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恒河猴实验:母爱的本质是“食物”还是接触性关怀?

2021-11-07 18:20
广东

一个故事:妈妈和母亲有什么区别?

一位农夫拾到一枚鹰蛋,他将它放到鸡窝里,和其他的鸡蛋一起孵化。

几个星期过去了,随着小鸡的出壳,一只小鹰也破壳而出。母鸡一边教小鸡吃饭,一边还把鸡送到啄食训练学校,培养小鸡啄食的技巧。

时间长了,鹰长大了,经常仰望天空,拍着翅膀想要飞翔。

母鸡教育鹰道:“拍翅膀是没有什么用的,要把眼睛多注意地面,每天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食物,我们才可能生存下去。”

但小鹰总是坚持要拍翅膀,还仰望天空。

母鸡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呀,老师给你布置的觅食训练的家庭作业为什么不好好完成呀,拍那翅膀能当饭吃吗。”

慢慢地,小鹰泄气了,他觉得生活真没有什么意思。整天就是在学校进行啄食训练,回家就是完成这样的作业。生活空间只有鸡窝和学校鸡窝两个小地方。

而且鸡窝学校的老师也对它时不时仰望天空不可思议。它觉得很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

有一天,母鸡去鸡窝外觅食,小鸡仰望天空,突然它发现了一只黑色的鹰,它兴奋极了,觉得它要是像鹰一样就好了。于是它也学着那只鹰拍着翅膀的方式。

那鹰终于看到小鹰,对小鹰说:“孩子,我是你的母亲,我终于找到你了,我要带你走,我每天都偷偷地来这里,教你飞翔。”

就这样,一周了,鹰如约而至,正在教小鹰飞翔,母鸡来了吓坏了,拼命要去保护小鹰。没有想到,就在母鹰飞起来的那一刹那,小鹰终于腾空而起,飞向了天空。

母鸡惊呆了,哭喊着:“还我的孩子,孩子,我是你的妈妈呀。”

那只飞起的小鹰答道:“是的,你是我的妈妈。但她却是我的母亲。”

是的,妈妈和父母是有区别的。妈妈只是给孩子食粮的那一个人,而母亲却是给予孩子精神食粮的那一个。

另一个实验:恒河猴实验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可以说是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实验之一。

哈利·哈洛这个名字可能让人们感觉比较陌生,可如果说起他的一个学生,我相信中国每个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会印象深刻——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马斯洛。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因为恒河猴 94% 的基因和人类相同,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恒河猴实验包括“代母”实验,“面具”实验,“铁娘子”实验,以及“绝望之井”实验等。其中“代母”实验是最出名的一个。

基本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 “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 “绒布妈妈” 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 “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 “绒布妈妈”。如果没有 “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 ——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后续实验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

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 —— 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母爱的本质

1958 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 ——《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 —— 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 —— 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 —— 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 ——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调查,青少年抑郁为24.6%。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 “婴童” 和 “幼年”。

而在孩子3岁之前我们母亲主要要做的就是给予ta: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多与孩子互动以及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后记: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END-

策划:素琪

作者:周璇梓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