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遗产

2021-11-12 11:47
北京

一个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遗产 原创 艾普瑞尔·梅登 中国画报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 #“萤火虫”书系 68个内容

1918年11月11日11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停止。

冲突的确已经终结,但要历经数年人们才能从伤痛中走出,接受这样的结局。

据估计,战争中有1400万人死亡,其中500万人是非战斗人员。此外,还有数百万人在战争中受伤。

这场战争也应对1918年至1919年的西班牙致命大流感负有一定责任,这场瘟疫造成5000万人死亡。

很多欧洲人认为大战后的世界“幸存者在如山的白骨中穿行”,这样的论调绝非耸人听闻。

▲法军穿过凡尔登城的废墟。昏暗破败的景象在历史中定格

也许关于战争后果的争论永远也不会停息,但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随后发生的一切灾难的源头。

条约

停战协定签署后,当务之急便是起草一系列条约,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巴黎和会因此在1919年召开。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已经起草了指导性的《14点和平原则》,其中包括建立一个“国际间大联盟”(“国际联盟”的前身)以及将波兰恢复为独立国家。

其他目标包括消除经济壁垒、大规模削减军队以及签订各种和约。

▲ 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总理维托里奥·奥兰多、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和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威尔逊在讲话中阐明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如今看起来似乎有些天真)“依靠武力对外扩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然而,巴黎和会产生的和平条约远比威尔逊总统的预想更具惩罚性。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失去约10%领土(包括“波兰走廊”,这里将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但泽分隔开)。

德国被迫大幅度削减军队规模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部分“战争罪责条款”将对未来局势产生严重影响。

▲包括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在内的各国政治首脑和军事领袖在研究《凡尔赛条约》的细节

《圣日耳曼条约》与《特里亚农条约》禁止新成立的奥地利共和国与德国合并,而且将苏台德地区的日耳曼族裔置于捷克斯洛伐克的管辖之下。

《讷伊条约》与《色佛尔条约》主要针对保加利亚与奥斯曼帝国,侧重英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诉求,尤其是将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与巴勒斯坦的托管权交予英国。

条约中的一些条款引发的边界争端造成了延续多年的战火。

事实上,一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换来一纸和约,却使所有和平的努力付诸东流。

▲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签署。会场上数百名政要济济一堂,但照片上的人几乎不会意识到,该条约就在20年后将造成更大的破坏

大萧条

在结束战争的一系列条约中,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德国承受的战争赔款如此高昂,现实中完全没有兑现的可能,尤其是德国已经彻底破产。

包括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内的许多观察家认为,对德国的羞辱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

▲1919年德国民众在国会大厦前集会反对《凡尔赛条约》

德国民众怨声载道,他们要承受如此高昂的赔款,还被迫放弃了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包括他们占领的大片俄国领土。

20世纪20年代初期,德国通货膨胀失控,物价不断上涨,同时失业率也急速飙升。

美国的“道威斯计划”暂时缓解了德国的压力,经济繁荣的美国向德国注入大量美元资本,使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债务,反过来其他国家也可以偿还对美国的欠债。

▲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意味着很多乐趣,但这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在“咆哮的20年代”,人们似乎在享乐主义、消费支出和流行文化的狂欢中淡忘了战争的苦难。

人们对科技的乐观与自信取代了多年战争的恐惧与哀伤,但这终究是梦一场。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随后便是经济大萧条,咆哮时代戛然而止。

“萤火虫全球史系列007”

《大萧条1929-1933》

[英] 凯瑟琳·马什 编著

定价:68.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9

实际上,美国10年来累积的过剩产能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支撑德国经济的援助几乎完全终止。

随后德国也发生了经济萧条,失业率高达30%。

君主制与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严重的后果在战争结束之前已经显现出来。1917年俄国爆发的革命便是战争失控的直接表现。

俄军在与德军的对决中连战连败,战争也动摇了俄国的经济基础。

▲1917年第一次革命后的5月,东线俄军士兵召开了一次政治会议

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四大君主制国家中俄国第一个在战争中倒下。

1918年,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瓦解。1922年,土耳其也步了它们的后尘。

帝国后续的日子也乏善可陈。随着新兴国家的诞生以及传统国家的重生,德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失去了大片领土。

最引人关注的是,1795年被瓜分的波兰重获独立。

《瓜分波兰1772-1795》

[英] 乔治·肖-勒费弗 著

定价:83.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7

相比之下,大英帝国的领土有所增加。然而,这只是表象,随着1919年至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后爱尔兰成功独立,英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帝国的其他成员认识到大战期间宗主国对他们索取无度,纷纷鼓噪起来,要求独立。

民主的传播

战争严重地打击了英国的统治精英。与底层士兵相比,军官阶层的伤亡比例明显过高。

1916年,英国首相赫尔伯特·阿斯奎斯痛失爱子雷蒙德。日渐削弱的贵族阶层被迫接受国内政治环境的剧变。

女性的变化尤为明显,她们在战争期间感受到了相对自由的氛围,很多人不准备在战后将其拱手相让。

▲女性受聘到弹药工厂工作

很多产业工人流失严重,家庭妇女很容易找到工作,她们不愿再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

