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旅⑥|张掖:南宋西夏元朝汇聚一寺

马特
2021-11-01 13:23
来源:澎湃新闻

既然已经到了土塔所在的大佛寺,那就要去拜访一下这座张掖最重要的宗教建筑。我在武威了解到,西夏国非常崇尚佛教,修建了很多佛寺,张掖的大佛寺就是西夏的皇家寺院,建于西夏永安元年。

进入大佛寺我直奔大佛殿,殿门两侧镶嵌着砖雕与壁画,正门上方挂着匾额“无上正觉”。大佛殿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木架构泥塑卧佛,卧佛是空心的,制作时先用木头搭建框架,然后用泥覆盖成形,最后进行表面彩绘。 

张掖大佛寺内有世界上最大的木架构泥塑卧佛。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大佛寺藏经阁里收藏着一部明英宗朱祁镇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明成祖敕令在北京雕大藏经,到英宗时期完成,集合佛教经、律、论,共1621部6361卷,颁赐全国重要的寺院。此外,大佛寺内还收藏了一些珍贵的佛教音乐曲牌,也是明成祖时期收集各地佛教音乐,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 

大佛殿背后有十八罗汉雕塑和佛教壁画,和其他佛殿不同,这座寺院的降龙罗汉形象不是罗汉脚踩着龙,而是让龙悬挂在房梁上,因为大佛寺是一座西夏皇家寺院。象征君主的龙不能被踩在脚下。

11世纪初,党项人在西北崛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甘州成为西夏夺取河西走廊的焦点,最终李元昊占领了甘州,大佛寺修建历时5年,在西夏崇宗贞观三年完成,历史上这座寺院有过许多名称,明清时期曾叫弘仁寺、宝觉寺、宏仁寺,民间则称为甘州卧佛寺或西夏国寺。 

这座大佛寺不仅是西夏皇家寺院,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还将南宋和元朝也牵扯进来。蒙古监国拖雷的妻子,四帝之母克烈·唆鲁禾帖尼来到甘州,听说大佛寺许愿十分灵验,她带着身孕前往寺院许愿,结果在寺院内生下了她的第四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的母亲后来也葬在这座寺院里。 

这个传说显然是不可靠的,忽必烈的母亲是聂斯托利派基督徒,她不太可能到佛教寺院里祈祷,这个故事的编造者可能混淆了大佛寺和张掖曾经存在过的景教甘州十字寺,因为一些汉学家们认为克烈·唆鲁禾帖尼葬在甘州十字寺,但也没有确凿依据。 

更有意思的传奇是南宋末代皇帝曾经在这座寺院中出家,1274年宋度宗驾崩,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端宗赵昰和三子少帝赵昺向南方逃亡,赵昰死在湛江,赵昺被陆秀夫背着崖山投海,次子就是南宋第7任皇帝宋恭帝赵显。1276年1月18日元军攻到临安城下,太皇太后以皇帝赵显的名义向蒙古军队投降。投降后赵显被送到元上都,忽必烈封他为瀛国公。赵显被俘时只有6岁,他之后一直接受蒙古贵族教育,对自己的身份一无所知。 

19岁时,赵显来到甘州大佛寺学习吐蕃文翻译佛经,被尊称为合尊大师,多年后赵显偶然了解到自己的过去,写下一首诗: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英宗知道这首诗后大怒,下令赐死赵显,《佛祖历代通载》中提到“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就这样,52岁的宋恭帝赵显结束了47年的俘虏生活。 

赵显在出家前和一个蒙古贵族女人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叫赵完普,赵显去世20年后,白莲教明王韩山童起义,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以宋为国号,当时大元帝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很多义军都打着恢复宋室的旗号,赵完普的存在引起了元朝政府的担忧,元顺帝下令将赵完普送到偏僻的沙洲,也就是敦煌,严禁他与任何人来往。之后就再也没有关于赵完普的记载,也许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宋朝末帝的儿子还在世。

民间有传说,元朝末代顺帝是赵显的儿子,赵显的妻子生下赵完普之后怀了第二个孩子,路过甘州时被一个蒙古王爷强行娶走,这个王爷就是后来的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㻋,赵显这个没见过面的次子后来被拥立为帝,就是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他放逐兄弟赵完普也是担心他把这个秘密讲给别人。 

这个传闻站不住脚,因为元顺帝的母亲并不是蒙古人,而是东察合台汗国的贵族女子罕禄鲁·迈来迪,所以这个传闻还有第二个版本,说迈来迪先嫁给了赵显,她怀孕之后被当时还是王爷的元明宗娶走,总之传闻越来越不靠谱。 

张掖大佛寺,西夏皇家寺院,南宋末帝曾经在这座寺院修行。

我在各地旅行都喜欢了解当地的传闻野史,一部分虚虚实实,一部分彻底荒诞,其实古代游记有一个特点,除非是官派考察,不然记录基本是虚实结合,景色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的情绪和对社会议题的表达,就像中国文人喜欢在前人著作上添加自己的注释观点一样,所以古代游客都爱扎堆去著名人文景点,这样才能看到前人留下的痕迹,而对深山荒野海滩是不太喜欢的。

