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介堪(1901—1987)
方介堪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篆刻家,还是优秀的教育家。其一生创作甚富,治印2万多方,出版印谱众多,特别是对汉印、汉玉印、鸟虫篆印的创作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能够把古代小众的鸟虫篆印发挥得淋漓尽致又不失古法,可以看作中国鸟虫篆第一人,并且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8米长,集106方《白鹃楼印蜕手卷》
本次论坛集结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80余位在读博硕士研究生的34篇论文,从多角度研讨方介堪先生的学术成就。如此全方位、立体化、大规模地研究一位近现代篆刻大家,并以此延伸到篆刻及印学的若干重要问题的论坛,在印学研究界尚属首次。现场展品
现在展品 方介堪赠张索印稿一套
上世纪20年代,方介堪先生在上海从事艺术创作,受聘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也是今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从事篆刻教学,启蒙培养了一批篆刻人才,是全国最早从事篆刻教学的代表人物。那也是方介堪先生篆刻风格转变和印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在汉玉印、鸟虫篆、圆朱文及文字学著录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完成编纂了《古玉印汇》和《玺印文综》。“纪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展品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书画篆刻人才的匮乏,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先生提议筹办书法专业,方介堪先生应潘天寿先生之约,担任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篆刻课程教师。方介堪先生堪称中国篆刻高等教育的先驱。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认为,这次交流的论文选题角度丰富,学术视野开阔,问题意识明确,不管是学理的辨析还是风格的阐述,以及文献爬梳和史料考证,都反映出青年一代书法篆刻学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场印学专题论坛,既检验了综合大学和艺术院校在校研究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也为篆刻名家个案研究提供了有启示意义的范例。研讨会现场
“只有把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抱有艺术教育的深厚情怀,才能更有效地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东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研究生怀洋表示。8米长集106方《白鹃楼印蜕手卷》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展出的8米长,集106方印的《白鹃楼印蜕手卷》令人叹为观止。该作品是方介堪为华东师大著名历史学教授、古文字学家戴家祥教授所刻印章集成。戴家祥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他所著的《金文大字典》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方介堪与戴家祥既是同乡又情同手足,在文字学方面相互切磋、互相影响。《白鹃楼印蜕》不仅是两人情谊的见证,也展现了方介堪篆刻风格的全貌。戴家祥所著《金文大字典》
8米长集106方《白鹃楼印蜕手卷》(局部)
现场还展出了12本方介堪先生原钤本印谱以及10方方介堪先生印章原石等珍贵资料,体现了方介堪先生精湛的技艺以及对创作的严谨态度。尤其是方介堪先生1948年自钤存稿印谱,是难得孤本。为张大千所刻“潇湘画楼”,一印三稿,更是鲜为人知。方介堪手札
“方介堪先生是集篆刻家、印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海派巨匠,今天我们在此纪念他、研究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说。8米长集106方《白鹃楼印蜕手卷》
张晓凌同时提到,艺术史学者在书写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印学和篆刻,这几乎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通病。“20世纪美术史方面的著作无一例外没有提到方介堪先生,我认为这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疏漏,希望艺术史学者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尊重历史发展的事实,给方介堪先生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纪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展品
中国书协副主席、上海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善助提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从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开办本科专业以来,1979年中国美术学院开启了研究生教育,包括南京艺术学院也开启了研究生教育。上海高等书法专业教育虽然在当代起步并不是很早,但是早期书法专业教育的萌芽都跟上海存在紧密关联。“纪念海派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诞辰120周年”展品
随着时代发展,当下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由传统的师徒相授、个人带教转向以高等书法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在上海市文联和书协的支持下创设,目的就是加强高等书法教育,引进师资,培养下一代书法人才,起步虽晚,但在短短几年中,创作和学术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场展品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上海书协副主席张索提到,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篆刻的重镇,海派篆刻可谓占据了中国篆刻的半壁江山。基于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华东师大书法篆刻专业将篆刻列为专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开启了高校篆刻的多项先河。2020年,华东师大成功申报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担当起当下高校篆刻领域弘扬、传播、研究的重任。此次研讨会,正是基于提升长三角高校篆刻学术研究,开展校际交流,践行大学生美育传播的一次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