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眨眼、摇头、耸肩、喉咙发声,是抽动症吗?
孩子经常眨眼、摇头、耸肩、喉咙发声,是抽动症吗?动动手指,10月30日就可参与线上义诊 原创 宣传中心 浙大儿院
“医生,我儿子4岁半,最近喜欢清嗓子,问他也不是口干,不会是抽动症吧?”
“我家孩子6岁开始,就有眨眼睛、摇头晃脑的情况,奶奶说是坏习惯也没在意,现在又出现了耸肩,是抽动症吗?”
“我孩子上课时喜欢搞些小动作,翻白眼,歪嘴巴,眨眼睛,老师怀疑他有抽动症,让我带他去看看,医生,我儿子不会真有病吧? ”
这是在浙大儿院神经内科门诊中常常能听到的家长的主诉。
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出现频繁眨眼、摇头、耸肩、喉咙发声,以及手足不由自主的快速运动时,这可能不是调皮捣蛋也不是坏习惯,有可能是患了抽动障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当然,家长不能光凭这些症状就确定孩子是否得了抽动障碍,这需要由专科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后诊断。
“对于儿童抽动障碍,要进行规范诊疗,才能给患儿更美好的童年。”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主任高峰主任医师说,以前由于抽动障碍的医学知识普及不够,并未引起大多数家长的注意和重视。虽然有部分比较细心的家长观察到了孩子的异常表现,但以为是眼睛或者喉咙问题,去了其他科室就诊,耽误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自2020年开始,每年的10月30日被中国抽动障碍协作组定为“抽动障碍关爱日”,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抽动障碍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规范抽动障碍的诊疗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为关爱广大患儿,将于10月30日进行线上义诊,动动手指就能参与!
抽动障碍关爱公益活动议程
活动名称:浙大儿院神经内科互联网医院义诊
活动时间:2021年10月30日8:00~17:00
(8:00发放名额,17:00恢复原价,神经内科参与活动的每位医生限5个图文问诊义诊名额,抢完即止)
参与方式:微信公众号搜索“浙大儿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功能菜单“线上诊疗”中进入互联网医院,或微信小程序直接搜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入互联网医院,也可通过微信扫描院内各处(大厅、诊间等)布置的互联网医院二维码进入互联网医院。进入互联网医院后,搜索神经内科即可参与本次义诊活动。
抽动障碍(TD)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伴多种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学习障碍、部分患儿表现为难治性。抽动障碍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起病年龄4-6岁,以5-10岁最为多见;发病率约为1%-7%,有报道达4%-2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比例为3-5 :1。
根据抽动障碍表现形式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是指手指、面部、颈、肩、躯干和四肢的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是指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根据抽动的持续时间、参与的身体部分和肌肉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可再细分为简单性和复杂性:
抽动
类型
简单性抽动
复杂性抽动
运动
抽动
突然、快速、孤立、无意义的动作,包括眨眼、点头、张口、皱眉、耸肩、腹肌抽动等
突然、似有目的、一系列复杂的协调动作,包括做鬼脸、挥舞手臂、下蹲、嗅、敲打自己、跳跃、身体旋转、修饰发鬓、抓挠动作、模仿行为或猥亵性手势等
发声
抽动
由于发声器官抽动而频频发出单调、无意义的声音,包括“嗯、啊”、吸鼻声、清嗓声、咳嗽声、咕噜声、喊叫声、口哨声等
不自主地发出与环境不符的一些有意义的词句,包括单词、词组、短语、短句、改变音量和音调、重复言语、模仿言语、以及秽语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3种:
1、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一过性抽动障碍,是指表现有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以仅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也可以两者相继出现,病程在1年以内,是最常见的也是最轻的一种。
2、慢性抽动障碍,又称为慢性运动或发声性抽动障碍,是指仅表现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二者不可兼有,病程在1年以上。
3、Tourette综合征(TS)属于抽动障碍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亚型,存在多种运动和一个或更多的发声抽动,病程在1年以上。
抽动障碍的诱发因素存在多个方面:
1、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鼻炎等;
2、心理因素:典型强迫障碍、闭锁心理、过于活跃、过激、性格过重;
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紧张、过分悲伤等;
4、家庭社会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或经常受父母、老师的训斥、打骂、情绪紧张等;
5、环境因素:经常受同学欺负、多处于嘈杂、烦闷的环境;
6、学习压力:考试前、作业积累过多、老师严厉批评等;
7、不当的娱乐活动:激烈的电子游戏、惊悚电影视频、过激的运动等等;
8、其他:如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脑部的轻微损伤、癫痫、一氧化碳中毒、过敏,过量食用含兴奋性成分、防腐剂、色素等食物、睡眠障碍也可能诱发抽动障碍。
(1)加强患儿日常生活管理(如减轻学习压力、改善生活方式)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儿的应激能力;
(2)注重改善家庭环境与促进心理调适能力,比如帮助家庭成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建立和谐、宽松、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愤怒的情绪),鼓励患儿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心态;
(3)减少抽动障碍发生的诱发因素:饮食如兴奋性及刺激性食品、食用色素和添加剂等;
(4)遵从医嘱定期复诊,症状消失时须继续坚持用药。在治疗抽动障碍过程中,家长不应急躁、频繁更换及停用药物,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
编辑 / 陈西瓜
审核 / 高峰主任医师
内容提供 / 神经内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