我离开大佛寺,傍晚冷清的商场门口,看到一个男人在拉小提琴,我是他唯一的听众。甘州乐曲在唐朝非常发达,当时的宫廷音乐往往以边地为名称,也就有了甘州曲这个教坊曲目,后来发展为词牌。

晚餐后我散步到老城中心,在东西南北大街交会处看到张掖城著名的镇远楼,四面城门门额分别有砖匾:旭升、宾成、迎薰、镇远,每个方向的城楼各挂着两块牌匾,下层是:金城春雨、玉关晓月、祁连晴雪、居延古牧,上层是: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

镇远楼曾在清朝顺治时期甘肃的一次叛乱中被烧毁,满洲人入关开启了新王朝,但是帝国的统治并不稳定,退却的农民军依然保留着一定的实力,留在北方的明朝遗旧也在发起抵抗运动,带有羞辱性的剃头令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地方豪强愤怒不满,同时在大清国政府中,要职都是由满洲人担任,其他民族只能担任副职,一些本来已经服从大清国的前明官员开始愈发不满。

米喇印的家族在明朝时期是甘州本地回民军事世家,原本属于对改朝换代持观望态度的地方豪强,他本人在新政府中继续担任甘州抚标副将的职务,但因为剃头令与大清政府产生裂痕,同时政府要求甘州军队前往四川镇压叛乱,不远离开家乡的军人们更加不满。

米喇印与凉州的丁国栋秘密联络,在1647年重阳节借助庆祝节日发难,杀死政府官员占领了甘州城,战乱中镇远楼被烧毁。甘州、凉州的起义军占领了大半个甘肃并拥立明朝宗室,帝国派军队前来平叛,两年后米喇印与丁国栋相继战死,起义平息后甘州政府重修了镇远楼。

张掖镇远楼曾在清朝初年被焚毁

顺着前一天去过的大佛寺,为了寻找佛教在张掖的兴盛,我第二天一早前往马蹄寺,从张掖城里到马蹄寺没有方便的公共交通,我找了一辆车,路上下着小雨,这种天气倒是很适合参观石窟。

车子进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唐朝时回鹘汗国分成三支,一支西迁到葱岭以西建立喀喇汗国;一支在吐鲁番盆地称为西州回鹘,也叫高昌回鹘;一支在河西地区称为河西回鹘,也叫黄头回鹘。河西地区回鹘各部中的甘州回鹘崛起建国,最后被西夏与辽国联军灭国,甘州回鹘就是裕固族的祖先,明朝时被集中迁到现在的肃南地区,而高昌回鹘后来成为维吾尔族的一部分。 

裕固族外表看起来像蒙古族,族源上和维吾尔族更接近,宗教信仰受藏族影响信奉藏传佛教,而高昌回鹘曾经是唯一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国家,喀喇汗国则在第三位君主萨图克时期改宗伊斯兰教。芬兰探险家马达汉在甘肃专门探访过裕固族聚居的村落,认为他们像汉化的卡尔梅克人或柯尔克孜族人,而且马达汉提到一点有趣的描述,他认为裕固族比其他的游牧民族更加忧郁。

马蹄寺石窟分为南北两边,有三个石窟最出名。第三窟是著名的“三十三天”,一共有十九个窟,远处看起来像刻在山壁上的宝塔一样,各个石窟之间通过狭窄小道相连,有一些通道需要手脚并用艰难地攀爬。 

第七窟在第三窟两侧,长方形窟前有三个窟门,窟门后是宽敞的前堂,后面是一个方形有中心柱的空间,正面凿出三个佛龛,两侧甬道和后壁有四十六个佛龛,前堂南、北墙壁绘着礼佛图。 

1958年以后,马蹄寺被严重破坏,现在的石窟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修复的。石窟内有一部分还没有修复完,保留着“文革”时被砸烂的样子,我绕到唐卡后面看到了被画挡住的部分,台子上摆放着一颗佛头,身子没了,唐卡前面的石坐佛像身子还在,头却没了。“文革”时,人们把绳子绑在佛像脖子上,从石窟里拽下来,佛的头摔断了。 

马蹄寺石窟内被画挡住的部分,台子上摆放着一颗佛头,身子没了。

第八窟马蹄殿是马蹄寺名字的来源,这个窟平面是长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三面墙壁有圆拱形佛龛,地面上有一处马蹄印,传说是格萨尔王的马走过这里踏下的足迹。

雨中的马蹄寺石窟外雾气蒙蒙,我在石窟门口一张破烂的告示上看到游客留下的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是应景。在另一座佛殿内,我还发现了一处题字:“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落款是七四老僧释融照,时间是1969年仲夏月。 

释融照是千佛洞现任方丈谛净法师的师傅,1969年正是“文革”期间,石窟佛像、壁画损坏几乎全毁,石窟外所有建筑荡然无存,不知道融照法师当时写下这首偈语是什么心情。 

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最动人的故事不是关于佛教,而是和儒家有关,两晋南北朝是中原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充满了杀戮和恐惧,统治者大多暴虐无道,知识分子在癫狂中麻醉自己,频繁的战乱中老百姓被当成字面意义上的“牲口”。在河西走廊,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学者隐居在这片山中,潜心研究保存学术,拒绝服侍暴君。在乱世里,河西地区的儒家又找回了先秦时代自由结社、半耕半读的无政府主义理想。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艳