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野中,“凝聚”可以带来一束光 | 世界游牧影展入围影评

2021-11-08 08:04
四川

世界游牧影展

The 1st.Nomad Film week

青年是一种状态

电影是一种选择

游牧是一种方式

游牧,意味着流动,游走,寻找理想的栖息地。当代游牧已经从草原走向了内路,从一种生存方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离开了自己的原有之地,我们已经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心,在流浪的路上,遇到不同的人,交融,对话,产生激情和碰撞。

世界游牧影展试图寻找一种流动的景象,他也许是我们所处的空间,也许是我们的内心情感。我们期待看到一种真实,一种个体声音,一种激情的涌动。

影展征片截止至9月12日,我们共收到170部影片,包括剧情片98部、纪录片50部、实验片10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导演作品,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状况。最后经过两位初审评委以及游牧影展组委会近一周的封闭式集中审片,首届游牧影展共入围50部影片。

剧情片单元

《修剪》赵津民

《新年快乐》唐方昊

《小寒》吴浩南

《宠物》米尔扎提·阿不都卡迪尔

《废物》刘含祉

《深处》容哲豪

《龙的现身》余欣

《醉夜》王传琳

《人性的贪婪》魏浩东

《收获月影的季节》杜曼•布尔列斯汗

《正念世界》应亮

《我,等待刀尖已太久》林之

《直到世界尽头》耿维

《亚热带漂流》郭艺星

《艳阳天》吕耀东

《风过无影》才旦华姆

《完美钢琴》王艺元

《幻梦乐园》王永明

《荒原》朱晓龙

《时间的灰》王宏

《我可不可以不是你的全部》陈信源

《路标:直行与转向》王乃飚 李谦

《最后一声枪响》苏都尔•文祥

《冢》万宇祥马

《白色行李箱》摇摆

《潮》张维

《未知仪式之二》炭叹

《东指山》阮陈金

纪录片单元

《人间世》一个放羊人

《山野春木》山野春木

《道扎》红日

《神灵明鉴》曹烨炜

《未婚妈妈》徐硕

《冬牧场》朱靖江

《阿依谢姆古丽》洪溢临

《十一月里的春天》程增志

《羽毛•硬币•风琴》张大卫

《赖小子》田力

《握紧》呼伦

《纳塔河上的太阳花》阮陈金

《寄给1991年三月的李柳萍》郭亮

《设得兰的黑暗记事》张笑寒

《班玛的抉择》董浩

《我的父亲》饶子君

《看病》周兴波/西德加措

《hi,搏克》冯琰博 郭子睿

《雨林酋长的声音》曹媛

《保安王国》倪瑞迪

《游人》稻子

《我在草原天气晴》星空

审片现场

林珈伊,活动执行策划人、电影创作者

传媒学硕士,毕业于悉尼大学。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青年短片单元执行策划,悉尼嘻哈之夜演唱会策划人,悉尼assa media留学生互助会活动策划。导演短片《欧亚达》。

初审评委选片感想—林珈伊

由于不同的生长环境,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以至于我们接触到不同的信息,以不同的维度去思考以及生活。对我来说直击心灵的是透过作品所传递出的来自作者最真实的情感。世界游牧影展的片子多元且充满作者性的表达,带着强烈的作者气息。无论是心灵的游牧,文化的游牧,情感的游牧还是环境的游牧……在不同的作品中,作者们赋予了游牧更多的视角和意义。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更加具像化且多元化的游牧概念。

这里是一个灵魂栖息补给地,相信在这里你一定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接纳,在这个包容性极强的场域,一腔热爱,一群真诚且自由的灵魂等待着你来一起碰撞迸发出更绚烂的火花。这条路,等你一起同行。

徐子毓,电影学学者、电影创作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电影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夏衍电影学会理事。国家电影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评委,腾讯“next idea”青年编剧大赛评委。“庐舍之春”发起人。

总策划的影片《异乡来客》入围“第3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竞赛单元”。出版著作《声音与中国早期电影研究(1896—1949)》《记忆与当代时空的影像重构》,译著《电子媒体管理》。发表论文《电影与时间》等。导演短片《黑色羽毛》《5091》。