《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的颁布让拥有选举权的英国民众数量急剧增加,几乎所有年满21岁的男性都获得了投票权。同时,大部分年满30岁的女性也获得了选举权。

《美国宪法第19修正案》也确保了美国女性的选举权。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伦敦举行女性参政权大游行,参加者有男有女

随着工会实力的提升,工人阶层也能更好地保护和拓展自己的权益。

军工技术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更新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凶猛惨烈的堑壕战使杀伤性武器得到极大发展。

战争之初,人们仍用骡马作为交通工具,用信鸽传递信息,但战争结束时坦克和毒气已成常规武器。

战士们不仅流血牺牲,也被邪恶的新式武器和久经沙场的传统武器致伤。

▲1917年帕斯尚尔战役中佩戴防毒面具的士兵

空中轰炸、坦克推进、机枪的密集火力和炮击,各种攻击手段相互结合成了士兵的梦魇。

战争的工业化和堑壕战的静态特征难免会产生副作用。战士们在更长时间里暴露在更大压力之下,这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考验。

虽然不能说过去由战斗压力导致的精神错乱不存在,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样的精神疾病案例大幅增加。

▲法军士兵躲在狭窄的战壕里自保

患病的士兵说话结巴,不断眨眼,走路吃力,很难控制身体的抽搐,医护人员对此倍感忧虑与困惑,他们认为这是严重脑震荡造成的精神错乱,称之为“炮弹休克”。

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机制在越南战争后才得到确认。

据估计有8万名英军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医学进步

随着战争的推进,医疗水平往往也得到提升,因为战争的当务之急是使伤者尽快恢复健康。

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誉。

▲1917年,士兵们抬着受伤的同伴穿过泥地去找前线后方的医务人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伤残士兵的数量大大增加,应对的方法也需及时完善。

由于战地医院距离战斗区域更近,受伤的士兵得到更快地救治,伤势更严重的士兵也可以通过火车撤离到后方。

机械化战争引发很多新问题,迫使医护人员设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从脑部找到弹片并提取出来就是其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1914年,居里夫人发明了“小小居里家族”移动式放射线照相术,可在战场附近使用X光协助医生

堑壕战中,士兵的头部往往是身体中最暴露的部位,因而造成了许多毁容性的面部创伤。人们必须研发新技术才能应对战争造成的特殊外伤。

伤者人数众多,无法消极地避开公众的视野。国家也不能不负责任地将这么多人一笔勾销,他们需要真正地融入普通百姓生活。整形手术为他们带来了福音。

几个世纪以来,整形手术的数量很少,但在战争期间与战争后整形手术突飞猛进,医生主要利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移植到受伤部位。

▲虽然按今天的标准看,1907年法国这家战地医院原始简陋,但其标志着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

假肢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伤者恢复正常生活,但总体来说,知易行难。

世纪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底是20世纪后续冲突的根源还是开端,人们尚存争议,但是,20世纪的很多战争至少是因1914年至1918年的战事而起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争迎来了更具破坏的战争时代。

▲1933年5月21日,新当选的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议会期间受到代表鼓掌欢迎

有些人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暴行学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发了后来的犹太人大屠杀以及法国对中南半岛与阿尔及利亚殖民地的残酷镇压。

犹太作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充满不祥的预感,他们将东欧描写为“犹太人肉体与精神的墓地”。

随着战争的激烈进行,德国犹太人习惯性地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埋下伏笔。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了超过600万犹太人

显而易见,1939年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爆发过程是对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苛条约的直接反应。

德国首先吞并奥地利,接着占领苏台德地区,而后要求收回但泽自由市和波兰走廊部分地区。

有些历史学者认为,这两场世界大战其实是同一场战争,只不过间隔了20年的休战。

▲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当时遵循的原则主要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结的暴风突击战术

很多“失足者”就地掩埋,官方的解释是,他们与欧洲战场上的死难的兄弟亲如一家人。

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要把成千上万破碎不堪的遗体运送回国确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很多家庭因无法让亲人安息而痛苦不安。

这些家庭挣扎着慢慢接受战争造成的无奈。他们或许没有参加战斗,但他们的苦痛是那么真切。望眼欲穿,苦盼丈夫、兄弟、父亲或者儿子归来。

▲位于杜奥蒙堡垒下方的墓地,里面埋葬了16142名记录在案的士兵

对很多幸存者来说,则需要花一生的时间接受自己的经历。

法国最后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老兵在2008年离世,英国最后一位老兵(哈里·派奇曾是全世界最后一位在世的一战老兵)在2009年故去。

这场战争的余波直到21世纪依然那么真实。

“萤火虫全球史系列0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纪录》

[英] 艾普瑞尔·梅登 编著

出版时间:2021.4

原标题:《一个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与遗产》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