labsdoc.com

原标题:《吃起来不“臭”的葫芦头,没有灵魂!》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