初审评委选片感想—徐子毓

10月的北京突然降温,我们几个选片人在顾桃导演的宋庄蒙古包里用5天时间看完了170部影片。那几天,雨淅淅沥沥得下着,打在蒙古包的顶上产生原始而质感的声音,配合着影片,似乎是给影片加了一层音响。我们坐在蒙古包的地毯上或垫子上,腿上打着蒙古来的真皮毡毯,围坐在一起,和每部影片产生了遇见。

我相信,每部影片后面都是一个灵魂。我们不光是在看片子,而是和一个个灵魂对话,感受其中的感受,体会导演想表达的情感和意图。感谢这种遇见。感谢野生的、“游牧”的,无拘无束,自由表达的影片。感谢让人浑身发麻的冲击。

1情感的厚度--时间--记忆

明斯特伯格说过:“情感是心智活动的最高层次。”顾桃导演也说:“这个世界上最奢侈的东西是爱。是真情。”我们在选片过程中,总能被那种真挚而浓烈的情感所冲击。比如《人间世》,虽然被x老师说是“一个女大学生的作品”,但是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心剖开,流着血,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单相思、爱、家庭、孤独”,这种真诚和真实带来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我赞赏作者剖开自己的勇气。此外,粗糙质感带来的“非精致化”反而给这部影片带来了别样的风格。这种“私影像”带来的真诚具有很强的情感冲击力。《寄给1991年3月的李柳萍》是记忆与现实的凝结,30年前的信如今出现在了旧货市场上,我不禁想问:“李柳萍,为何要把信卖掉?”对于时间,对于记忆,对于信,我都是毫无抵抗力的。因为,30年后,也许我写的信也会出现在旧货市场上。《时间的灰》也是一部活在记忆里的作品。老太太抱着老伴儿的骨灰,在废旧工厂里行走。在这个速食的、感情变化太快的时代里,这种沉重而持久的爱,能触及我的灵魂。当老太太活在想象中,和老伴儿看着幕布上的《@@@@》(不剧透),我觉得这部影片可以入围了。《我,等待刀尖已太久》则是让我兴奋的一部片子,刀和血划过的时候,我看到了极致的情感,那个画面会一直在我脑海中。

理念派哲学家认为,时间来源于人的记忆。柏格森指出:意识所觉到的内在绵延不是旁的,而只是意识状态的互相融化以及自我的逐渐成长。德勒兹对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有概括如下:过去与它曾是的现在并存;过去作为一般过去(非时序的)被保存下来;时间在每一刻被分为现在与过去,即过去的现在和保存的过去。人们常把柏格森学说简述为:绵延是主观的并构成我们的内心生活。在我看来,记忆产生时间,时间构成我们的生命。时间里,有至高的美。无论是记忆还是想象,都不是现实的时间层面,而是时间的回溯或延伸。记忆和想象中 ,蕴含着极致的情感浓度,带来情感的冲击。《时间的灰》《寄给1991年3月的李柳萍》《亚热带漂流》中都展现出“时间—记忆”产生的情感。

2解读的模糊性--观众思考和讨论的可能性

在选片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反映现实,同时带有强烈反思性的作品。如《修剪》。导演雷诺阿认为,“我们完全不需要雕琢事物外观以形成有意义的关系,因为世界自然会散发出自身的意义。”巴赞也一直拥有一种立场:“电影艺术应当尽量利用经验现实所造成的印象。艺术的洞察力应该来自对现实的选择,而不是对现实的转化。”《修剪》则是完全用一种开放的视角探讨了很多问题,不同的观众会感知到不同的维度,比如拆迁这种社会问题,比如艺术创作是要写实还是写意,比如一个看似蛮横无理的老太太内心的苦痛和心酸。没有对错,也没有道德感的高低,女主的痛哭说明了一切。观众可以从中进行多种解读,影片本身是模糊的,反而给影片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3对于宇宙的本体和规律的展现。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学家们将审美观照的实质理解为“把握宇宙和事物的本体和生命”。老子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他将“道”视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深受老子影响,他们认为“象”必须体现“道”,体现“气”,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选片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有几部片子中,能够看到“道”和“气”的显现。比如《山野春木》。这也是一个人的剧组。导演以自己对于宇宙万物的敏锐感知呈现出世界的质感,每一个画面都在透露宇宙的真理。以奇异的角度拍摄自己,是一个奇怪的诗人。雅克·奥蒙指出:“若说观众必会和时间发生关系,那么,电影即是一台以展现事件的方式把时间烙印下来的机器,而这点正是电影胜过其他艺术形式之处,因为它和生命的时间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相对而言,其他的艺术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和这种时间发生关系。”生命时间里蕴含着宇宙的规律,影片《小寒》《设德兰的黑暗纪事》《山野春木》中能够发现“生命时间”的存在。

