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与新城·奉贤|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

澎湃新闻实习生吴若凝
2021-11-14 20:36
来源:澎湃新闻

位于上海南部的奉贤,南临杭州湾,北枕黄浦江,相传为孔子的弟子言偃晚年传道讲学的最后一站,为纪念这位贤人,故在设县时取名“奉贤”,为“敬奉贤人”之意。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奉贤新城正逐渐成为上海极具前景的发展地区。

 11月13日下午,“魔都与新城”系列讲座第五场“奉贤—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上海博物馆文博馆员郑秀文、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俊范分别围绕奉贤的考古发现、历史传说和文化遗产展开演讲。

11月13日下午,“魔都与新城”系列讲座“奉贤—从贤者之地到江南水乡”在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办。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实习生 赵晨霖 图

郑秀文:古文化遗迹记录悠久文明历史

上海博物馆文博馆员郑秀文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郑秀文发表了“奉贤史前文明的发展”的主题演讲。

距今约5000年前,奉贤开始成陆,随后迎来了首批居民。通过考古调查,已经在奉贤明确发现江海遗址、柘林遗址及浦秀村等三处古文化遗址。

其中,对江海遗址、柘林遗址进行的科学考古发掘表明,奉贤至少在良渚文化晚期就已经存在人类活动。这三处遗址均位于冈身遗迹之上,远古居民以冈身高地为居住之地,在此繁衍生息。近几年,考古人员还在柘林遗址发现了墓葬,随葬的器物主要有双鼻壶、陶器、玉器等,器物上还有大量的刻画符号,如水稻型刻划纹。这些都表示柘林遗址受良渚文化深入影响,受福泉山遗址统治,但仍具有自身特色的聚落遗址。

郑秀文表示,奉贤史前古文化遗址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所有遗址均处于冈身高地之上,记录了奉贤远古居民面对风暴的侵扰,筚路蓝缕,不断成长发展的历史。

 毕旭玲:神话传说建构地方文化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毕旭玲以“沧溟之滨的千古绝唱——神话传说对地方文化史的建构”为主题发表演讲。

神话传说表达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是建构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材料。早在数千年前,奉贤先民就已在上海最古老的海岸线——古冈身以西的沧溟之滨栖居繁衍,书写出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原始社会末期厎定震泽的大禹、西周康王姬钊、春秋时期的吴王三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以及孔子弟子言偃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这些神话传说共同建构了奉贤早期的文化形象。其中,吴王三女传说更曾借助王安石、梅尧臣等人的书写,在北宋时期就使奉贤地区名扬海内。

 “新城”一定是有深刻文化认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区域特色的新城。毕旭玲指出,神话传说代表了老百姓对奉贤的认同,代表了奉贤从先秦时期就建立起来的“福地”形象,对书面历史记载不甚悠久的奉贤而言是非常好的材料。

 吴俊范:关注上海文化血脉中的浓厚海洋基因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俊范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吴俊范以“从奉贤历史文化遗产看海派文化的‘海洋’基因”为主题发表演讲。

上海文化的“江南文化”基因,及其现代城市文化的“现代性”一直受到关注,而上海文化中的“海洋性”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阐释。事实上,上海自古至今都是大河三角洲前缘的一块热土,地基由长江、钱塘江与强大的海洋动力共同塑造,始终面向广阔的海洋,文化血脉里有着浓厚的海洋基因。

 以奉贤柘林遗址为例,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海的海岸线虽变迁频繁,但柘林始终处在南北向海潮流的交汇点上,其文化层累的丰富性和坚韧性,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海洋地区“勇立潮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通过聚焦奉贤地区军事、经济、聚落等方面的历史文化遗存,吴俊范表示,上海的家国历史十分激荡人心,而奉贤就处在上海区域历史文化的风头浪尖之上,具有很好的典型性,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待进一步解读。

    责任编辑:王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