4现实、真实的赤裸裸的现在

入围影片中有一类“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表达。如《艳阳天》。虽然表达的主题在某些层面上冒犯到作为电影学研究者的我,但是影片对于现实层面的展现还是能够展现一部分人的现实境遇和迷茫,立场暂且不说,引发观众思考和展现现实的“裸露”程度使得这部片子可以凸显自身的价值。建议导演在游牧影展开幕之时可以以影片最终的结尾方式“放飞自我”。 《握紧》以其生动的生活质感带来一种美感,小主人公的境遇带有某种无奈又好笑的结合,这是其他摆拍的纪录片无法企及的美。《最后一声枪响》关注牧区青年的前途选择,《未婚妈妈》关注女性,《阿依谢姆古丽》关注南疆少年的成长和内心,都是带有强烈现实色彩的作品。

因为之前研究一百年的电影史,所有我总是喜欢从一个很长的时间长河去看问题。对于电影来讲,历史价值十分重要,50或100年后,这种具有当前现实意义的影片将纪录下这个时代的点滴、这个时代的细节,刻画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质感。

5形式的创新

电影理论家达德利安德鲁指出,“电影艺术是再现和变形之间张力的产物。它的美学基础不是世界已经呈现出的事物,而是对呈现世界的事物或方法的美学运用。”形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的是纯粹艺术层面的突破。而艺术的纯粹和纯净,是我一直十分在意的。我们在选片过程中发现有形式突破的影片,如《修剪》《娜塔河上的太阳花》《宠物》《羽毛硬币风琴》。新疆导演扎扎的《宠物》尝试了用极简的画面和与画面不相干的画外声音的结合。《娜塔河上的太阳花》则是尝试将纪录片引入一个“实验”的氛围和格调,后半段的动画展现也带来惊喜。

6幽默感——诙谐与调侃

在选片过程中,“有趣”也会以一种鲜明的风格显现出来。有些时候,“有意思”和“有意义”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幻梦乐园》的开场即展现出了某种怪怪的、有诙谐意味的场景。在坑里的导演像极了水瓶座的“怪叔叔”趣味。《冢》以一种十分drama的表演风格展现,在凌晨一点半把两位选片人笑出眼泪。奇怪的是,这种drama的程度刚刚好,仿佛产生了一种新的美学系统,毫无违和感和矫揉造作。《醉夜》则用整体的剧作、悬疑的讲述以及富有东北风格的表演和语言带来了某种幽默,让小人物的人生哭笑不得。

7影像的质感

影像质感在某种程度上对一部影片的气质和格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进而产生某种“作者性”。在此次征集的影片中,我们看到有多样化的影像质感出现。如《亚热带漂流》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质感,色调、光线、摄影机的移动灯都带有较独特的影像气质,既咸湿,又灰暗,和影片的内容紧密结合——关于是否忘掉过去,关于孤独,友谊,青年的梦境和精神困境,一种亚热带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收获月影的季节》同样以一种大气而不失温情的影像风格建构起新疆的自然景观和主人公的境遇。某些具有“粗糙”质感的影像风格也让人印象深刻,这种粗糙带来了一种原始的野性,一种游牧感,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摄影风格,甚至不追求影像的清晰程度,但是那种原始的力量却可以让我们看到影像的自由,艺术的自由,有代表性的是《人间世》《设德兰的黑暗纪事》等。

事实上,我们也并未排斥带有工业化色彩的影像。《深处》《人性的贪婪》等影片具有非常完整的剧作及精良的制作呈现,显现出某种好莱坞的气质。以《人性的贪婪》为例,展现出导演在一个密闭的狭小空间进行叙事、画面创造及调度的能力。

8动画、实验片

动画和实验片也给本次影展带来多样化的感受。《东指山》《未知仪式之二》展现出作者运用意象展现理念的能力和想象力。

恭喜入围导演,期待10月底的相聚。在荒野中,“凝聚”可以带来一束光。

原标题:《在荒野中,“凝聚”可以带来一束光 | 世界游牧影展入围影评》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